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层次立体课堂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时间:2022-10-18 06:36:03

构建多层次立体课堂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始终都存在“起点差异”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初中、小学学习经验的不同,家庭是否有计算机及是否联网、朋友及家人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时所造成的影响、自身是否感兴趣等等。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相比的。这对所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挑战。

笔者曾经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分层次教学(见《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3年第9期)和走班制教学(见《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5年第9期)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分层次教学中的课堂有效管理问题,走班制教学中的提高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基础班学生觉得矮人一等这样的问题。而且不管哪一种形式的教学,都将基础好的同学和基础弱的同学进行了分开教学,没有能充分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的潜在作用――有效指导基础弱的学生。如何既关注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又充分利用基础好的学生的优势资源,成了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得益于校领导的全面支持,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在课堂内,而是延伸到了课外。具体措施概括如下:

一、客观全面了解学生是前提

1.课前充分调查,全面了解学生现状

面对每一批进校的新生,我们都要对他们进行两种形式的调查,以便了解他们的起始状态:问卷调查和摸底测试。

摸底测试的试题类型和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试题类型相似,但是内容要简单的多,主要是必修模块中的部分知识以及网络方面的相关常识,主要考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摸底测试基本可以了解学生入校时的基本情况,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如部分同学对于以前曾经强记过的基本知识有遗忘,可能导致摸底测试的成绩和他实际的水平有差距;或者部分学生信息技术课本知识掌握的一般,但是在其他如装机、防病毒、防黑客方面却很擅长,可能导致模拟测试成绩不能正确反映他的真实水平。因此我们还通过精心编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曾经的信息技术经历,同时了解他们对网络的使用状况、对软件的熟练程度以及他们对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期待等。

2.课堂上细心观察,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

有了前面的问卷调查和摸底测试,教师已经基本了解了学生的现有情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仔细观察。观察哪些同学在教师任务布置后能很快完成,并积极地辅导周边的同学;哪些同学虽然完成的不是很快,但是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哪些同学在教师的任务布置以后,表现得茫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早发现特别突出和特别困难的学生,然后在课堂上及课后采取相应措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构建多层次立体课堂是关键

我校领导一直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竞赛工作给予极大的支持,学校机房在周末对学生开放的政策使得无论是竞赛辅导还是课后补差都得以顺利开展。

1.组建兴趣小组,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给基础好的学生搭建个性化的发展平台,我们全组的老师共同参与组建了两个不同的兴趣小组:网页制作与程序设计。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正常的课时之外进行学习,在成绩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我们组织他们参加相关的竞赛。学习网页制作的同学可以参加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在这个竞赛中他们可以将学校的学习、实践活动和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积极探索,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程序设计的同学,可以参加“全国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这个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给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晚自习或周末,这部分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日后在课堂上就成为老师的教学助手,可以帮助老师进行课堂辅导并维持课堂秩序。

2.开办课后辅导班,给基础薄弱的同学以辅导

由于所处地区、家庭经济、家长观念、自身兴趣等各方面原因,导致进入高中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在信息技术方面基础特别薄弱,特别是来自外市农村的部分同学,由于中考不考信息技术,家里也没有计算机,因此缺乏信息技术的相关经验。这些同学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虽然很认真、刻苦,但是由于以前接触计算机和网络的机会较少,因此他们在学习中依然表现得非常吃力,在课堂上往往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开办了课后辅导班。在星期日的下午,这些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来到机房,请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缩短和其他同学的差距、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3.课堂上,分层次教学,区别对待

分层次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思想,要求教师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各方面的具体差异,在教学中赋予不同的要求,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通过“助教调动尖子生、难度面向中等生、重点指导薄弱生”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

所谓“助教调动尖子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基础好的同学充当老师的“教学助手”,他们可以在教师讲授新知时充当操作演示模范,也可以在大家完成任务时充当老师的帮手,帮忙解答问题。根据具体情况,一些基本的任务他们无需完成,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基础好的同学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给他们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也避免他们早早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做可能引发的其他问题。

“难度面向中等生”就是教学内容和任务难度的控制尽量面向绝大多数的中等层次的学生,总体上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局部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实施教学,使中等层次学生在一节课上可以较轻松的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同时在任务设置上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如在讲授必修模块的“信息的编程加工”一课时,以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为例进行讲解,带着大家经历信息编程加工的一般过程,在布置任务时,要求基础薄弱的同学只要能模仿完成即可,而中等层次的学生则可以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通过对程序进行简单的修改,从而实现函数图像的样式和颜色的变化。

“重点指导薄弱生”通过两个方面的措施来落实。一是组成学习小组,采用异质分组、强弱搭配的形式,使薄弱生在组内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二是通过老师和尖子生的重点辅导、耐心讲解使其在课堂上完成基本任务。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任务要分层次,尖子生不做要求,中等生完成基本和创造性任务,而薄弱生只需完成基本任务,其他更高要求的任务,如果在课堂上无法完成,可以在星期日利用课后辅导班的机会继续完成。

三、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是目标

通过兴趣小组的组建、课后辅导班的开办、课堂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我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了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课堂,使他们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跨越式的发展,并将差异转化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课外参加相关的学习,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增强了,他们在课外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在课内也更愿意而且有能力辅导其他同学,在他们的引领下,全班同学都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有效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由于在课上可以得到来自组内同学、教学助手和教师的三重帮助,课外还可以有更多的补习的机会,因此,以往那种在课堂上听不懂、不会做、不敢问的“陪读”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到学习中去。

2.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多层次立体课堂给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学生的学习成果显著,表现在第一,竞赛成绩突出:近3年来,我校有华哲邦、赵岩星等12人次获信息学奥林匹克全国一等奖,获得保送上大学的资格,王九零、黄吉羊等28人次获信息学奥赛江苏省一等奖,陆海成、刘子文等33人次获得信息学奥赛江苏省二等奖;第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通过率逐年递增。从根本上说,影响考试通过率的正是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在课上和课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保证了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能有较大的突破和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淮阴中学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激励性课堂评价 下一篇:注重化学品安全使用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