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渐变

时间:2022-10-18 09:51:01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渐变

摘 要:厘清师生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和以主体性为基础的师生的交互性、理解性和平等性等主体间性的本质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教学,也能使学生发挥自己潜力最优化。从一切教育出发去认识、理解主体间性,并在实践中证实。它的存在将会是数学这一特殊学科发挥学科本身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65-01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目标要求,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各年级层次的数学教学方法和检测性试题,给老师不利于“创新教育”的教法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方式和检测性方法。就拿目前我校选择使用的数学教材来说,浏览课本便会发现现在的教材可谓色彩鲜艳、内容生动,常规的理论说明,加上了图文表框还不够启示性,还增加了提示性说明,等等内容,这些无疑都显示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特殊身份和老师作为引导者的独特地位。

一、师生谁主沉浮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自古以来,师者就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处于并将始终处于领航者的角色。但,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便会出现诸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满堂灌”“独角戏”等现象。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与好的教育环境、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相比,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很难有高质量教学。师生之间关系的状况直接决定师生的教学态度,影响教育活动的背景、方式和最终的教育成效,因为不同理论指导下的师生关系有不同特性。

记得有位名家曾说“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更应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三尺讲台上的平等对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此,笔者认以“双主体”论的思想前提:优化教学过程,创设学生实践与探究的情境,促进数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交互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

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书本上的,在生活中的都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因为有了数学课枯燥乏味的理解,这时老师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认识到数学教学方式的变化,带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喜欢听你讲、渴望听你讲。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解释、应用再拓展。

如七年级下第一章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老师可以在刚上课时,故意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春天天气慢慢暖起来,学校决定举行郊游活动,学生听到这便会嚷嚷。老师趁机就提出问题:“估计要去328名师生,我们有两辆车可以坐64人,目前能租到的只有44座的客车,不知道要多少辆够咱们使用。”老师注意学生的反应:学生有的开始拿笔计算有的商量怎么算最快出结果。老师认为时机成熟,便问“你们算出来了吗,算出来的话我就可以给校长建议了。”这时学生们着急了,有的就直接问老师:“您是老师嘛,肯定已经算出来,还要我们帮忙呐。”老师:“我也是刚才进教室想起来便对你们说了,哪有时间算。”“老师我算出来了”,有学生说出结果。老师这时请同学讲出计算方法。学生用总数减去64,然后除以44就可以得到车辆数。

老师肯定学生的结果,同时提出可以一步表达出关系的式子,这时对新课内容预习过的同学便发现老师原来设计“陷阱”。这时,老师便可以直接进入主题,用更加复杂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解决方法,而不是以为地听老师说,两眼看着黑板,但结果并没有思考。讲授时要注意语气和态度,使学生感受到人格受到尊敬;随时注意学生的动向,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产生“老师注意我了”这样的感觉,便会乐于在你的课堂上投入。因此使用显示人性化、平等性的语言、语态,是数学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艺术。

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三机一幕”进入了寻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减轻板书量、节省时间还可以用生动的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来说,更直观地面对知识,记忆深刻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等内容时用电脑来演示对比,学生即可直观、轻松的掌握所学内容,讲授重难点可反复演示,加深理解。教师还可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数学从数到图、由浅到深都属于“从做中学”类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即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老师应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数学潜能。

综上而言,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老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地需要;改变以往学生从“不授不会、新题不会”的局面等,这些都是目前数学教学需要我们完成的使命,更是新时期数学老师所面对的挑战。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