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图文转换模式,培养学生语文情境应用能力

时间:2022-10-18 04:11:57

巧用图文转换模式,培养学生语文情境应用能力

摘 要:本论文从职校语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出发,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语文情境应用能力为目的,论述了图文转换模式引进职校语文课堂的教学意义,并具体论述了该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如何实现从图到文,从文到图的五步操作过程。

关键词:图文转换 教学模式 学习效益 情境应用能力

职校生的语文学习准备存在着较多的欠缺,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问题,人文情感和艺术修养更是处于薄弱状态,而这些都是关系到个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造成学生眼中的语文枯燥乏味,语言失去魅力,学习低效的一个内在原因。学生缺什么,我们就给他什么,可以说这是对职校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的最实在的理解。其实,现行教材即使存有不足,但其中大量文本还是既具备了丰富的语文知识和相关技能,又蕴涵着多彩的艺术精华和情感精髓,只要教师具备慧眼挖掘可行因素,善于调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利用艺术的手段来实施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必是大有裨益。图文转换模式可以说是其中一种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情境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尝试。

一、图文转换模式的教学意义

紧扣社会脉搏,注重生活内容,创设特定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这些都已成为教学的大势所趋。图文转换就是一种训练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应用的教学模式,目前它最广泛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普高语文也已在日常教学及高考试题中开始引入相关训练及测试。本人认为,将此模式化用于职教语文教学中,将切实可行而又具有实效。

首先,图文转换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从字、句、段到文的教学程序,将丰富的色彩、多样化的构图作为教材因素引进课堂,可以活跃教学的流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学习的活力,提高职校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次,文和艺是不分家的,从品图中积累到基本的艺术知识,既训练了学生的基本艺术感,又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审美修养,这些过程都可为学生领略文本语言的艺术魅力铺路搭桥。

再则,图文转换模式锻炼了学生内外兼并的复杂思维过程。在完成阐述品图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先要赏图、品析、辨别或挖掘图片中内在信息,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是训练了他们的观察、辨析、审美等能力;然后,学生要借助语言文字将收获的内在感觉或情绪传达出来,而且要传达到位,这是提升了学生如何艺术地传情达意的语文能力。反之,在围绕文本将文字意境转换为图景描述的过程中,首先考验的是学生对文字内涵的品味和认识,而后还需综合调用学生已获得的审美体验和相应的艺术和语文技能才能完成。

总之,图文转换模式是“大语文”教育观的具体活动形式之一,是综合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之一,更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图文转换模式的实施步骤

(一)发掘可行性内容,策划文本备用类型。

职校语文教材中其实有很多文本都可以成为模式的训练资料。我们知道,从图画和照片这些艺术品来说,分类标准虽多,但基本可以划分为自然类(风光、花鸟、昆虫等)、新闻类、人物类、静物类、广告类、特殊类(航空航天、显微)、漫画类,我们常见的、学生爱看的一般有自然类、人物类、漫画类,根据模式教学的需要和实用性考虑,教材中的很多篇目都可以与之一一甚至多项对应,根据计划需要,教师要在学期之初统筹把握,发掘教材中的可行性文本或内容,策划可以备用的文本类型,做好初步安排,以便于学期中随时展开模式教学。一般来说,教材中的写景散文都可以和自然类图画相互转化,写人散文或记叙文、小说都可以和人物类、甚至漫画类图画转化,甚至古文也可以尝试。

另外,策划工作尽量做得具体而全面一些,便于随时灵活操作,具体而言,比如写景类,可以再根据美的特征具体分为秀美与壮美,朦胧典雅与明朗活泼等,所以《黄山记》的壮美和《在富春江上》的清幽绝对不同,同样是荷花,在《荷塘月色》里的朦胧淡雅与《荷花淀》里的刚劲秀丽各具韵味;对于人物类来说,教材内容是转化为工笔描绘更能传神还是白描效果更动人心弦,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具体而全面的策划工作。

(二)选用教材相应图画,提供品图基本知识。

根据模式选定文本,教师可以自己,最好是发动学生一起提前收集与文本相呼应的图画或图片,例如执教《荷塘月色》一课,可以一起收集与荷花或月色有关的优美出色的风景图,然后筛选出既赏心悦目又紧扣教材、简洁易品的作品,用悬挂张贴或制作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在师生面前。

品图是需要知识的,知识是技能的必要基础,而职校生在艺术方面的审美知识是绝对欠缺的,这本身也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感觉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也是影响学生培养正确交友观、生活观、职业观的关键因素,在将来的就业中也难免会成为一块阻碍他们提高职业技能的顽石。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是在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普通学生的基本技能;所以知识的提供并不需要多么的高深和专业化,以实用、易懂和浅显较好,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完成一次初步品图的过程,教师可以为之提供以下几方面的品图知识:

判断画面主体的方法。画面主体就是画面的焦点,也就是说,吸引我第一注意力的就是主体,这往往就是画面要反应的主题,这些主体内容在画面上总是比较鲜明突出,或者占据着大面积的位置;构图上哪些是鲜明的、哪些是虚化的,主体部位必然是清晰的。

