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恼人”行为背后的“可爱”故事

时间:2022-10-18 03:56:51

宝宝“恼人”行为背后的“可爱”故事

在育儿的过程中,爸妈们难免有时会为宝宝的某些行为而烦恼,甚至束手无策。此时,大多数爸妈并不会去深究宝宝行为背后隐藏的故事。宝宝的行为都是受其心理活动驱使的,只有读懂了宝宝的心理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宝宝行为的动机,并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也可以避免亲子间很多不必要的冲突。

案例1:恶作剧

如果您的宝宝把醋和可乐混在一起,您会怎样?是无可奈何地苦笑,还是大声严厉地斥责?抑或是惊叹孩子有如此的想象力?

恶作剧行为的背后

像这种恶作剧的行为,在德国汉堡的儿童心理学家托马斯看来,是孩子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体现。据他的观察资料显示:爱搞点恶作剧的孩子,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较循规蹈矩的孩子更大。因为恶作剧的行为并非从天而降,需要设计出一个有新奇感的方案,需要动脑筋,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无疑是一次催化。

当宝宝恶作剧时

当家长发现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时,不要盲目地批评甚至惩罚,那样会扼杀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对孩子的这种积极探索表示肯定,而后因势利导,将其爱动脑筋的积极性迁移到更有益的活动上来。

案例2:“破坏”行为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给幼儿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件玩具,他玩一会儿后便将其拆开或砸坏。这些“破坏”行为很令父母苦恼。

“破坏”行为的背后

其实,在“破坏”行为的背后是孩子求知欲的一种表现,是孩子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前者常常表现为,无论是什么东西,孩子都要拿起来放进嘴里尝尝。而上述案例中的“破坏”行为则属于手的探索,孩子希望用自己的手揭开陌生事物之谜,也想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

当宝宝“破坏”时

父母应尽量理解幼儿的这种心理活动,主动帮助孩子满足其探索的需要。比如,在孩子拆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适当帮助,同时给予讲解,这样不仅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也可以减少“破坏事件”的发生。

案例3:攻击他人

有的家长经常被别的孩子家长或幼儿园的老师告状。说自己的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经常会有一些打人或咬人的行为,使得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玩……

打人、咬人的背后

孩子喜欢打人、咬人总是有一定原因的。有的是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冲突;有的是希望同伴能接纳他的意见;也有的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等等,但主要是第一种情况。

当宝宝攻击他人时

孩子的攻击往往是对事不对人,他们主要是想得到玩具或其他东西。针对这种情况,要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明白好玩的东西大家都想玩,如果自己想玩,就要和小朋友好好商量,不能用打人或咬人的方式。那样做是不对的。在这个过程中,也间接让孩子学会解决和其他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策略,可谓一举两得。

案例4:“撒谎”

4岁的朵朵回家说:“妈妈,小雨要去美国了,她说明天就不来幼儿园了。”朵朵妈妈感到很纳闷,从没听小雨妈妈说要移民啊。第二天,朵朵妈妈问了老师,证实根本没有此事。于是妈妈想:小雨这么小,怎么就会撒谎呢?

“撒谎”的背后

其实小雨并不是真正的撒谎,她只是将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把想象中的事当成了现实。这个年龄的幼儿其想象力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后来朵朵妈妈了解到了小雨“撒谎”的真相。原来她们班有一个小朋友全家移民澳洲了,第二年这个小朋友回来看望大家,带了很多国外的巧克力,受到班里小朋友的热情欢迎……于是小雨就想象着如果自己出了国,回来也会受到小朋友欢迎的。

当宝宝“撒谎”时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撒谎”时,一定要分清是真正的撒谎还是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是前者,就要引起重视,要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如果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家长的注意,说明孩子缺少认同感,那么成人就要多关注,多表扬;如果是因为犯了错误不敢承认,那么就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错误,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作为家长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才能读懂孩子的行为。

上一篇:父母\宝宝和我们 下一篇:0~6岁宝宝“心理成长”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