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时间:2022-10-18 03:55:33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马克思逝世后近半个世纪才面世,但其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起步于主体能动性,通过对国民经济的批判得出人的类本质异化和复归的批判逻辑。旨在通过阐述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来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予以借鉴。

关键词:《手稿》;人的类本质;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094-02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在其逝世后近半个世纪才面世,但在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马克思用劳动实践解释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消亡,解释人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解释了自然界作为人实践结果的演化与发展。

一、马克思的“人的类本质”思想

《手稿》中,可知道,马克思定义人的本质是不断地发展的,它与人的实践活动、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即人的本质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实践性和社会性。

第一,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人只有“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才能“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能动的类生活是人的生产实践,在这种能动的生产实践中,人有意识的劳动实践使人得以证明自己与动物、植物和无机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明确了人的实践本性之后,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实践的本质在于它的对象性。“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他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1]106也就是说,作为真正的人,必须做具有对象性的人,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对象性的实践活动,是因为人的本质中包含了对象性。因此,真正的人必然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在具有对象性的劳动实践中,人(劳动主体)与自然界(劳动客体)相互发生作用,人的本质才得以不断地丰富与发展。

第二,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1]107人与人的社会本质由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出来,所以人的本质在于“真正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性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对人而言,自然界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也是人自身生存的现实基础,因此,作为现实的、对象性的人,只有具有社会性,正确处理社会联系,劳动产品才能成为他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第三,人的本质的实践性与社会性是相互作用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1]83马克思认为,人从事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必然要同他人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生产出来的,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劳动主体应当在劳动产品的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又应当占有其劳动产品。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大量的劳动产品被工人生产出来,却不能被工人所占有,即马克思所指出的“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是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者越愚钝,越成自然的奴隶。”[1]50-64

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产品作为劳动活动的产物,它的异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劳动者而言,劳动成为外在的,它已经不再是自己本质的劳动了,这种劳动不再是劳动者非被迫的强制劳动。其二,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劳动的需要,而只是成了满足劳动者对劳动以外其他各种需要的达成目的的手段。这种劳动对于劳动者本身而言是一种折磨。其三,老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亦吃、喝、生殖,至有居住、修饰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只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54-60。

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在《手稿》中,马克思写道:“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对象,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同样,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1]54-60人的类本质是由劳动来实现和确证的,那么,劳动成为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走了生产和活动的对象,从事生产的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劳动作为类的发展和自由的活动,变成个人维持生活的手段。

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异化劳动直接造成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相异化,进而引起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由于劳动异化,每个人都按照他作为工人的视角去观察他人,因此,形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在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方面外,马克思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人类主体通过劳动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物质世界,他也在这个世界中丧失了自己本来应该具有的一切主体本质。人类主体应该具有的权利颠倒地表现为资本的一种支配权利;人失去了自己,却让自己的创造物――资本获得生命。”[2]劳动成为人维持自身的物质基本需求的被迫活动,劳动的这种异化现象要改变只能依靠人类实践本身具有的超越本性和否定本性,进而扬弃异化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性。

三、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实现――“异化”的扬弃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仅谈到实践必然导致异化,而且也谈到实践必然克服异化。

“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1]56,人的实践本质的后果是异化,这种异化又会被实践克服。马克思说:“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1]57。这两种关系相结合,产生出私有关系。为了扬弃这种劳动异化关系,马克思得出结论说:“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1]58实践的对象化的后果是实践的异化,只有通过实践的再次对象化才能实现异化的扬弃。在马克思所生活的社会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产范围内生成的。”[1]81马克思提出:“私有制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的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61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异化以及对异化的扬弃有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通过运用费尔巴哈的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的哲学方法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同时指出私有制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并且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揭示了人在私有制下的全面异化;实现异化的扬弃,是离不开实践的。马克思提出必须用实践的方式解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关系实现共产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扬弃异化的结果便是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贯彻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观,将历史看作是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共产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一个必要环节必然会被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所扬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3]田向岩.浅谈异化理论与当代社会的发展[J].吉林广播大学学报,2009,(1).

[4]杨巧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类解放思想――马克思《手稿》[J].东岳丛林,2006,7(4).

[5]杨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启示――马克思《手稿》[J].兰州学报,2006,(5).

[6]朱宝信.人的实践本质的全面论证――马克思《手稿》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4).

上一篇: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伦理与道德行为 下一篇:珍视祖辈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