丰田发难吉利

时间:2022-10-18 03:50:24

意外诉讼

丰田与吉利,两年前形成了亲密合作关系: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以下简称日本丰田)在天津的合资企业――天津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丰田)开始给浙江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提供最核心的部件――8A发动机。两年后,日本丰田却将吉利告上法庭。

2月24日下午,北京亚运村的名人国际大酒店多功能厅。吉利汽车的法律顾问楼韬及吉利汽车北京办事处主任顾勇向到场的几十家媒体散发了一份情绪激昂的书面说明,引起了一片哗然。

材料中称:“2002年12月,日本丰田公司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吉利汽车集团及其北京的两家经销商:亚辰伟业和联创。指其商标侵权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索赔1400万元。据吉利汽车公司的法律顾问楼韬及吉利汽车北京办事处主任顾勇透露,丰田汽车宣称,吉利集团旗下美日汽车上使用的8A发动机不是丰田生产,并对吉利在宣传单上提出美日汽车使用丰田汽车生产的发动机一事提出强烈抗议。楼韬告诉记者,日方最主要的诉讼请求集中在美日汽车的徽标上――它与日本丰田汽车产品的徽标近似。

对于日本丰田否认吉利使用丰田发动机一事,楼韬表示很诧异:“吉利与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签有长期合同,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使用他们的发动机,有着总价近4亿元左右的贸易往来,曾经也被丰田认为是在中国最好的合作伙伴。”

在他看来,日本丰田公司吉利,因为这是一家“对日本丰田公司构成巨大竞争的中国民族企业”。

吉利在散发给记者的材料里强调了两点。首先,吉利的商标早在1996年5月7日已经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其次,吉利确实使用了天津丰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生产的8A型发动机,且渠道正当,来源合法。

2月25日,丰田汽车北京事务所在对《财经》记者的书面答复则称,丰田汽车公司诉讼原因为其商标权受到侵害(吉利美日汽车所使用的商标与丰田品牌的商标相似);诉讼的内容只涉及商标权侵害,不包括丰田8A发动机的内容。在随后的电话采访中,该事务所负责公关的孙小姐说,实际上从2000年年底开始,丰田就已经对吉利美日的商标提出异议,包括向国家商标局提出,但未得到吉利方面同意交涉的回应。

按常理来说,经销商并不是商标的使用者。但是被告中为什么会包括吉利汽车在北京的两家经销商?孙小姐并没有给出答复,但是业内人士认为这显然是丰田为了避免在浙江而采取的技术性措施。因为按中国的法律,这个案件的性质是侵权案,吉利公司的所在地在浙江,丰田理应在浙江。

“但丰田可能不喜欢这样。正因为这样,我们对此已提出管辖异议,争取将地改为浙江。所以,原定3月12日的开庭时间应该延后。” 楼韬称。

“经销商使用的宣传材料,都是厂家统一提供的。如果要说连带责任的话,那么全国的吉利经销商都应在被告之列。”被告之一亚辰伟业助理总经理张涌泉表示。

令吉利困惑的还在于双方合作尚未结束,长年的发动机供货合同也未最后履行完毕,此时发难委实费解。吉利北京办事处主任顾勇也承认,“以吉利目前的产能、技术、规模,绝对够不上是丰田的对手”。

“我们想不通丰田为什么这么做?该案的标的也不多,才1400万人民币,这个数对于汽车企业来说,都不算是钱!而且它的发动机仍然供大于求,双方在合同的执行中也没有大的纠纷。”顾勇说。

丰田动力

业内人士认为,丰田发难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经销商在促销的文字材料或口头表示上,只提到了丰田汽车、丰田技术,而没有说清楚是天津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这个合资企业生产的发动机,也就是将丰田的(原装)发动机、丰田商标的发动机和丰田合资厂的发动机,三者混为一谈了。

吉利的法律顾问楼韬否认了这种说法:“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发动机,吉利也从来没有使用‘丰田原装’的字眼。”

不过,在本刊记者对位于北京亚运村附近的亚辰伟业公司采访时,就看到展厅墙上贴着吉利汽车的宣传单,上面八个红色大字,“美日汽车,丰田动力”,赫然在目。

吉利与丰田合作的历史几乎与它生产轿车的历史一样长。吉利1999年开始生产轿车,但当时只能生产排气量为1升的发动机,1.3升的发动机吉利也在开发,但还没有通过最后鉴定。从2000年开始,吉利大批量地采购天津丰田的发动机。据吉利公司的人回忆,当时“这个合资厂由于金夏利销售呆滞,严重吃不饱而陷入亏损窘境”。

