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辽宁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8 01:43:09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辽宁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摘 要:辽宁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需要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也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是劳动力素质的升级,要提高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熟练技工在劳动力中的比重,依靠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升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吸引、维系和激励技能型劳动力的视角出发,从辽宁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建设影响因素的三个层面――区域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入手对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辽宁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建设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技能型劳动力;对策;产业结构调整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今天,人才显然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技能型劳动力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乃至区域竞争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想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一批掌握高超技能和精湛技艺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因此,大力吸引、维系和激励技能型劳动力在辽宁扎根、创业、工作,是增强辽宁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

技能型劳动力的队伍建设问题包括迁入和迁出,吸引外埠的技能型劳动力迁入辽宁,维系辽宁的技能型劳动力不迁出辽宁,激励辽宁的技能型劳动力努力为辽宁做出贡献是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研究从吸引、维系和激励技能型劳动力的视角出发,从辽宁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建设影响因素的三个层面――区域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体层面分别入手对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辽宁技能型劳动力迁移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区域层面

(一)构建新的人才观念

(1)科学人才观念的全面树立。在技能型劳动力培训方面,不但要紧抓在职职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而且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失业人员等人群也应该统筹兼顾,从而促进技能型劳动力队伍规模的扩大,层次的提升以及未来有保障的劳动力供给。除此之外,还要通过促进和鼓励各级各类鉴定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有序发展,使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技能型劳动力成长机制得以全面建立,从而使技能型劳动力在培养上速度快、在使用上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在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应该对人才价值予以充分尊重,对人才创新欲望予以充分激发,并为技能型劳动力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从而使技能型劳动力的工作能力乃至创新能力得以有效提高,技能型劳动力得以全面发展。

(2)优先发展技能型劳动力工作格局的确立。结合辽宁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结合技能型劳动力的显著特征,统筹协调辽宁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对辽宁省内技能型劳动力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利用、科学开发,促进其合理流动以及各级各类、各种所有制下技能型劳动力队伍的协调发展,从而使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在布局、素质、规模与结构上与辽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协调。

(二)营造育才、爱才、留才的区域人才环境

(1)改善经济环境。要想要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必须在打造良好经济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技能型劳动力的劳动价格,规范其收入发放,从而提高技能型劳动力流入的总收益,提高吸引人才、保留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效益;规范并搞活人才市场,为人才供需双方提供服务,创造技能型劳动力自由迁移的必要条件。

(2)完善技能型劳动力的生活设施。一是要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加以美化,建设空气洁净、景色优美、山青、水秀、天蓝的城市生活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设拥有良好治安环境的宜居城市,都是吸引和保留技能型劳动力的必要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资金,特别是针对医疗保障和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且要对专业培训机构加大力度进行培育。三是适度平抑房价,并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除此之外,还应对有特殊贡献的或持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实施住房的货币补贴或实物补贴。

(3)消除技能型劳动力迁移障碍。政府应在消除技能型劳动力迁移障碍,促进技能型劳动力迁入方面出台相应政策,以减轻企业引进技能型劳动力的成本和负担,从而对企业技能型劳动力引进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对人力资源市场予以培育,并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力市场。针对外来技能型劳动力关心的本土待遇问题,提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从而鼓励高技能劳动力进行合理的“柔性流动”。对职业资格进行认证和指导,对技能型劳动力实行人事制度,并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加以完善,以此消除技能型劳动力迁移的后顾之忧,从而有力的支持企业人才引进。

(4)加大力度,对技能型劳动力的成长进行支持。首先,应该健全技能型劳动力考评机制。一是要对技能型劳动力的职业技能考评体系予以完善,逐步对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职务等的评聘及考核制度进行整合,并在各方面使技能型劳动力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二是要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加以健全,从而建立健康的人才社会保障的法制环境。政府需引导企业对和谐的劳资关系加以构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培训加以法制化,对技能型劳动力的就业及再就业政策予以落实,从而使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其次,要展开技能交流竞赛活动。以职业技能比赛和交流会为契机,通过鼓励技能型企业、劳动力服务机构、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单位举办技能型劳动力技能竞赛,为技能型劳动力参与技能与技术的开发和交流创造条件。再次,要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生活工作环境。努力提高技能型劳动力的配置保障程度,消除技能型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障碍。为降低技能型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门槛,可以尝试在劳动力市场开设为技能型劳动力提供职业介绍、代存档案、培训、社会保险等人事服务的窗口。另外,政府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技能型劳动力的成长环境进行优化,营造尊重和重视技能型劳动力的社会氛围。在政治待遇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技能型劳动力的政治地位。例如,可以在技能型劳动力中评选劳动模范、发展党员、选拔推荐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要充分利用各大媒体进行社会舆论宣传,营造不断进取,尊重创造和尊重技术的良好社会氛围。最后,要努力完善技能型劳动力的激励机制。通过技术竞赛的组织和开展,不断发现和公开选拔技术高超的技能型劳动力,对高技能的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促使更多高水平的技能型劳动力脱颖而出。

