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杜甫,赏析《登高》

时间:2022-05-10 04:44:41

古代诗人,无不喜欢登高,他们或寄情山水、感叹个人际遇,或登高望远、抒发宏伟抱负。

读诗先从语言入手,抓住意象,理解内涵,联系写作背景,走进诗人内心,既要作感性的把握,又要作理性的思考。本诗前两联选景典型,摹声绘色,动静结合,寓情于景。“风急天高猿啸哀”,风,即秋风,“一天比一天凉”,再加上一“急”字,使人感到锥心刺骨,这里不仅冷在肉体,更冷在心灵。“天高”,是以人作参照物,天越高,一个人显得越渺小,天越大,一个人显得越孤单。“猿啸哀”,不禁想起“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杜鹃啼血猿哀鸣”,猿声悲悲,人心戚戚。“渚清沙白鸟飞回”,清的渚,白的沙,全是冷色调,是穷山恶水,是满目萧索。“鸟”,也许是一只觅食而不能得的鸟,也许是一只回家而忘了归路的鸟,还可能是一只无意飞散的鸟。这只鸟因风大而低飞盘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可见,它是有所留恋有所悲伤的。总之,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是诗人触景生情的感同身受,是诗人独自漂泊的真实写照。“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飘零,万木枯槁;落叶知秋,“何日是归年”;落叶归根,游子仍在旅途。由树及人,杜甫目睹落木,想到自己日薄西山,不言功成名就,只愿寿终正寝,“客死异乡”是诗人最大的心病。“不尽长江滚滚来”,面对江水,诗人想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会忘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还有那最能表现此刻心情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说“萧萧”凸现了枯叶飘落的无奈,那么“滚滚”传出的是江水嘶咬的声音,一个“无边”、一个“不尽”,更突出了天地之悠悠、悲愁之绵绵。如果说“落木萧萧”有生命短暂的话,那“不尽长江”应是时间的无穷,人生仅百年,江山万古长青,两相对比,怎一个“愁“字了得?

显然,诗的首联、颔联,杜甫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凄凉萧条的秋景图。景固然悲,但悲而不哀。杜甫,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博襟的知识分子,看到逝去的江水,不可避免有些惆怅,但这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花开花落是客观事实,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字面上虽然没有悲秋,但处处传递着悲秋的信息。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备人的感情,但作为处在动乱时代的诗人听来,却凄厉悲惨,同样,那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无不起着渲染气氛烘托感情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更何况眼前这一片荒凉衰败之景?诗人不由自主地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因景悲,而景愈悲。

颈联由上文写景自然过渡到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从空间作笔;“百年多病独登台”,从时间入手,两句承上启下,点明全诗主旨。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这里的“作客”,不是走亲访友,而是客居异乡,一般人离家三两天就想家,杜甫一别便是十多年;一般人离家四五里便觉远,杜甫却在万里之外;年轻小伙身在江湖那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垂暮老人流落异乡那叫零丁洋里叹零丁,别人登高常是一家人同去,杜甫确是形影相吊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倒也罢了,而又处在多病的人生晚年,面对秋景萧瑟,怎能不生腾腾悲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纵有一身报国之志,也只能“空悲切”,因为“断肠人在天涯”。

上一篇:谈如何欣赏语文中的美 下一篇: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