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2-09-24 08:10:05

职业院校教学方法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 本文结合作者的长期教学实践,分析了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技能培养;与就业教育相融合,推进教学改革;以职业技能为标准,创新课程评价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走创造性教学的道路。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 教学改革 评价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使得各类高校连年急剧扩招,各种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成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有所下降,笔者根据自己长期从事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经验,从教学方法上解决了招生生源基础变化造成的影响。

一、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因材施教,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运用幻灯、视频、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通过刺激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等进行教学设计,承认差异,重视差异。以讲解量具《游标卡尺》为例,通常教师在讲解时,手上拿一把游标卡尺,边操作边讲解。一个班的学生有五六十人,而卡尺的长度只有150mm左右,在给他们讲解如何读数时,上面的刻度只有教师才能看到,学生很难看清。这样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也吃力。如果利用Photoshop、Flash、PowerPoint等电脑软件制作一个《游标卡尺的读数》的课件或用视频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所有的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教师讲解,既能看得清卡尺上的每一个刻度,又能听得到教师同步的讲解。如在《机械制图》教学设计中,制作三维动画,演示形象逼真的三维立体造型,直观地加强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让学生有机会了解机械加工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实物形状等。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

二、运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培养目的,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它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为一体,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CAD软件、动态仿真软件、电子气动的综合运用于一体,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小组讨论为一体,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如在进行“数控技术”教学时,充分利用数控实验室、机械CAD/CAM室、数控实训中心等的先进设备,合理组织教学,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在数控实训中,利用与企业生产合作项目的系列产品作为学生的实训课题,其产品零件的复杂性和高精度为学生提供了极为难得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三、适应社会需求,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融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当前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在普遍下滑,而企业又要求职业者“零距离”上岗。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与就业教育相融合,并以就业为导向,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原则。企业的“零距离”上岗就是要求招聘到的学生一到单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职业教育要适应时代变革所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进教学课程改革工作,将“课堂就是车间,课堂学习就是生产过程”的理念始终贯彻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强调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知识点上,采用以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相联系的安全进行内容讲解,让他们参与到工作或生活场景中学习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间隙,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例如在《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中,典型零件(如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为主线进行。拿一张主轴类零件图纸,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增强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可以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机械生产理解。并对企业实际工艺和流程有一个完整了解,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以职业能力为标准,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创新课程评价方法。

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从“教授”向“技师”转变,贴近工作实践的情景展开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角色、场景充分进行了融合,学生通过“工作过程”真正融入了角色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利用这一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重心转向学习过程,突出职业技能,关注能力发展过程,结果与过程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以集体性评价为主,个体性评价为辅,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共同分享学习成果,体验学习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才。同时,在课程评价目标中引入社会评价因素,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组织多种技能证书考试,推行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各类专业对口的相应证书,如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计算机系统操作工、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网络管理师、平面设计师、电子商务师、普通话等级证书、服装定制工、电工证书、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汽车维修工、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等,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相吻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课程改革,实行现代化的教学观念,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加强技能素质教育,并紧密与就业教育相融合,实现企业上岗的“零距离”,可有效减弱职业院校生源基础带来的影响,有利于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为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下一篇:开发非智力因素,提高师范生英语学习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