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8 12:39:56

【前言】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是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最初产生在医疗护理等方面,而被广大学者所接受的职业倦怠的定义则是Maslach和Jackson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领域中的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

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是一直令人诟病的高压力、高强度的职业,职业压力的增大,势必会造成心理问题,而最普遍的便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一旦产生,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乃至个人、家庭、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个体、组织与社会的因素影响最大,本文将根据这些因素,探寻如何避免和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 原因 避免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11-02

近年来,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极大的改变,同时,新型社会对教师的各类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样往往会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中的一些压力,必然会损害到工作、家庭、社会及个人。有文献表明,我国教师已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有58.5%的教师感到“工作很累”。据调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26.3%的教师表示,如果能获得其他行业的职位,即使工资比现在低,他们也愿意放弃教师职业;如果能获得相等的工资,35.5%的教师愿意转行;如果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则有51.9%的教师会离开讲台。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成为了非常现实的问题,探寻其原因及对策变得很有必要,对教师工作质量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 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是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在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的,最初产生在医疗护理等方面,而被广大学者所接受的职业倦怠的定义则是Maslach和Jackson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领域中的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绪衰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情感疲劳,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人以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人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工作。

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压力或其他因素而造成的热情与兴趣的逐步丧失,对工作满意度下跌的一种症状。我国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们的症状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与排解,形成诸多问题。国外很多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关注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状态。解决和处理好教师职业倦怠,对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团结,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有利的。

二 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

教师形成了职业倦怠后,会出现身体不适及心理压力较大等各种症状,继而使职业倦怠的危机越发凸显在人们面前。

第一,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缺少精神劲,对疾病的抵抗力差,经常性疲倦,饮食习惯或体重骤然改变,还包括过度饮酒、吸烟,等等。

第二,在心理方面。主要表现在常常感到压力的存在,常感到失败感、挫折感,对人冷漠无情、易发脾气,烦躁,等等。

第三,在行为方面。在人际交往中摩擦增多,在工作中较机械化,工作效率低。

这些症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时困扰着教师,教师职业倦怠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对学生、社会乃至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教师的工作负担与可承受压力的不平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在不断增强。对教师而言,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据调查,有50%的教师认为工作“强度大”,37%的教师每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激烈的应试教育使教师疲于奔命。

很多中小学将教师的工资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挂钩,使得教师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每日超负荷的工作,几乎没有上下班的分别,这样的工作环境使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普及与延伸,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对以往的教学经验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这也增加了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

2.社会期望的增加与经济支持的欠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总的来看,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很高。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更是被大众所看重,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培养出“好成绩”的学生,也要兼顾学生的“好素质”,既要完成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日常工作,又要对学生的校外生活表现负起责任,教师的压力感可想而知。

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经济支持却远没有达到教师们所满意的水平。虽然1995年教育法就规定了教育经济要占到财政预算的4%,然而17年了,我国的教育经费仍停留在2.5%左右,这样,教师们就必然忍受着高工作量、低收入的不公平待遇,这与他们在社会上所受到的赞许形成了对比,教师心中的不平衡感油然而生,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3.个人性格因素的干扰

教师的个性特征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格坚韧性越低,则职业应激反应越高,职业倦怠的严重性也越高。比起性格开朗、活泼、乐观的教师,那些性格内向的、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易发怒且焦虑的教师更容易引起职业倦怠。有研究表明,具有不现实职业理想的教师比职业期待低的教师更易引起职业倦怠,具有较低自我判断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要高于自我判断高的教师。另外,外控型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要高于内控型教师。

四 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

1.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教育实际与理想之间的差距,适当降低自己的教育期望。同时,教师要认清自我价值,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要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主动地迎接生活、工作中的挑战。其次,教师需要改善自己的不良性格特征,培养自信、坚韧、乐观、不屈、豁达,积极面对困境的优良性格。再次,在工作之余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或团体娱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地释放压力,劳逸结合,锻炼其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态。兴趣与爱好培养也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方式之一,对教育活动有着促进作用,教师运用兴趣与爱好结交朋友,互通工作中的困惑与思考,在不断加深的交流中获得缓解及消除职业倦怠的“良药”。

2.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教师管理的主体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管理机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在生活和思想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与辅导,使教师在工作中得到尊重和人性化的对待。同时,促进教师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有困难与问题时在内部及时沟通,以便有效地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此外,学校还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后培训,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不停留在往日的“经验”和“资历”上,如定期给予教师去教育发达省市进修的机会,学习先进的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这段时间教师享受同工作中相同的待遇,并且不用从事教学工作,专心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措施使教师暂时摆脱枯燥的教学工作,并重新成为了一个“学生”,一个“学习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而言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缓解了职业倦怠的困扰。

3.社会方面

全社会需要形成尊师重道的高尚风气与态度,关心和支持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树立对教育的信心。建立一系列制度与保障体系,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体教师之所需,想教师之所想,提高教师工作中的主动性。在教学工作中,减少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校内补课及课外辅导,同时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目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政府方面引导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评价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减少教师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针对当地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政府应鼓励学校加强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的合作,提供经费支持相关职业倦怠问题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时快捷地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避免长此以往不断积累的职业倦怠问题形成更大的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王加锦.辽宁省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报告[J].辽宁教育,2000(10)

[2]余凤珍.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Maslach C, Schaufeli WB, Leiter MP.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2001:397~422

[4]卢秋玲.现阶段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

[5]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上一篇: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三化”让一体化教学更... 下一篇:农村中学写字教学的现状及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