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学习唐诗

时间:2022-10-18 06:14:03

中学生如何学习唐诗

提起诗歌就会想起唐朝,提起唐朝就会想起诗歌。唐诗是在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度中诞生的文学百花园中最为绚丽的奇葩!学习唐诗仅仅满足于朗读背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唐诗,我们还必须对唐诗做更深的研究。唐诗之所以为唐诗,就是因为唐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唐诗讲究格律就是唐诗和以前所有诗歌最为显著的区别。唐以前作诗不讲究或不太讲究格律,诗人随物赋形,遣词造句,任性使然。在质的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而唐人不但追求质而且也追求文使诗歌这种文体达到文质兼美的境界。讲究格律作诗实际上是增加了作诗的难度,从此诗人写诗都要遵守这种游戏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难中见巧”增加了诗文的艺术性。

格律诗在字数和句数上的要求是: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可以是四句可以是八句,四句五言的叫五言绝句,四句七言的叫七言绝句,八句五言的叫五言律诗,八句七言的叫七言律诗。这是字数和句数的要求,但格律诗更主要的还是在平仄和押韵方面的要气。由于汉语多以两个字为一个节拍所以在一个节拍的第二个字上就是节拍点,注意了节拍点就可以使语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就达到了音乐美效果。因此每句诗的偶数字的位置上是诗人特别关注的地方,对平仄的调整也就是在每句诗的偶数字的位置上。也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所谓平就是平直没有变化,仄,就是不平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大约在齐梁时期沈约他们就佛经的翻译过程中发现了汉语的四声,不过当时的四声和现在四声是迥然不同了。当时的四声是:平,上(shn3),去,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也就是现在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声和去声基本上变化不大,变化最大的是入声,最初的时候是入派四声即入声有的分化为阴阳上(shn3)去,后来入声逐渐消失只是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还有所保留。人们依据这四声读音变化的特点就把阴平,阳平化为平声,把上声和去声化为仄声。从此诗人们注意到汉语音律上的这一规律知道了如何使语言富于变化和节奏感,使诗歌便于说唱具有音乐美。

在诗歌中对于平仄的调整主要是:在一句之中要做到平仄相对;一联之中平仄相间;两联之间平仄相粘。这种平仄的同于不同是在偶数字的位置上。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月夜》

月夜

更 深 月 色 半 人 家,

平-平-仄-仄-仄-平-平 1

北 斗 阑 干 南 斗 斜。

仄-仄-平-平-平-仄-平 2

今 夜 偏 知 春 气 暖,

平-仄-平-平-平-仄-仄 3

虫 声 新 透 绿 窗 纱。

平-平-平-仄-仄-平-平 4

第一句的2,4,6字平仄是相间的(不同);第一联(也就是第1,2两句)的2,4,6字的平仄是相对的(不同);两联之间(也就是第一联的对句与第二联的出句)在2,4,6字的位置上平仄是相粘的(相同)。

下面再说说用韵的问题:

格律诗的用韵和古体诗的用韵是不同的,古体诗在用韵上比较灵活而格律诗则要求更严格。格律诗在用韵上要求只能用平水韵也就是说只能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一旦选定韵脚中间就不能换韵,要求一韵到底。律诗和绝句的第一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但是偶数句的最后一字必须在韵脚上。再以上面的诗句为例。

这首诗的首句是入韵的,在偶数句也即是第2,4句的最后一字也都是同一韵部的字,(押韵)做到了用韵的要求。

无题二首(其一)

昨 夜 星 辰 昨 夜 风,

画 楼 西 畔 桂 堂 东。

身 无 彩 凤 双 飞 翼,

心 有 灵 犀 一 点 通。

隔 座 送 钩 春 酒 暖,

分 曹 射 覆 蜡 灯 红。

嗟 余 听 鼓 应 官 去,

走 马 兰 台 类 转 蓬

这是一首律诗,第一句也是入韵的,其中的第2,4,6,8句的最后一字也都是同一韵部的字,(押n韵)中间没有换韵。

研究诗歌的平仄和押韵有助于体会诗歌的音乐性,因为诗歌大部分都是可以配乐吟唱的。有些诗歌用吟唱的方式来读就会豁然开朗。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系统中语音的古今变化是最大的,因此,有些字在现在是不押韵的而在过去可能是押韵的。另外,初盛唐和中晚唐相比较,中晚唐的诗歌更注意格律。因为到了中晚唐格律诗这种诗体已经发展成熟了。

上一篇:让爱不再偏航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应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