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前疑难

时间:2022-10-18 12:40:01

基于“学前疑难

摘 要: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学习的疑惑是课堂教学宝贵的财富,如何巧妙利用学生的学习疑惑开展有效教学,真正落实“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教改理念,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教学命题。

关键词:学前疑难;学后遗难;课前存疑;课中释疑;课后思疑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能发现由于高中政治学科具有抽象性、理论度高等特点,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学习力不足、学科性厌学情绪较严重等现象。特别是在新高考制度下,政治作为“7选3”中的一门科目,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选择,学习力直接影响政治选考成绩。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疑惑,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力、提升课堂有效性呢?

在学习、借鉴当前省内外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政治学科教学实际,我们开始了政治课堂转型的探索,主要进行了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的政治课堂教学改进的实践摸索,经历了不断的尝试与改进,初步形成了一套可推进的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的课堂教学改进方法。

所谓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的n堂教学是指紧扣学生课前预习中出现的疑惑点开展课堂教学,包括课前存疑、课中释疑、课后思疑三个重要教学环节。具体操作流程为:教师编制导学案;学生依案课前自主预习,在学前疑难清单中记录遇到的学习困惑,呈送教师批注;教师收集、整理学生预习困惑中的共性问题带入课堂,利用学生的预习疑难点开展有效教学;学生在具体反思本节课学习后在学习遗难清单中记录在实际应运中遇到的困惑,教师根据学生呈现的学后遗难进行二次改进教学。

一、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的学案编制结构

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的课堂教学立足课前预习,聚焦学前疑难,侧重课中释疑,凸显小组合作学习,强化课后反思,关注学后遗难。因此,在学案编制结构上我们设计了学习目标、学前疑难清单、学习活动、学习评测、学后遗难清单5大模块。

(1)学习目标:简明可操作,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2)学习疑难清单:要求学生记录在预习过程中自己配到的困难,为教师了解学情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3)学习活动: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用“境”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认知背景,以“问”启迪学生的思维。

(4)学习测评:难度分层,围绕本节课新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结合生活知识和热点知识精心设计而成,是拓展延伸环节和内化巩固环节。

(5)学后遗难清单:反思本节学习对照学习疑难清单中仍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的记录。

二、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的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在2年的实践中我们认为比较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个体自学教师导学小组互学交流展学检验测学反思进学。

(1)个体自学:学生个性化、选择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形成学习疑难问题的过程,通过个体自学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的能力。

(2)教师导学:收集整理学生学前疑难,形成共性问题,优化学习内容。

(3)小组互学:小组根据疑难知识点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并形成小组共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小组互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认同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交流展学: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并进行组际质疑、师生点疑的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展疑、组际质疑、师生点疑培养学生质疑、分析、论证的科学精神。

(5)检验测学:通过练习、实验等检测本节学习效果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

(6)反思进学:对本节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反思改进的过程,培养反思性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教学改进的关键要素

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的课堂教学强调通过深化预习,独立梳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并能用科学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围绕学生疑难组织教学,并以学生疑难的解决程度作为改进教学的衡量标准。旨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意识、课后反思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关键操作要素是:

1.学习疑难问题的形成与提炼

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的课堂教学首先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是否预习?预习是否充分?可以直接在学习疑难清单中反馈出来。在试行的初期,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疑难清单是空白的,有的学生会写上“暂无问题”

几个字,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会提一些问题。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种:一是本节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能通过预习就能理解明白,所以真的没有什么问题难住他们;二是学生没预习或是不知道怎么预习,所以他们发现不了问题;三是学生预习了,但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学生其实有很多问题,但是不会表发或不善于表达,导致写不出来。因此,针对不同的原因分析要采取不同的跟进措施。首先,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在学案中给出可操作、具体的预习方法指导。其次,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难,比如在学习疑难清单中批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私下交流等。再次,要逐渐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可以通过评最优问题奖、疑难问题优秀表达奖等方法加以落实。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和疑难问题的书写、表达都会得到一个质的进步。

2.学习疑难问题的辨别与筛选

收集上来的学习疑难问题逐渐多起来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许多学生提的问题很零散、很碎片,有些问题本身前后矛盾,有些问题甚至是与本节内容无关的。此时我们就要注意对问题进行辨别,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如果是学生的问题很零散,问题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说明学生的提问没有针对学习目标进行,我们要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如果学生提问的问题本身存在前后矛盾,则要对学生的提问技巧与语言表达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果学生的问题比较“偏”,则要对学生的思考角度进行矫正,避免砖入牛角尖。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可能千差万别,导致提出的问题各异,这个时候教师有必要对问题进行甄别筛选,去芜存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带入课堂。

