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异动背后

时间:2022-10-18 05:08:19

汇率异动背后

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即人民币兑换另一国家货币的比率,分为在岸、离岸和远期三种,一般报道中多指在岸汇率(也称“即期汇率”)。

中国人民银行在每个工作日闭市之后,会公布当天外汇市场上其他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格,并作为下个工作日该货币兑换人民币的中间价。

中间价与即期汇率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由央行公布决定,是一个固定数值,而后者则经常变动,是买卖双方达成的现实报价。此外,人民币中间价也称为“人民币官方汇率”。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严格管控,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为1.68元。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相继经历了挂牌价与调剂价并存的双轨制时期(1981至1993年)、1994年汇率并轨后的柔性盯住美元时期(1994-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刚性盯住美元时期(1997-2005年)以及2005年至今的汇率制度改革阶段。

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

2005年7月21日

汇改启动日。央行宣布废除此前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日,美元兑人民币官方汇率由8.27调整为8.11,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2.1%。

2007年1月11日

人民币兑美元7.8关口告破,13年来人民币汇率首次超过港币。

2007年5月21日

央行决定,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3%扩大至0.5%。

2008年4月10日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

2008年中期至2010年6月

自2005年汇改以来,到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已升值19%。但受到此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升值走势。

另外在危机爆发后,人民币开始紧盯美元。

2010年6月19日

央行宣布,重启自金融危机以来冻结的汇率制度,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2年4月16日

央行决定自该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为5年来首次。

自2005年汇改以来的历次人民币暴跌

2008年12月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本大逃亡,人民币兑美元连续4天触及跌停,并一度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最大跌幅。

幕后:因国内美元流动性极其紧张,央行在人民币跌停价附近“出手”以维持外汇市场的正常运转。

2011年11月

受欧债危机影响,人民币兑美元自11月30日起,连续12天触及跌停。

幕后:30日当天,为避免市场出现流动性崩溃,全球六大央行联手救市。但资本大逃亡仍引发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下跌,到12月中下旬央行主动“出击”,通过稳定中间价、联手商业银行释放美元流动性等举措最终稳住了人民币汇率。

2012年7月

在人民币汇改七周年之际,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首次触及1%“跌停板”,之后连续三天又触及跌停。

幕后:2012年4月央行决定将银行间即期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这个历史性跨越在人民币汇改七周年纪念时刻得以呈现。正如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在事件后所说,人民币汇率已“非常接近”(供需)均衡水平。

2014年2月

自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了一轮史无前例的暴跌,并一度跌至千点的创纪录水平。整个2月也以1.62%的下跌幅度,创下人民币自汇改以来最大单月跌幅。

幕后:今年1月,中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大幅增加,意味着年初以来有大量热钱流入。国际资金在美元市场以约1%年利率的成本拿到资金后,到中国内地可获取6%至15%,甚至更高的利率回报,同时还可享受稳定的人民币升值获利。然而,央行的“出手”却让国际资金无风险套利机制失效,预计未来热钱流入的形势或将放缓。

上一篇:这些常见“病态睡眠”你有吗 下一篇:与杨元庆共进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