在吉利公司看来,来自吉利的订单使“这个年产能达7万台、濒于破产的发动机厂渡过难关。”而吉利在进入四年之后,其低价策略也收获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如果非要给丰田公司的寻找一个商业上的理由,顾勇认为,那就是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丰田威驰系列轿车与吉利美日系列轿车都采用天津丰田生产的8A发动机,而威驰的价格却远远高过美日。“因此,吉利汽车已经成为了威驰系列汽车潜在的竞争对手。”

在各取所需的背后,当年的合作过程却绝谈不上甜蜜。“它的发动机价格过高,第一台样机就要了我们23000元,长期订货后每台价格也高达18000~19000元。” 顾勇对记者说。采购天津丰田的发动机只是无奈之选,在向天津丰田订货的同时,吉利就在紧锣密鼓地开发与天津丰田技术指标相同的1.3升发动机。

顾勇向记者透露,经过了四年时间的研发,目前吉利已能自主制造1.3升的发动机。 “同样1.3升排气量的吉利发动机才11000元左右。”即便如此,顾勇表示,如果没有这件事的发生,也可能继续使用天津丰田的发动机,“如果它们愿意,当然在价格上还要商量。”

但据记者了解,在履行完现有合同之后,丰田已经决定不再供给吉利发动机。

吉利之勇

说吉利已经成为对丰田威驰系列的直接威胁,这种说法当然是过于夸张了,但是看一看吉利近期的远景目标,那也许并非全是妄言。

在吉利新制定的三个阶段的发展计划中,第一阶段名为“骏马工程”,意即突出重围,目标是到2005年年产销量30万辆;第二阶段为“猎豹工程”,意即初具市场杀伤力,到2010年年产销量达100万辆;第三阶段名为“雄狮工程”,意即全面发威,雄踞天下,到2015年实现年产销汽车200万辆。即使考虑到汽车狂人李书福“好为大言”的一贯风格,将这个计划打五折的话,到时吉利也足以成为一条挑战市场秩序的鲶鱼。

而根据吉利近年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个将来时为期不会太远。2002年底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经这样描述吉利生产汽车的历史:“直到四年前我们有了小型客车生产许可证,才真正开始建厂、进设备,从而开始了吉利的汽车产业。经过一年多努力,2000年5月17日,我们第一辆美日车成功下线了。吉利车是从低档车切入,要向高档车发展。”话音甫落,2003年1月28日,中国第一辆国产跑车――吉利美人豹又在台州路桥基地下线,售价已达16.8万元。

从生产出第一辆轿车起,到目前吉利已在宁波、临海、路桥、上海拥有四个汽车生产基地,已投放市场的有吉利豪情、吉利美日、优利欧、杰士达等系列20多个品种,100多个款式,2002年的销量超过50000辆,占到全国轿车市场份额的5%。亚辰伟业的张涌泉说:“吉利的价位从3万到7万元都有,亚辰去年卖了4000多辆。”

在低端价格已经打到了利润平衡点之后,吉利意欲向经济型轿车高端进军的意图昭然,这与刚刚在中国正式开始生产轿车的日本丰田,产生了部分的重合。浙江吉利生产的美日汽车使用的就是天津丰田生产的8A发动机,而去年10月下线的丰田威驰轿车系列中,低端产品所用的也是同样的发动机,美日的价格是70000元左右,而威驰最低价格则是115000元。

醉翁之意

虽然早期的车民们还清晰地记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用语,而中国汽车厂商最早找的合资伙伴也是丰田,但事实上丰田却是最晚在中国内地开设整车制造厂的跨国汽车巨头。“而目前中国市场却是满街的大众汽车,所以它要想办法造点声势。来得晚,就要叫得响。”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描述。

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由过去某些跨国公司眼中的“鸡肋”变成了“肥肉”,据国家计委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2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为6465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实现利润431亿元,增长60.94%,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8.45%。

国际著名咨询机构荷兰国际集团(ING)最近的《亚洲汽车市场调查报告》指出,2003年日本国内汽车销售将会出现零增长,而中国汽车产量有望达到390万辆,轿车产量将从去年的109万辆上升到154万辆,增长47%。与此相关的数字是:2000年中国年生产汽车200万辆,列世界第11位;2002年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超过300万辆,比前一年增长38.5%。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欧美、日本、韩国的汽车巨头们自然趋之若鹜。广州本田预计其2004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4万辆;日产汽车和东风汽车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也不约而同将2006年的产量提高到55万辆,韩国两大汽车生产商――现代汽车和起亚汽车分别计划在2005年和2006年向其中国合资企业投资4.3亿美元和3亿美元。

诱人的市场前景是丰田急于在中国站稳脚跟的因素之一。以在中国正式造车为标志,丰田已经开始全面介入中国的汽车市场,“也就是已经到了保护商标和企业形象的时候了。”北京易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曲伟海说。

