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机构低“存贷比”问题的实证分析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8 06:37:00

银行机构低“存贷比”问题的实证分析与应对策略

摘要:济欠发达地区,银行存贷比例长期走低问题,制约了银行业的发展,更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湖南省邵阳市为例,对该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银行机构“存贷比”变动趋势进行回顾和总结,对银行机构低“存贷比”问题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多个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存贷比例 演变趋势 因素分析 建议

邵阳市银行“存贷比”长期处在40%以内且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这是近10多年来邵阳市历届市委和政府十分关注并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邵阳市经济“两个加快”战略部署,采取各种措施,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供给,各银行机构积极围绕市委和市政府提出的战略部署,加强信贷营销,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但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提高邵阳市银行“存贷比”形势严峻,近两年内“存贷比”要突破45%的难度还很大,甚至还存在再次探底的可能性,对此,需引起邵阳市各方广泛关注和积极应对。

一、1994年来邵阳市银行机构“存贷比”的运行情况

1994年-1997年邵阳市银行机构资金运行表现为贷差形势,“存贷比”保持在100%以上。1999年以来,邵阳市银行机构“存贷比”从高位开始下降,2003年至今一直低位运行,从数据变动趋势看,此间邵阳市银行机构“存贷比”呈现出“高位运行,高幅下滑,低位震荡,爬行式反弹”的运行轨迹。大概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高位运行阶段(1994-1998年)的;第二阶段:高幅下滑阶段(1998-2004年);第三阶段:低位震荡(2004-2009年);第四阶段:爬行式反弹(2009-至今)。邵阳市银行机构“存贷比”变化趋势见下图。

邵阳市银行“存贷比”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快速跌落,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邵阳市银行“存贷比”处于低位波动状态。年来,邵阳市各级政府采取措施,改善经济金融环境,建立积极的信贷激励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了银行洽谈会,各银行机构不断改进金融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大力创新金融产品,切实改善信贷管理,积极创新信贷方式,加大信贷营销,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跨越提速,金融市场更加活跃,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金融创新明显增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2007年以来邵阳市贷款增速一直居全省前列,2008至2011年四个年份,剔除核销和剥离不良贷款,全市银行机构分别新增贷款231.2亿元、276.69亿元、348.54亿元和419.57亿元,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1.54%、19.68%、25.97%和22.33%,“存贷比”在2009年出现拐点缓慢回升,2009年贷款增速在全省各地市中位列第一,2010年贷款增幅达25.97%,位列全省第三位,2011年贷款增幅为22.33%,位列全省第二位,创历史最好水平, 今年前三个季度新增贷款93.09亿元。 “十一五”期间共新增贷款217亿元,比前十个五年计划累计余额还多近10亿元,2012年10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18.49亿元,为邵阳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目前的“存贷比”依然很低, 10月末,邵阳市银行机构“存贷比”还只有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分析来看,银行机构“存贷比”后期上升的压力很大。

二、提高邵阳市银行“存贷比”面临的约束因素

银行“存贷比”的高低从表象上看,取决于存款和贷款的变化,邵阳市的银行“存贷比”为何这样低,近年来为何增长缓慢,这种缓慢的增长趋势是否能持续,是否有再次探底的可能性,当前银行“存贷比”在低位上行的压力有哪些?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投资少和低消费,引致的储蓄持续呈现高增长的态势。储蓄长期高增长,是导致邵阳市银行“存贷比”处于低的重要原因。金融统计数据显示,自1994年以来,邵阳市的存款每年均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最高达36.45%,2011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113亿元,为1994年的17.3倍,均为怀化、娄底的14倍,为永州的16.7倍。储蓄的高增长,反映了城乡居民财富的增长,但不能忽视的是,邵阳市居民这种高储蓄增长,是在城乡居民经济投资的动力和有效需求不足,预防动机导致消费意愿减弱,财产性投资收益低和高风险性等因素影响下的储蓄高增长,这里有两个指标是可以反映的,既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财产性收入指标,如2010年,湖南省居民消费水平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为8922元,而邵阳市人均消费水平仅为5150元,是全省人均消费水平的57.72%,也低于周边的娄底、永州和怀化等地市,城乡居民习惯于把资金存入银行。

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面尚未明显好转,银行“难贷款”问题突出。目前,在银行系统有一个好的倾向,就是想实现盈利的最大化,想把“储蓄池”的存款更多地发放贷款,商业银行的信贷营销意识明显加强。但事实上,银行面临“难贷款”的问题。三个产业都缺少信贷投放的有效空间,首先,从第一产业看,虽然邵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农业一直处于家庭式传统的小规模种养模式,农户种养经营“不差钱”,农村承包制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较少,涉农金融机构小额农户贷款逐渐失去了市场。其次,从第二产业看,规模企业少,大项目少,新兴产业不强,企业承贷能力弱,导致银行“难贷款”。从管理成本看,银行信贷偏好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大项目,长株潭地区近几年贷款为什么增加多,主要是这些地区有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和项目,如株洲市2011年末资产在100亿以上的项目有4个,4家企业的总资产470亿元,规划近两三年内将吸纳本地银行信贷资金230亿元以上,而邵阳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项目屈指可数,没有上规模的优势企业和优良项目,贷款往哪里投?这是银行信贷营销面临最大的困惑。要提高贷款总量和“存贷比”,重要的是要提升第二产业发展,提高信贷扩张空间。再次,从第三产业看,经济不发达,低消费引致的高储蓄地区,消费贷款也必然是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信贷空间受到限制,银行“难贷款”,“存贷比”自然就难以提升了。

