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

时间:2022-10-18 05:30:07

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影响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56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和总体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好转、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2例、5例、1例和15例、9例、4例,两组治愈率比较P=0.048,总体体疗效比较P =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病毒性心肌炎;疗效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后引起的心肌炎性病变,多由病毒直接侵犯心脏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炎性渗出和纤维变性、坏死、溶解。VMC多发生于青壮年人,儿童和老年人比较少见[1]。为了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的影响,笔者单位对2008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56例急性VMC患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单位2008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急性VMC患者5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第6版《内科学》中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13~47岁,平均年龄(21.5±4.8)岁;病程3~27d,平均(9.7±2.4)d。将56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均为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 对照组患者按心内科常规护理进行护理,包括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和监测、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输液用药护理等。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护理。

1.2.1观察病情 ①心律和心率 急性VMC患者因心肌病变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如不能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密切观察患者心律和心率变化异常重要,如出现心律失常和心率异常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监护仪上心电图的波形和变化,发现有室性早搏、心动过速或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颤动等,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师采取紧急措施。②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尿量 急性VMC患者由于心肌受损, 心肌收缩力减弱, 易发生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时常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心率增快、 紫绀、尿少、下肢浮肿等症状或体征。因此密切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早期发现或预防心力衰竭,以免病情加重影响患者康复和预后。③血压和末梢循环 急性VMC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休克[3]或心源性休克,所以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和末梢循环情况,尤其是已经发生休克正在应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时,测量血压1次/5min,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血管活性药物滴速,防止滴速过快诱发或加重心衰。

1.2.2用药护理 ①血管活性药物 急性VMC患者合并心力衰竭、休克或心律失常时常需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应建立1条专用静脉通道输入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输液泵输液,根据监测指标随时调节输液速度,可防止输液过快引起心衰、肺水肿;血管活性药物可引起心律失常,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心律、心率,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输入血管活性药物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②洋地黄类药物 急性VMC患者心肌细胞电生理稳定性差,洋地黄类药物的个体差异大,使用中要密切监测心律、心率、电解质、视力及消化道症状,注意有无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视觉模糊等中毒表现。

1.2.3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急性VMC的病情、转归及预后不了解,入院时多有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等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地迎接患者,根据患者和家属的理解能力,选择合适方式耐心与其沟通、交流,阐明疾病的病因、诱因、转归、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后急性VMC大多能痊愈;定期开展病友交流会,邀请已经治愈的患者介绍经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其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乐观、稳定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恢复[4];相反对过度乐观、对病情掉以轻心,不愿配合治疗的患者,要耐心向其说明,并可通过反面病例使其认识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麻痹大意、不配合治疗的后果;对心理负担沉重的患者要重点沟通,可以适当延长探视时间,通过与家属的沟通交流,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减轻其孤独感[5]。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检测心肌酶谱恢复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X线检查心影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控制或好转,心肌酶谱好转,心电图好转,X线心影缩小;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心肌酶谱无好转,心电图无改善,心影无明显缩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好转、无效的例数分别为22例、5例、1例和15例、9例、4例,两组治愈率比较x2检验P =0.048,总体体疗效比较秩和检验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VMC患者虽说经过积极治疗大多能痊愈,但是因为患者心肌细胞受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6]。如果护理不完善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导致心肌纤维化而造成心律失常、冠状动脉血流异常等,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做好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总体疗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综合护理干预,重点加强了对患者生命体征、心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指标的观察,对血管活性药物和洋地黄类药物等重要药物应用的护理,对患者心理的护理干预,有效掌握了影响急性VMC患者病情变化、转归和预后的关键环节,所以可以迅速控制和改善病情发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和总体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增云,吴杰娜,李亚梅.病毒性心肌炎104例的中药防治与中医护理[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4(10):114.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1-343.

[3]韩英,张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3237.

[4]邓映宏,颜井清,冯学.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 (4): 191-192.

[5]陆琼芳.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特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 1842-1843.

[6]沈红红,吴红勇,陈惠珍,等.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心律失常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4):297-298.

上一篇:手术室医院感染防控对策探讨 下一篇:超声引导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肝脏病变穿刺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