积累丰富的色彩知识。丰富的色彩蕴涵着多彩的意蕴,可以在画面上起到渲染、烘托、暗示主题的作用。学生本身有着一些色彩方面的知识,只是比较零散和模糊,师生可以一起复习概括,便于系统掌握。例如红色,一般象征年轻、热情、温暖、喜庆;蓝色总是代表沉稳、独立、优雅;黄色联系着明亮、跳跃、醒目;白色为纯净、安宁、圣洁的化身;黑色显得沉重、安静;绿色代表希望、生动、活力……

光线角度略知一二。光线知识主要就是会判断是顺光、逆光还是侧光及其一般效果,如,作者如果使用了顺光,画面对象就会显得比较锐利,而采用了逆光,画面效果则比较柔和;角度知识主要是了解视角是平视、仰视还是俯视,因为不同的角度表现力是不同的,例如平视是属于最常见视角,也是效果最平淡的一个视角,仰视、俯视能突出某个部分,起到夸张的效果,属于作者有意突出的重点。

(三)引领学生品图审美,组织文字由图转文。

引领学生品图审美是实施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环节的实施最佳组织方式是小组讨论式,因为一方面可以利用小组的任务驱动机会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则创造了讨论的自由机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集中每一个个体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首先要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不时检查讨论的发展情况,如发现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遇到障碍,可以作出适当点拨,比如是一幅风景画,可以提醒学生作者在色彩上、比例上刻意突出的是什么,如果是一幅人物画,可以点拨学生注意作者特别渲染了人物哪个部位等;其次,教师要注意学生做好每一点滴的审美记录,仅要只言片语即可,尤其是有震撼力的,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因为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东西,放过这些宝贵的情感体验是非常遗憾的。

组织文字传情达意不仅是检验了学生的分析鉴赏结果,更是锻炼了他们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教师也要给予他们组织文字的方法:注意对象,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修辞,语言中要有讽刺、颂扬或向往等情绪特征。

在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内心其实有着强烈的情绪体验,但当他们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来传达的时候,却发现或是辞句不能达意,或是外显的内容总是和自己内心的体验有着程度上的距离,这就是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上处于弱势的表现。教师不可以操之过急,要在一遍遍的训练过程中,在一次次的修改弥补中,让学生在比较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诸多不足,逐步得到运用能力的提升。

(四)品味文本构图思画,描述成果由文转图。

构图思画,由文转图,是实施模式的第二个重要环节,这里并不是要求学生要采用绘画手段来作出图画作品,模式训练要本着培养学生语文技能为宗旨的原则,所以,这里所说的由文转图,实质上就是将个体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感悟采用绘画的知识和技巧,利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出来。这个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又训练和提升了学生的情境应用能力,即在相应情境中如何才能将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来绘声、绘色、绘形、绘态地传达出来。

品味文本,可以放宽要求,首先,一篇文本能触动学生内心、引发学生情感的触点绝对不是一致的,例如《荷塘月色》一文,学生构思的出发点各有千秋,有的是要描绘第四节,有的要描绘第五节,甚至有的人说第一节最好描绘,而意境和作者的情绪在第一节里已很鲜明了,完全可以描绘出一幅情景相融的风景画。其次,即使学生所获的情感体验是相同的,但也绝对不是仅限于用一种手法才能来描绘,如以《邓稼先》为例,品味文本后,为邓稼先构思一幅人物画像,来借之表现邓稼先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一构思和意图基本是达到了全班一致,但是有的学生准备将人物放在办公的背景中,描绘人物钻研工作的场面;而有的学生认为,要将人物置于荒漠的背景中进行构图,才能更好地传达出人物一生甘于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建议。所以,选定文本中构图思画的触点时,尽量要给学生留出最大的发挥空间。

在描绘出构图思画的结果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前一环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要用绘画的知识和技巧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例如准备以什么作为画面的主体,突出主体的哪一部分,以什么作为画面背景,大小怎么处理,色彩怎样使用才能传达出情感,准备哪些光线强哪些光线弱等,这样组织的文字,再经过修辞炼字的整理加工,就能很好地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了。

(五)交流成果互评作品,总结经验提升能力。

交流成果是创造一个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可以通过范文朗读、交互观看等方式开展;而评价也尽量交给学生展开互评,这是锻炼他们基本的观察力、鉴赏能力,也是锻炼语言交流能力的一个机会。当然,最后离不开教师系统和理性的总评,主要是帮助学生总结课堂所得,巩固掌握的技能。

总之,由图转文,目标是训练学生怎样将心中形象的画面构思通过理性清晰的语言转换为别人可以领略的内容,而由文转图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如何将内心复杂理性的想法转换为形象可观的方式来传达。图文转换模式在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不仅是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情境应用能力而努力,更是为了他们将来的持续性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韦敏著.语文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苏志刚主编.高职教改系列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3.陈丹辉主编.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气象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胡三如.人文教育在职教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第15期.

5.胡兆群.试说生本职教语文的构建.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12期.

上一篇: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下一篇:散文写景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