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公平共享计划

时间:2022-10-18 08:49:47

社会资源公平共享计划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亚健康状态引人深思,本文认为坚持社会资源公平共享是保证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原则。然而影响我国社会资源公平共享的主要障碍是中国的围墙意识,因此本文以“打破围墙”为出发点,力求为社会各阶层创造公平社会环境,从而引导我国走向健康城市化之路,以期达到全社会各阶层公平共享城市化成果的目标,使公民生活更美好。

关键词:围墙意识;信息公平;开放城市;零门槛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10-0041-02

1.研究背景

我国的城市化历了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阶段,已取得了显著的城市化率成果并为世界所瞩目,然而我国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差异和矛盾日趋严重,虚高的城市化率数字背后,一系列亚健康城市化诟病日益凸现。这种以部分人利益为目标而发展的城市化必将牺牲另一部分人的根本利益,然而任何一个人包括决策者都不能以部分人的利益为借口而剥夺他人的社会权利。忽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社会各阶层对社会资源所享有的公平权力只会使我国的城市化更趋向亚健康状态。因此,保障城市的社会资源为全民所公平共享应为最基本的城市发展原则和城市功能。然而,我们的城市围墙却成为阻碍社会资源公平共享的最大障碍,中国人封闭的围墙文化根深蒂固,围墙作为一种安全防御设施,作为一种文化遗存,作为一种阶层和阶级的隔离带,一种隔离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精神藩篱,无时无刻不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作用。尽管人们似乎觉得社会治安还不足以让人放心地拆除围墙、栅栏,但围墙文化作为封闭保守的象征理应被拆除。因此,打破防御性的围墙甚至打破思维里的墙将成为保障社会资源公平共享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引导我国走向健康城市化之路。

2.围墙的含义

中国人自古就有着浓厚的围墙意识,大到城池,小到机关、家庭无不围墙紧锁,各种形形的门总是试图阻挡外来的人们以保护自己。这种围墙意识不仅表现在建筑上,连人的心理也是围墙高筑,从国家到个人,都用一道坚硬的栅栏将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隔开,既挡住了别人,也封闭了自己。现代中国的围墙问题主要分为如下两类:

2.1有形的围墙

所谓有形的围墙是指用以昭示属地、区分社群并获得安全保障的设施,包括围墙、栅栏等。我国各类空间属地均以围墙相隔,尽管近年来全国实行拆墙透绿工程,但也仅仅是把厚重的围墙换成了疏空的栅栏,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开放。(图1)

有形的围墙主要包括大型居住区、各类校园、大型企业、政府大院等空间的隔离围墙。这些用地一般只留一两个或三个出入口让属地内的人通行,并加设大门和保安,实施严格的管理。而这其中与市民活动联系最紧密的空间为居住区和校园,这些空间往往规模较大占据城市的一个或多个街区,占用了城市大量的公共资源。我国的各类校园以教育的旗帜圈用了大量的城市用地,尤其是近些年的兴建新校区风潮更使得校园圈地越来越大,细数我国十大最美校园无不规模巨大,环境优美。同样,现代居住区趋向大型住区化甚至于趋向贵族化,严格管理的封闭高档住区越来越多。然而,校园以及住区包含很多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和休闲文化设施,加设隔离围墙大大降低了属地环境的质量,导致很多弊端。

首先,使属地形成自我封闭,不便于社会交融,交通出行不便。

其次,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降低了属地内自然资源、公共设施、休闲场地的使用率,不利于城市整体济利益。

再者,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割裂,封闭的围墙使得属地内道路不为城市交通所用,阻碍了城市交通的通达性,降低城市交通的通行能力。

最后,围墙本是以安全防御为主要目的,但众多实例证明围墙在保障用地内安全性上并未发挥较大的作用。

2.2无形的围墙

所谓无形的围墙是指隔离各类信息、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的一种制度和思想,它看不到摸不到却是真实的存在于社会中,阻碍社会的交融和公平。无形的围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2.1信息隔离

我们正处于高速信息化时代,然而人们却不能自由地对信息资源的各取所需,尤其是所需能取。往往还有信息垄断、信息隐瞒、信息阻塞、信息歧视等人为因素的阻碍。比如校园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只针对本校学生,城市的数据库内容不够完善以及无法为规划研究者所共享等,这不仅造成信息的不流通,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

而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和知识分隔等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城乡间的信息落差和网络普及上,在信息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往往就是信息贫困者。

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需要打破围墙,冲破封闭意识的高墙。

2.2.2门槛意识

我国社会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门槛,公共图书馆需要收费,社区和校园需要本属地的人才能进入,跨区择校费,拥有本地户口才可买房等等一系列门槛。这其中最重要的要属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存在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的分割,表面上看,户籍制度的存在是为了限制城市人口过度急剧的有效手段,而事实上这是对社会阶层的不公平待遇,赋予城市居民以无上的优越权,遏制了人才及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的问题不在于户籍本身,而是赋予户籍的各种保障和福利。这便造成了社会自由交融的最大门槛。

