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时间:2022-01-30 03:12:49

巧用学具,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让数学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我们教育工怍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小学数学的学具,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人人动手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本身的实际,谈一谈对发挥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几点体会。

一、运用学具,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越是兴趣浓厚的问题,越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因此我们巧妙地运用学具,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做、观察、思考的情景,把数学问题变成有趣的问题。

例如,教学“秒的认识”,为使学生掌握钟面上的知识,教学时这样安排: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钟面:①钟面上有几根针?分别是什么针?②秒针有什么特点?③钟面上有哪些数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④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小组讨论,并且汇报结果。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仔细观察,竞相发言。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二、运用学具,进行观察、操作,帮助学生思维

观察、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仔细观察、认真操作进行思维。因此,恰当地安排观察、操作,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过程。低年级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操作,H身体验思维方法,弄懂算理,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如在教学“分类”的时候,先让学生动手分学具卡中的图片,把下面9个图片分成2份,于是出现了以下2种分法:

■■■

①■■■

②■■■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分法的异同,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直观地看出第一种方法是按颜色分的,第二种方法是按图形分的,这时接着引出“分类”的方法。这样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学生既容易理解、接受,同时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机会,体现出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对思维起到了巩固、启发和加速的作用。

三、运用学具,操作、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他们的智力活动是同其对于周围对象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中思,在动中学,借助直观操作,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

如在教学“求长方形的面积”的应用题时,就可以利用学具进行操作。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

(2)动手测量。

(3)全班汇报,交流。①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共用了15个面积是l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②沿长方形的长摆5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了这样的3行,5×3=15,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

(4)引导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每行正方形的个数,宽等于每列正方形的个数。这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使学生通过愉快有趣的观察,掌握知识,发展了想象力,活跃了思维。

四、运用学具,加强口头语言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操作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操作的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开始时要求不要过高,通常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摆的、怎么想的等,采用同桌讨论,或者小组讨论,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好学生说,再让中等生说,最后让后进生说。这样既面向全体,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如教学图文应用题时,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学具,说图意,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比如,学生在左边摆上3只熊猫图片,右边摆上9只熊猫图片。由于一开始学生还不会用完整的话表达一件事情,师可以这样引导,问:“原来有几只熊猫?”生答:“3只。”“又来了几只?”答:“9只。”问:“现在一共有几只?”答:“一共有12只。”然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再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其他的意思,这样反复试说、反复训练,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初步的完整的概念。经过一系列口述训练,帮助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有条有理地进行思维,养成说话有依据、计算讲道理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学具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快捷途径。通过学具的使用,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文学道小学)

上一篇:多措并举,精心打造“积极教育”教师团队 下一篇:动点轨迹问题拓展性教学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