曲伟海解释说,丰田在海外拓展的经验,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经销及售后维修网络的建设。随处可见丰田的售车、修车及配件网点是其在欧洲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去年10月8日,日本丰田在中国生产的第一款轿车――威驰下线,丰田也开始了在中国广布经销及维修网点。

“这正是丰田要借此次诉讼达到的目的。丰田以此宣布丰田已经正式到中国了,因而禁止所有与此相似商标的出现。这场诉讼不过是进入中国的一个步骤。”曲推测说,也可能是基于丰田对网点的极度重视,所以这次把经销商也一起列为了被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飞也认为,日本的企业一般都有很强的战略意识,很重视配套能力和销售体系的建立,在整车领域看准时机,一旦发力,竞争力是很强的,对汽车领域格局的影响极大。在中国的投资步骤也反映了日本企业的这种取向。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评论说,丰田也许并不是要绞杀中国民营企业,因为目前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巨头,它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压力仍然来自于其他跨国巨头,而不是初出茅庐的民营企业。但由于它进入中国的第一代产品威驰,是以小型车为主,不同于它在北美和欧洲选择的中高档定位。这对它来说,当然是无奈的选择,所以,它可能是通过诉讼来做“规矩”或是“警示”,形成一个保护圈,并暗示市场,这个保护圈的反应会很灵敏,使得未来潜在的、触动其知识产权的苗头都被遏止于萌芽状态。

“模仿起家”

据了解,这次针对吉利的是丰田总部直接发起的,并未经过香港及北京的办事处。

也与中国入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事实上在中国承诺遵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后,外资维护知识产权的大环境已有改善,相关诉讼的胜算大大增加。“入世后,中国履行知识产权的情况,是要作为年度审议的重要内容,”冯飞强调。

类似的事情,迄今已有数件。先有日本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以商标侵权纠纷为案由,天津港田集团公司、天津港田发动机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认定五被告制造、销售带有原告注册商标的摩托车,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又有某国外汽车厂商就奇瑞汽车的外观设计侵权提出了强烈抗议。据报道,去年日本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总量达到了1.3736万件,同比增长38.9%,占整个国外申请总量的1/3强。用知识产权占领中国市场的制高点,这是在不能控股中国企业又能掌控中国企业的最佳解决方案。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失去后,知识产权将成为外资竞争中的另一种武器和新策略。由此冯飞认为,国内相当一部分“靠模仿起家”的民营企业应当格外当心,仿制要看仿的是专利技术还是专有技术,倘若是注册的专利技术,就将构成侵权。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2002年超过了30%,跨国公司已彻底改变了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看法,将在中国的投资纳入了其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而从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结构来看,跨国厂商为了适应中国的收入水平,经济型轿车会占很大比重。而中国的民营汽车企业,无一例外地都是从低端产品起步,所以两者的竞争的确已经开始。

从目前对核心技术,车型更新换代技术等方面考虑,中国企业无疑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在对中国市场的了解与销售网络的熟悉上,则占有先机。所以从这个角度,很多跨国公司非常看重它所认为的国内企业的“侵权”行为。

“特别是民营企业,”冯飞说,“我在日本访问时,曾有很多日本企业表示,并不害怕中国的国有企业,而是害怕民营企业,因为其低成本、灵活机制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针对知识产权这个对于吉利很敏感的问题,李书福在2002年底接受国内记者采访时这样说:“现在有很多人还不明白什么是知识产权,总认为模仿了就是侵权,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从来就没有否认过吉利从模仿起家,但我也说了模仿不是简单的‘克隆’,我们所说的模仿是个学习的过程,是吸取别人成功经验的过程。你们说现在吉利车模仿了谁,是奔驰、是夏利,还是其他?你说有,它都有;说没有,也都没有,这就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吉利车。”

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跨国厂商对于中国企业的“模仿”并不是很重视,一则是因为中国市场很小,二则是中国企业违规事件一般都局限于国内。麦肯锡公司的高旭认为,以丰田为例,两年前他们对中国市场也不太在乎,但现在中国肯定已进入其前三位的市场之列。鉴于前几年,中国摩托车行业日益增大的出口量对外资尤其是日资产生巨大冲击,从而极大地威胁到了其在海外市场利益,已使得他们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日本的摩托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不到10%,而中国的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占到80%。

无论如何,外资对中国市场的漠视已经过去,这就意味着,所有 “在模仿中”的中国企业都要小心了,“所以去年的雅马哈摩托车及丰田的案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还仅仅是一个开端。”高旭说。

上一篇:医药商遭遇广东之疫 下一篇:城乡统一户籍为何冷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