3.学习疑难的呈现与反馈

学习疑难的呈现与反馈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环节经过对学习疑难问题的筛选和辨别后,形成了两类问题,一类是个性问题,一类是共性问题。个性问题要采用个别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共性问题,我们要把它带入课堂,要集全班的智慧加以共同解决。呈现共性问题的时候,要在ppt上附上问题提出者的学生姓名,这是对学生的尊重,有也助于提高政治课堂的活力。

4.释疑环节的关键步骤

释疑是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加以落实的关键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激起思维碰撞,提供展现能力的舞台。本环节由展疑、质疑、点疑、释疑四个步骤组成。针对学生疑难问题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充分思考完成后,小组之内进行验证,针对不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达成初步共识,如有分歧在小组展学时提请组际讨论。小组互学是小组根据疑难知识点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并形成小组共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小组互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认同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展学环节可以先请学习疑难问题的提供者阐述自己当时的思考以及现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然后交由其他小组进行观点展示,可以是本组达成的共识,也可以是小组存在分歧点和新的疑惑点。针对小组展示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新见解可以提请组际点评或质疑,学生无力解决时教师可穿插点拨、启发、评价。交流展学是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并进行组际质疑的学习过程,通过交流展示、组际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分析、论证的科学精神。

5.反思进学、学后遗难的利用

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学生是不可能完全领悟、掌握所有知识的,总会有所遗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总会碰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改进。学后遗难的提炼与利用有助于学生对学习进行查漏补缺,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学生学后遗难的整理,能清晰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进行改进。对于学后遗难的利用可以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手段进行:一是教师对学后遗难的批注和当面点播;二是充分利用乐学小组(我们学校组织的一种学习共同体名称)进行组内学后遗难整理;三是复习课时教师针对学后遗难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四是鼓励学生自主对学后遗难进行探究解决,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效果评析

我们教研组进行的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教学改进,经过2年的实践摸索,改进与完善,其中既有发现师生改变的欣喜又有诸多困惑的思考。

(一)收获――欣喜的改变

1.掌握学情,提升政治课堂效率

高效的课堂必须要立足于学情,通过对学生学习疑难和学后遗难的整理与诊断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学生的预习能力、认知水平、思维角度。发现哪些知识是学生理解的疑惑点和难点,从而更科学和准确地把握教学重难点,为构建高效的政治课堂提供了学情研判的基础。

2.源于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

学习疑难问题的呈现与展示都是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课堂代入感,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这样的课堂学生更愿意主动展示自我,课堂举手的人多了,提问次数多了,激辩交锋的现象多了,学生也变的更自信心了。

3.思考质疑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

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有所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提升。从学生学习疑难记录清单一栏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以前只有20.03%的学生能对自己预习中出现的学习疑难进行梳理形成问题加以记录,现在67.5%的学生能正确描述自己的学习学习疑难,这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正在逐渐深入,特别是学生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行为上的善于表达、勇于展示和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体现的尤为明显。学习疑难的记录、学习疑难的交流、展示、质疑和学后遗难的反思改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的灵性,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凸显了课堂的无限魅力。

4.教师的教学观念日益更新,教学行为不断改善

学生学习的疑惑是课堂教学宝贵的财富,现在每一节的政治课,我们都不知道学生会提怎样的疑难问题,会有怎样的想法,这迫使我更加仔细研读教材,琢磨学生的思路。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导学案编制上充分发挥了教研组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备课活动的交流切磋、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整个教研组的发展。对学后遗难的梳理与诊断,教师更加注重对教学的反思,通过反思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更新了教师的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困惑――前进的动力

1.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化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而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教学改进要求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不同班级学生反映的学习疑难不同,备课思路会不尽相同,课件制作也不尽相同,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耐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师备课时间延长与预留给教师备课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每一节教师备课之前要先梳理大量的学习疑难。在辨别筛选学生疑难问题的基础上备课。工作量和备课时间大大增多,但从学生疑难问题的收集到上课预留给教师备课的时间非常有限,备课时g延长与预留给教师备课时间有限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实践证明,在高中政治学科中开展基于“学前疑难――学后遗难”的课堂教学改进,能真正落实“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教改理念,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合作、质疑等各项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学、学会学、交流学、展示学、学用结合的课堂。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收获新知的喜悦,在展示学的过程中张扬才华获得自信的愉悦,在交流学的过程中思想得到交融获得认同的怡悦,这也是支撑我们一直前进的动力。因为,有疑问的学习才可以感染和打动学生,才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蔡慧琴.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美]塞瑞・B.迪恩.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9种教学方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4]肖学平.导学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使用 下一篇:小学作文教学中细节描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