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化学品安全使用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

时间:2022-04-18 01:35:55

注重化学品安全使用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

在化学实验室中,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常常潜藏着诸如发生爆炸、着火、中毒、灼伤和职业病等事故的危险性。如何来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以及万一发生又如何来急救,这些都是每一个化学实验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一、防毒

化学品中毒主要有三条途径:通过呼吸道吸入有毒的气体、粉尘、烟雾而中毒;通过消化道误服而中毒;通过接触皮肤而中毒。实验前,应了解所用化学品的毒性及防护措施。氰化物、高汞盐(HgCl■、Hg(NO■)■等)、可溶性钡盐(BaCl■)、重金属盐(如镉、铅盐)、三氧化二砷等剧毒化学品,应严格按照剧管理办法妥善保管,使用时要特别小心。操作有毒气体(如H■S、Cl■、Br■、NO■、浓HCl和HF等)应在通风橱内进行。苯、四氯化碳、乙醚、硝基苯等的蒸气会引起中毒。它们虽有特殊气味,但久嗅会使人嗅觉减弱,所以应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使用。有些药品(如苯、有机溶剂、汞等)能透过皮肤进入人体,应避免与皮肤接触。禁止在实验室内喝水、吃东西。饮食用具不要带进实验室,以防毒物污染,离开实验室及饭前要冼净双手。

在实验室发生化学品中毒时,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同时,紧急送往医院医治,常用的急救措施有以下几种:呼吸系统中毒,应使中毒者撤离现场。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让患者呼吸新鲜的空气。轻者会较快恢复正常。若发生休克昏迷,可给患者吸入氧气及人工呼吸,并迅速送往医院。消化道中毒应立即洗胃,常用的洗胃液有食盐水,肥皂水,3%~5%的碳酸氢钠溶液,边洗边催吐,洗到基本没有毒物后服用生鸡蛋清,牛奶、面汤等解毒剂。皮肤、眼、鼻、咽喉受毒物侵害时,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浓硫酸先用干布擦干),具体措施和化学灼伤处理相同。

二、防爆

有些药品如叠氮铝、乙炔银、乙炔铜、高氯酸盐、过氧化物等受震和受热都易引起爆炸,使用要特别小心。严禁将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放在一起。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当两者比例达到爆炸极限时,受到热源(如电火花)的诱发,就会引起爆炸。要了解所用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0%。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汽油的爆炸极限是1.0%~6.0%;天然气的爆炸极限是4.8%~13.46%;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4.2%;一氧化碳的极限是12.5%~74.2%;氨气的爆炸极限是15.5%~27%;乙炔2.5%-80.0%等等。爆炸极限的数值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一范围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有变化。使用可燃性气体时,要防止气体逸出,室内通风要良好。操作大量可燃性气体时,严禁同时使用明火,还要防止发生电火花及其他撞击火花。久藏的乙醚使用前应除去其中可能产生的过氧化物。爆炸会带来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爆炸是淬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种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实验室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进行容易引起爆炸的实验,应有防爆措施。

三、防火

化学实验室的许多有机溶剂如乙醚、丙酮、乙醇、苯等非常容易燃烧,需定期检查,使用时远离火种,也不能与强氧化剂接触,大量使用时室内不能有明火、电火花或静电放电。实验室内不可存放过多这类药品,用后还要及时回收处理,不可倒入下水道,以免聚集引起火灾。有些物质如磷、金属钠、钾、电石及金属氢化物等,在空气中易氧化自燃。还有一些金属如铁、锌、铝等粉末,比表面大也易在空气中氧化自燃。这些物质要隔绝空气保存,使用时要特别小心。火灾会带来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大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如火灾时间延长一倍,损失可能增加四倍。实验室一旦发生火情,实验人员应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及时采取灭火措施,防止火势的扩展。应根据情况进行灭火,常用的灭火剂有:水、沙、二氧化碳灭火器、四氯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等。对小面积的火灾,应立即用湿布、沙子等覆盖燃烧物,隔绝空气使停火熄灭。火灾发生应立即报警。根据燃烧物性质使用相应的灭火器,进行抢救,以减少损失。以下几种情况不能用水灭火:(a)金属钠、钾、镁、铝粉、电石、过氧化钠着火,应用干沙灭火。(b)比水轻的易燃液体,如汽油、笨、丙酮等着火,可用泡沫灭火器。(c)有灼烧的金属或熔融物的地方着火时,应用干沙或干粉灭火器。(d)电器设备或带电系统着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四氯化碳灭火器。

