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较思想,促学生能力提升

时间:2022-07-14 06:07:21

巧用比较思想,促学生能力提升

[摘 要]比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比较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把握相关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完成知识的建构,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学生;比较思想;数学能力

[中D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75-01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从而概括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这是一种间接推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新知,完善建构的思维策略,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巧用比较,有效实现新知内化

小学生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而混淆知识,有时是混淆概念,有时是混淆算法,有时是混淆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想,帮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完成一道填空题:3U5=( )÷( )=。这道题目非常简单,学生完成得很轻松,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算式并思考:比的前项、后项、比值相当于除法运算中的什么?比的前项、后项、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中的什么?经过探索、交流,学生整理得出下表:

紧接着,教师提问:“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学生根据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或分母,自然地得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结论。教师让学生联系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说一说比会有什么样的性质。此时比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心中已经形成雏形。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思维碰撞,发现事物的异同,化深奥为浅显,为深刻掌握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巧用比较,揭示知识本质联系

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概念众多,教师常常为概念教学发愁,学生学习起来也是疲于瞻前顾后,顾此而失彼。此时就可以运用比较的策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知识的本质特征。

如,教学“两个体积一样大的盒子,它们的容积一样大吗?”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容积与体积的异同,教师拿出体积相等的厚木盒和纸盒提问:“如何判定它们的体积相等?”学生自然地想到先从两个盒子外面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然后算出它们的体积,最后进行比较。教师追问:“为什么从外面进行测量呢?”“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所以应该从外面测量。”学生回答。教师继续追问:“那这两个盒子的容积相等吗?”有学生站起来说:“木盒的容积要小一些,因为木盒的壁比较厚,而纸盒的壁比较薄。”教师微笑着问:“那能得出什么结论?”有学生说因为木盒的容积小,所以装的东西比纸盒的少;有学生说可以先量出盒内的长、宽、高,分别算出它们的容积后再比较,结果是木盒的容积小;有学生说两个盒子的体积都要比容积大一些。

上述案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接受“容积”这个抽象的概念,构建能够突显容积本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比较,直击问题的本质,让原本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划清了界线,帮助学生完善了知识的建构。

三、巧用比较,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题组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练习形式,是将内容有关联、题目形式相似、解答方法基本相同的题目放在一起构成的一组题。这种练习具有很强的对比性、实效性和迁移性,既可以避免“题海战术”对学生造成困扰,又能促使学生通过比较,自主把握数学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数学问题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设计题组练习:(1)旅游团有女游客360人,女游客人数是男游客的4/5,男游客有多少人?(2)旅游团有女游客360人,女游客人数比男游客多4/5,男游客有多少人?(3)旅游团有女游客360人,女游客人数比男游客少4/5,男游客有多少人?这一题组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发现男游客的人数都是单位“1”的量。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和灵活掌握数量关系,否则就容易出现混淆,造成解题错误。

上述案例,题组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建构分数应用题的解决模型,提高了学生对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扩展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总之,比较思想的运用为数学课堂带来了灵动的生命力。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知识间的异同点,把握其本质特征,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重视“比较”策略的灵活运用,比出精彩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编 李琪琦)

上一篇:对“方程”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开展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