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国债的适度规模

时间:2022-10-18 06:54:50

【摘要】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增发国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国债规模急剧膨胀,其适度规模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本文通过介绍评价国债适度规模的指标,对我国国债规模的适度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字】国债适度规模 财政赤字 偿债能力 负担率

一、国债适度规模的理论分析

国债适度规模是指国债在国民经济这一大参考系下国债最合理数量界限,这一数量界限是一个合理区间,而非一个具体数值。一方面它取决于政府需要。国债是弥补政府预算差额的重要手段,加强国家职能而导致经费的膨胀致使财政支出加大,发行国债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也会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大小。因此,在国债规模的考察上,既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要充分估计现有经济实力的承受范围;在国债运用上,要同时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国债适度规模指标分析

(2)国债负担率

(3)借债率。借债率是当年国债发行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当年增量GDP对当年国债增量的利用程度与当期的债务状况。1994年,我国借债率有明显增大,从1993年的1.1%上升到2.4%,增幅超过一倍,并在1998年又从3.2%跃升到4.9%,至今我国借债率仍普遍低于发达国家,说明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存在一定的空间。

(4)偿债率。偿债率是一国当年到期债务本息与出口收入的比,主要用于测度一个国家的债务负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标准是25%。我国自1985年至2005年,偿债率波动大,最低不到3%,最高是在1986年达到15.4%,但整体上处于安全区之内。从偿债率衡量我国现在债务负担较轻,但表面上较低的偿债率,实际上是把债务负担和压力留给了以后各期。

三、对我国国债适度规模的政策建议

(1)确保偿债的资金来源。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保障发行的债券,所以应保证其偿债能力,确保偿债资金来源,降低偿债风险。为了保障资金的充足,可以建立偿债基金,从国债资金支持的盈利性较高的项目中提取部分资金,或从当年财政收入中提取部分充作基金来源,这样,国债资金的有偿使用可以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可以让国债资金使用受益的地方财政适度缴纳,以及偿债基金中的增值部分继续留存在基金之中,确保偿还时的资金来源。

(2)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国债资金的使用上,应加强资金管理,制订相应的投资规划,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国债项目工程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并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层层分解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从而增加国债还本付息的能力,提高使用效率。

(3)注重国债资金使用结构。首先,应加大用于支持创新技术企业的比例,起到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质量,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其次,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程度,先选择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地区,吸引国内外资金与人才的流入,并达到先富带后富的理想效果;最后,还需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村居民真正从财政政策中得到好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注重控制赤字和国债规模。近两年来国家采取的多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从今后的趋势看我们需适度控制赤字和债务规模,逐步向财政平衡的方向努力。国内外的实践说明,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能长期过度使用,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需要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否则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必须同我国国民经济的承受力相适应,长期高赤字、高债务无疑会增加未来国民经济的风险系数。

参考文献:

[1]任安军,杨艳芬.我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借鉴[J].经济问题探究,2004,(3).

上一篇:加强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