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的主要任务和实现途径

时间:2022-10-18 07:55:43

“十二五”时期闽粤赣十三市区域合作的主要任务和实现途径

一、闽粤赣13市协作区区域合作的主要机制及做法

闽西南、粤东、赣东南经济协作区(简称“闽粤赣13市协作区”)包括福建省的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梅州市和江西省的赣州市、鹰潭市、抚州市。闽粤赣13市协作区作为海峡西岸的南翼组成部分,自1994年创建以来,迄今召开了15次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已走过3个“五年”的发展历程。

15年来,协作区紧紧围绕推进区域合作向紧密型实质性发展,不断摸索、探究、创新,通过区域合作章程,编制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制定区域合作行动纲领等指导性文件,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机制。

“十一五”期间,协作区在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在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已经越来越凸显出它的地位和作用,最显著的一点就是2009年5月份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闽粤赣13市成为国家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翼。闽粤赣13市区域合作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合作发展、加快发展意识越来越强;二是交通链接规划建设速度逐步加快;三是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四是城市联盟构建卓有成效;五是旅游合作更加紧密;六是环保合作成效明显;七是宣传造势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八是多层次多部门宽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等等。这些积极成效,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闽粤赣13市区域合作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在推进合作工作的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推进高层共识、互动互访,让区域合作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全面实现互动;二是坚持合作理论的研究探索,认清形势,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合作机制;三是坚持积极搭建平台,拓展领域、推进区域合作向多部门宽领域全方位发展;四是坚持紧密型实质性发展,推动区域合作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五是坚持加强宣传合作,提高宣传区域合作的影响力,推动区域合作有序开展。

二、“十二五”时期推进闽粤赣13市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实现途径

“十二五”时期,闽粤赣13市要按照“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协调城市、城郊、城镇、城乡发展空间,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逐步形成同谋规划、同网交通、同享信息、同体市场、同布产业、同兴科教、同线旅游、同治环境的抱团发展趋势。

(一)以继续贯彻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前提,加强高层共识共作

各市党委、政府、各部门、各领域的共识共作,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和保证。闽粤赣13市各级领导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区域合作是统筹区域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是寻求共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努力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把握对台互动合作出现的重大发展机遇,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领域认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和产业、交通、科技、旅游、规划、环保、商贸、物流、信息等合作平台,增进高层互访互动,加强互联互作;淡化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合作;淡化行政手段,强化市场功能;淡化单边行为,强化多方合作;加大对接力度,力求多赢共进。

(二)以创新合作机制为保障,确保区域合作工作高效进行

研究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区理念的区域政策体系,积极推进不同类型区区域政策研究制定工作,提高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消除影响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总体上,一要加强党政协调机制。各市主要领导及时有效地沟通磋商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统筹部署重大区域经济活动,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中央及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二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各部门的经常性磋商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区域合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产业紧密合作机制,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对联席会议确定的重大项目,定期开展督查协调,共同促成各大项目在协作区内落地、延伸和拓展。各协作部门要对新形势下区域合作的内容拓展和形式创新,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完善促进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以推进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为纽带,推进区域城市化、同城化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按照《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兄弟市开展区域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紧紧抓住顺畅高速的交通网络、与交通轴线相一致的城市规划、多中心的城镇功能、有机的产业带与城镇密集化相结合等主要建设内容,积极推进已有区域规划的贯彻实施,重点开展厦泉漳都市圈、闽西南都市圈、粤东城镇群的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城市接壤地区和经济密切联系地区的规划对接,积极培育区域增长极。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主线,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产业体系,形成若干有较强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增长极。

(四)以巩固、完善和拓展合作平台为渠道,进一步深化合作内容

建立拓展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平台,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协作互动的推进区域合作的立体网络,以工业、交通、农业、工商、旅游、港口、物流为先行,组织各部门在产业互动上先行先合。工业部门要进一步拓展领域,深化改革,积极主动融合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中,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区域发展格局;交通部门要重点依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综合枢纽建设,构建区域现代交通体系,加强运输及管理合作,积极打造对台通道,促进区域交通的交流、协作、合作和共享,提升区域对台对外辐射优势;农业部门要建立农业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信息交流和农业人才交流工作,扩大对台农业交流平台建设;工商部门要重点推进优化准入环境、商标专用权保护、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打击传销、打假维权等职能领域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协作协查;旅游部门要重点打造好“海峡旅游”品牌,发挥在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海峡两岸双向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港口部门要推动建立沿海港口间合作机制,加强与内陆腹地城市的协作,积极开展对台航运业务,共同发展港口物流经济;物流部门要加快闽粤赣13市物流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对台物流合作,促进区域工作共同发展。

(五)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为重点,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交通合作是推进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内容,“十一五”期间,协作区已基本形成了五纵五横的布局,交通网络得到优化。“十二五”时期,重点要依托建立交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交通合作专责小组,协调推动区域交通合作事宜;进一步加快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开放合作的区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海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省际间交通建设的协调与衔接,重点加快省际间连接通道以及瓶颈路段建设;积极开展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对接;推动内地与沿海合作开发港口建设;着力推进组建跨区域、跨行业交通运输集团,大力支持发展集装箱集散、仓储、运输为一体的物流综合运输体系,提高河流的通航能力,努力开拓对接台湾的两岸航线。

(六) 以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为突破口,促进海西南翼发展

把握海峡两岸互动合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按照《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闽粤赣13市要形成合力,发挥海西南翼对台直航港口优势,在航运物流上率先突破,加快两岸海运直航交通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两岸货运便捷化直航,拓展两岸客货运输新途径,使海西南翼的港口成为两岸之间航运的主通道。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争取在两岸金融、产业对接、台商投资等重要领域取得突破,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继续办好海博会、林博会、鞋博会、石博会、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等重大涉台经贸盛会及发展论坛,将定期的展会和日常的展销活动相结合,着力整合提升涉台经贸交流平台功能,鼓励两岸光电、信息、纺织鞋服、食品、陶瓷、茶叶、冶金压延、机械制造、林产化工、生物制药等行业进行交流和互访活动,开展互惠合作。大力拓展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等载体,加快推进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共同建设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为纽带,强调两岸文化的同根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信仰交流活动,加强两岸学术文化交流,设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建设一批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职业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创新两岸民间全方位互动交流机制。

(林琪梅、张薇,厦门市经济发展局区域办)

上一篇: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一篇:夯实园区基础 加快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