四、防灼伤

腐蚀性刺激药品,如强酸、强碱、浓氨水、氯化氧磷、浓过氧化氢、氢氟酸、磷、钠、钾、苯酚、冰乙酸和溴水等,都会腐蚀皮肤,特别要防止溅入眼内。某些化学物质在致伤的同时可经皮肤、黏膜吸收引起中毒,如黄磷灼伤、酚灼伤、氯乙酸灼伤,甚至引起死亡。取用时尽可能戴上像皮手套和防护眼镜等。如药品瓶较大,搬运时必须一手托住瓶底,一手拿住瓶颈。液氧、液氮等低温也会严重灼伤皮肤,使用时要小心。万一灼伤应及时处理治疗。碱类如氢氧化钠(钾)、氨、氧化钙、碳酸钾等灼伤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2%乙酸溶液冲洗,或撒敷硼酸粉,或用2%硼酸水溶液洗。如为氧化钙灼伤,可用植物油涂敷伤处。酸类如硫酸、盐酸、硝酸、乙酸、甲酸、苦味酸等灼伤先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3%-5%碳酸钠溶液冲洗。如果沾上浓硫酸,切忌用水冲洗,先用棉布吸取浓硫酸,再用水冲洗,接着用碳酸氢钠溶液中和,最后用水清洗。必要时涂上甘油,若有水泡,应涂上龙胆汁。开启大瓶液体药品时,必须用锯子将封口石膏锯开,禁止用其他物体敲打,以免瓶被打破。要用手推车搬运装酸或其他腐蚀性液体的坛子、大瓶,严禁将坛子背、扛搬运。要用特制的虹吸管移出危险性液体,并配带防护镜、橡皮手套和围裙操作。稀释硫酸时,必须在耐热容器内进行,并且在不断搅拌下,慢慢地将浓硫酸加入水中。绝对不能将水加注到浓硫酸中,这样做法会集中大量产生的热,溅射酸液,是很危险的。在溶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发热物质时,也必须在耐热容器中进行。取下正在沸腾的水或溶液时,须用烧杯夹夹住摇动后取下,以防突然剧烈沸腾溅出溶液伤人。

五、防职业性肿瘤

长期在化学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对职业性肿瘤病应引起特别重视。接触职业性致癌性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为职业性肿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994年公布了对人肯定有致癌性的63种化学物质或环境。致癌物质有苯、铍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六价铬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环氧乙烷、砷及其化合物、a-荼胺、4-氨基联苯、联苯胺、煤焦油沥青、石棉、氯甲醚等;致癌环境有煤的气化、焦炭生产等。我国1987年颁布的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所致肺癌;砷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工人肺癌和铬酸盐制造工人肺癌为法定的职业性肿瘤。毒物引起的中毒往往是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如常见毒物铅可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及肾脏损害;三硝基甲苯中毒可出现白内障、中毒性肝病、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同一种毒物引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其损害的器官及表现亦可有很大差别。例如,苯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而慢性中毒主要为造血系统的损害。这在有毒化学物质对机体的危害作用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此外,有毒化学物质对机体的危害,尚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和条件,如毒物本身的特性(化学结构、理化特性),毒物的剂量、浓度和作用时间,毒物的联合作用,个体的感受性等。总之,机体与有毒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毒后的表现千变万化,了解和掌握这些过程和表现,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有毒化学物质中毒的了解和防治管理。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浅议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 下一篇:浅析篮球裁判员心理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