三是金融运行的支持环境对信贷供需的硬约束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

首先,信贷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和信贷风险约束分担机制建立和完善前,在信贷审慎管理制度下,银行始终会存在“惜贷”心理,贷款投放就会受到限制。2011年末,邵阳市不良贷款率为8.1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88个百分点,因此,导致各银行省级分行对邵阳市放贷更加谨慎,审批更加严格,授权更受控制。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部分机构的消费类贷款就被上级行停牌,农业银行被上级行列为D类行,贷款权限受到严重限制。邵阳尽管投资担保公司众多,但只有6家为企业开展了担保业务,由于担保公司资本金少,银行缺少风险担保机构,也不愿意多发放贷款,因此全市担保贷款还不到5亿元。此外,企业管理不规范,信息不对称,银行也不愿意向企业发放贷款。

其次,贷款需求企业或自然人,抵押担保不足,贷款需求难以准入银行贷款门槛,如有的企业在市内未能找到贷款所需求的抵押担保合作方,在急需资金的情况下,通过异地抵押担保机构在异地办理抵押担保贷款,如2011年邵阳市所辖的武冈市雪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交通银行贷款2500万元。另外,企业或个人在办理物权抵押评估过程中,邵阳市各相关部门普遍存在收费高的问题,超出了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成本,导致资金需求者不愿意贷款的现象。

四是政府信贷的决策行为和借款人的失信行为导致银行信贷盘活难。政府对信贷的决策行为和借款人道德行为对银行信贷决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1996年-1999年期间,邵阳市各级政府组织和指导企业进行改制,导致一批企业破产逃废了大量的银行信贷,使银行“存贷比”出现了大跳水,政府和企业行为短期看为一批企业卸掉了包袱,但对信贷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持续了10余年之久。近些年来,邵阳市各级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干预大大减少了,但还存在一个问题,政府在履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中,重视和引导银行多放贷款,但没有建立常态化信贷维权机制,对金融维权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借款人的失信行为严重存在,银行信贷面临的道德风险很大。

以上几个方面是影响邵阳市当前银行“存贷比”的主要因素,形成了邵阳市存款增幅高于贷款增幅的局面,必然导致邵阳市“存贷比”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降的可能性。

三、提高邵阳市银行机构“存贷比”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分析来看,要提高邵阳市银行“存贷比”,是一个综合性和全局性的工作,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入作用重要,但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改善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信贷运行环境,各级政府、企业和有关部门重点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适度进入实体经济和生产领域,扩大投资。要解决邵阳市投资少和低消费引致的储蓄高增长问题,既受经济大环境的制约,也受当地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中央提出的要引导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适度进入实体经济,对邵阳市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建立有效措施,支持城乡居民创业,以此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生产领域,降低银行“储蓄池”水位,发挥资金投资功能作用。

(二)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加大第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三农”的信贷需求。农业是邵阳市国民生产总值的主体,在邵阳市工业处于落后的状态下,不可忽视第一产业的发展,要推动第一产业发展,有两点是重要的,一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二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这对实现农民增收和拓展当前农村信贷的关键。从农村目前农村信贷需求来看,这几年“三农”贷款的主要是“公司+基地+农户”的贷款,特色产业贷款,农户创业贷款有所增长,这些方面贷款增长要具有可持续性,就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要积极推进第二产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兴工强市”战略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推进邵阳市经济发展“后发赶超”目标的正确选择,只有第二产业得到发展,才能为信贷拓展更大的有效空间。以2011年末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年末全省企业贷款余额在信贷总量中的占比为62.4%,邵阳市企业贷款占比也达到50.13%,由此可见,企业和项目是信贷的主要载体。因此,要提高邵阳市银行信贷总规模,就需要着力把现有的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做大做强,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大的项目,并大力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四)要进一步改善金融运行约束环境,为银行信贷决策行为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前面分析了1997年以来邵阳市银行“存贷比”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地方政府对金融信贷决策行为下的操作结果是同向的。1996-1999年,政府引导邵阳市企业改制逃废银行债权,银行因此紧缩贷款,导致“存贷比”骤降,随后银行受企业破产的负面影响信贷取向审慎管理,“存贷比”长期低位震荡,近年来,地方政府积极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建立银企洽谈平台,实现贷款快速增长,“存贷比”出现反弹。因此,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确立长远的经济管理和经营行为取向,进一步加强对信贷环境的改善,建立有效的信贷激励机制,如帮助银行降低不良贷款,促进其扩大贷款投放;建立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信贷中介服务;将金融生态建设纳入县市区班子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每年对各县、市、区进行信用评级,支持银行将信贷投放与各县、市金融生态挂钩,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提供配套的机制和政策。多年来,邵阳市银行机构存贷比例低,形成了银行存款相对过剩问题。各级政府为鼓励银行机构发放贷款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作用明显,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更应引起重视:第一,与银行签订协议开展融资性的抵押担保的机构一直没有发展壮大,目前与银行信贷建立担保关系的机构还只有邵阳市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等几个机构,而且注册资本金少,担保机构对信贷扩张发挥的作用有限,企业贷款需要跨区域寻求抵押担保;第二,信贷中介服务收费超出企业融资承受力,如企业贷款的抵押担保物权评估费用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第三,企业和公众的信用意识还不够强,信贷“道德风险”较大,到2012年10月末,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比例占比还达6.18%的比例,其中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占有一定的比例。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要为信用环境的改善和不良贷款的清收给予支持。

(六)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多年来,邵阳市银行机构在企业改制及自身股份制、法人治理结构和商业化改革中,积极核销剥离了部分不良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两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各银行机构在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推动金融改革的同时,要进一步增强邵阳发展的全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长远意识,积极作为,加大信贷的有效投入,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从绿大地案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与防范 下一篇:产业升级与货币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