(5)加快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具有广阔的包容力的社会文化环境不仅对外来人口秉持开放和欢迎的心态,还能够对创业和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对创新和创业的失败给予最大的宽容。

(6)加快建设技能型劳动力的信息网络。要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远程培训的组织网络,拓宽技能型劳动力的培养渠道,建设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中心,建立覆盖全省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共享平台,并实现技能劳动力数据库、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职业技能培训信息资源的共享,为职业技能培训、技术开发、成果转让以及技术交流等活动提供平台。要健(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搭建技能型劳动力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技能型劳动力的信息共享。

(7)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将技能型劳动力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符合辽宁特点的对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建设进行规范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建设工作,贯彻技能型劳动力法规的落实,用法律、法规对技能型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

(8)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立合理的技能型劳动力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政府、社会和企业各种渠道努力进行资金筹措。政府可以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型劳动力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此资金可以重点运用于建设实训基地、补贴技能型劳动力培训、开发教材、培训师资、技术竞赛以及对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劳动力进行表彰。

二、企业层面

根据前文研究结论,企业实力、企业声誉、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都是人才吸引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认为: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声誉、增强企业吸引力,是吸引广大求职者的必要条件;构建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不仅能够吸引足够人才,而且还能够保留优秀人才。

(一)增强企业实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Barber和Wesson等(1999)发现,60%以上的求职者偏好供职于大企业。Lievens等(2001)的研究也证明,应聘者更容易受规模大、跨国、分权的企业所吸引。因此,增强自身实力,提升企业的规模和行业地位,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企业,是企业提高吸引优秀的技能型劳动力的重要条件。

(二)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求职者选择企业应聘的基础是其对企业公众形象的认知。企业要通过多承担社会责任,来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以使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以提升。

(三)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

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能够在薪酬福利等物质待遇的基础上,对技能型劳动力产生更加强大的吸引力。

(四)企业管理规范化,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必须始于人才招聘环节,这就需要在技能型劳动力招聘时,企业要传递出技能型劳动力重视的、与将来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增强求职者对工作和真实工作状况的认知,从而减少现实与理想状态的差距,以降低新员工的流动率。另外,企业要给予员工兼具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并且基于绩效的薪酬和福利,给予员工更多的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机会、更多的晋升机会,从而吸引和保留更多、概念股优秀的技能型劳动力。

(五)更好的激励技能型劳动力

企业为了能够吸引、保留和激励技能型劳动力,使人尽其才,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与员工制定长期契约。企业可以通过长期雇佣,对劳资双方进行合作激励,对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弱化,从而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绩效。

(2)实行内部晋升。实行内部晋升制度,企业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专用性技能型人才的流动率;实行内部晋升制度,在对晋升与考评进行考量时更加注重绩效和能力,有利于技能型劳动力成长。

(3)进行报酬后置。报酬后置这一手段可以通过实现对技能型劳动力承诺较高报酬而在职业生涯中陆续支付,来维系企业与技能型劳动力的长期劳动合约。

三、个体层面

个体层面中工作状态、传记特征和情感因素是辽宁技能型劳动力迁移的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对劳动力进行个体在主观感受方面进行纾解。例如,就业的状态、固有传统观念、家庭负担等。

四、结论

企业的技能型劳动力的短缺已经造成城市之间对稀缺人力资本的激烈竞争,从而引起技能型劳动力在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要补充技能型人才的缺口,辽宁除了要做好现有技能型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其技能水平之外,还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设有利于吸引和维系技能型劳动力的良好环境,从而为辽宁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养成.企业人才吸引力及其定量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12).

[2] 华冬萍,徐兰.人才竞争力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07(3).

[3] 龙奋杰,刘明.城市吸引人口迁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06(8).

作者简介:曹雁翎(1976―),女,吉林长春人,管理学博士,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基于流程银行建设的合规风险管理思考 下一篇:计算机管理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