3.社会资源公平共享含义

美国钢铁工业巨富安德鲁-卡内基的哲学是:只要给予公平的社会环境,再穷的人也能成功,这便是社会资源公平共享理念的精髓。所谓社会资源公平共享就是说任何一个公民无论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地区、社会出身、、居住期限、财产状况、政治态度、阶层等,都应该有公平享受整个社会资源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资源公平共享理念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3.1自然资源公平共享

这个层面主要是讲自然物质层面,换言之,所有的社会自然资源应该为全民所公平共享,不应为了建设高楼大厦,而剥夺居民享有自然资源的权利,也不应建设服务少部分高端人群的高档社区、高档公共服务设施等,不应剥夺他人对社会自然资源公平享有的权利。

3.2基础服务设施公平共享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应该享有同样水平的基础服务设施,包括交通、水、电、教育、医疗、网络等人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配备。

3.3信息资源公平共享

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要求将各类人为因素的干扰降低到最低限度,尽最大可能实现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各取所需和所需能取。而信息资源指的是学校、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政府机关等公共设施以及网络等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应公平地面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和提供,使各阶层公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享有公平获取信息的权利和机会,杜绝不平等对待

用户的信息歧视行为。

4.“打破围墙”的方式

在国外,大学总是向社会开放,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很多学校不设校墙,不同身份的人可以自由出入、自由学习。而社区也同样不设围墙,任何人可以自由享有社区内的一切设施。这样不仅加强了社会的联系,也使得资源可以公平共享,提高了城市的总体运作效率。可见打破围墙对整个社会利大于弊。以下为总结国外验得出的“打破围墙”的方式:

4.1开放的城市模式

开放的城市模式是指各类区域不设围墙,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公共设施、道路均可为城市所享用。

首先,区域内部分道路可以成为组成城市支路系统的一部分,既方便区域内出行,又完善了城市交通系统,增强交通的通达性;其次,各类自然资源可以和城市公园及其他开放空间共同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成为公民日常休闲的场所,也可为安全疏散和防灾提供场地;最后,区域内的公共设施可以为周边地区居民提供服务,不仅提高了其服务水平同时增进了居民间的社会交流。例如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就是世界上唯一完全没有围墙的城市,多年来尼日利亚成为了没有围墙阻挡自然景观,并管理有序的美丽城市。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开放城市模式的安全性和私密性,事实上只要在空间上细化处理其安全性和私密性是可以保证的,甚至比有围墙时更安全。例如100多年前,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南墙外是一个贫民窟,治安环境十分不好。随后修筑围墙,将学校与外界隔开。然而,治安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用围墙封锁来解决治安的做法根本没有效果。于是他们推倒围墙,长年累月地向社会各界开设免费课程,自此,南墙一带很快成为哈佛最活跃和治安最好的地带。日本早稻田大学也是如此,偏僻小城盗窃频发,却由于围墙的拆除,开放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得周围市民携眷而至,在校园里散步、闲逛,甚至在早稻田大学的多媒体教室和图书馆里努力学习知识、丰富自己,从此盗窃事件直线下降。因此,为了保护自己而自我封闭并不能解决办法,相反用开放的心态主动地融入周围环境才是解决之道。在规划中应以小尺度作为空间单元,将大规模的区域划分成若干适度的小尺度单元,并于单元间设置公共开放空间用以配置绿化、公共设施、休闲场所等,或于设置软性分隔,这样既不影响开放又能保证个单元的私密性同时避免死角的产生,使得开放区域更加安全。(如图2)

4.2社会资源零门槛

零门槛模式包括知识和信息获取的机会平等、公共资源自由享用、城乡自由流动等。国外的公共资源多为全体居民共同享有并公平享用,例如德国于1736年就确立了学术自由原则,现在德国的校园图书馆全部免费向公民开放,并且每一个学生在上学期间都有机会无条件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可以在名额允许的情况下不受地域限制的转学。我国正在慢慢进行零门槛改革,如杭州等市的公共图书馆已开始实行零门槛使用,而重庆2011户籍改革和今年6月起实行的大学联盟政策都是迈向社会资源零门槛的初步尝试,虽然迄今为止还不够彻底,但相信社会资源零门槛将成为我国新时代城市化质量提高的重要路线。

5.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质量与数量的差距加大,城市的服务功能作为城市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已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而作为城市服务基础的社会资源公平共享应该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则。因此,从打破围墙入手,贯彻此原则将是保证我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基础,应当予以重视。

上一篇:城市的欲望与建筑师的梦想 下一篇: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