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2-10-18 12:06:58

论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

当前会展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着会展业的发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学院应根据自身条件、教学实践及战略结合地区发展需要,科学设计会展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关键词:

会展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12202

1 会展发展趋势及人才供求状况

作为新兴朝阳产业,会展具有信息传播、经济交易、文化教育、辐射功能及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扮演举重要角色。会展业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以人才为支撑。

1.1 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预测

1.1.1 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类型

虽然就其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凭借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未来几年跻身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地区的预期不是遥远的事情。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并具有知名度的展会,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中西部五大会展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中国贸促会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至10年内,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社会对于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同时质量结构方面的要求也是差异化的。

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组成会展业人才的三个层次。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是指负责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会展运作等会展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会展辅人才主要根据会展计划和目标具体实施举办会展各项准备工作和事项的人员;会展支持性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他们三者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作用。

1.1.2 会展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智力型、知识型、技巧型、艺术型的专业特点。因此要求会展人员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服务理念、超前的预见性以及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宣传推介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这就要求会展人员既要懂展览懂市场,又要懂管理懂沟通语言。

随着国际会展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兴技术的渗透,会展业朝着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趋势或方向发展,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必然在需求结构与质量方面具有层次性结构化特点,必然是专业性人才与综合性人才都需要,技术型、应用型与管理型人才兼有。这些都意味着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

1.2 会展人才供给现状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短短几年间全国近百家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如果加上为数众多的职业培训类学校开设的会展教育项目,现在我国从事会展教育的学校数恐怕已经超过美国。但从业人员素质方面,据《中国会展》杂志2009年调查:“会展从业人员的队伍中,真正懂会展、会操作、会管理、会设计的专业人才不足1%。”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设计理念严重滞后;专项人才十分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2 高校会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校教育是会展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积极适应会展业人才市场需求,开展会展相关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当前高校在会展展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具有普遍性,有些十分突出,比如在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概括起来主要却又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二是教学培养模式单一;三是会展教育脱离实际,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

3 独立学院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设计

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一方面,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基于当前各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各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次,科学进行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与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使学生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满足现代会展业发展对会展核心人才提出的要求。

3.1 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是根本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即明确会展学历教育(主要是本科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会展核心人才,抑或是辅助型人才。根据会展市场对人才的各种需求,注重整个会展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上专门技术,专项管理的要求,合理配置自身的优势资源。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色

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而各高校又有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高校会展专业教育要针对市场人才需求,把握行业发展,遵循本科教学规律,结合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针对人才服务的市场,立足区域和院校特色,探索出既适合会展职业性质,又符合会展专业特点的本科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会展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才能培养出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秀的会展人才,提高应用型高校和会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我国会展教育的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会展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以下有三种:一是以理论研究为重点,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会展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三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会展业发展中产生的突出问题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3.3 会展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会展业的发展趋势表明,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课程就要进一步细分,对此,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也会作进一步调整。独立院校应结合自身特长,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定位于会展产业链条的某个或者几个环节,如会展场馆、住宿、餐饮等产业内链,结合自身办学优势,闯出一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新路,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导向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践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化”。

4会展专业实践教学

会展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培养模式也必须强调实践环节。近年来,国内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均取得较好效果。目前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会展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建构基于能力本位导向的会展实训模式,设置配套的教学体系,直接关系到当前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在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运营、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大课内实训比重

课内实训是针对理论课程的具体知识点,设计相应的课内实训环节,比如湖南商学院在会展策划、会展客户管理、会展参展实务、虚拟会展、会展设计等多门相关课程设置了不同学时比例的课内实训环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课内实训与理论学时达到1:1的比例。

4.2重视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实训是通过建立模拟实训基地的方式,对学生专项技能的综合演练,主要针对的是会展行业工程系统性的特点。比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等通过购买会展的专业系统模拟软件,对会议与展览进行综合性的模拟训练。

4.3开拓生产式实训

生产式实训的方式突出商业运作的特点。以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为驱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策划、组织、运作与管理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比如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2010中国(上海)首届星座博览会,就是一次项目驱动式的实训。吸引了来自江、浙、沪三地近40家展商前来参展,学生分别经历了招展、招商、观众组织、展台搭建、场地管理、现场服务、后勤保障、财务等部门的各项工作。

4.4实践基地建设

会展项目合作机制是是学生步入社会实践环节的最佳途径。岗位实训模式是针对会展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的岗位技术训练。高等院校通过与相关会展企业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了解会展的实际举办过程,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校企合作,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营销、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到活动中,对于他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安晓波,辛昆堂.中国会展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4):107109.

[2]邬适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5):109112.

[3] 蓝星,邹囡囡.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汉诺威,2009,9(15)18

[4]蒋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147148,150.

[5]施谊.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模式在会展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992.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现金股利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安徽民营中小物流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