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的监督职能范文

时间:2023-12-01 16:05:28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篇1

会计在企业中发挥经济监督职能,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的监督职能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一、会计监督的概念

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通过审核凭证、控制预算或财务计划的执行,分析与检查预算或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对生产经营或财务收支所进行的监督。它是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会计法》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会计监督的内容

会计监督的内容《会计法》第17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对原始凭证的审核,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结合日常的业务工作进行会计监督的基本形式。这种监督形式的主要任务,不仅要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还要防止发生贪污、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

会计监督是具有不同的层次性的,作为一种经济监督形式,会计监督既指会计作为监督主体所实施的监督活动,即内部会计监督,也指会计作为被监督对象由其他经济监督形式所实施的监督。即外部会计监督。

内部会计监督主要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甚至单位法人以及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等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与资料及其他经济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系统主要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中介组织等在得到授权或者受托的情况下,对指定企业或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及其所体现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监督。

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的财经法规和各项财务制度。通过记录、核算、分析、检验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合法、合理以及有效的监督,使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能够按其预定的战略目标来进行。在一个企业中,会计监督是由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来进行实施的。监督本身是一种对权力进行约束的机制,这种约束机制的授权人是企业的领导,在不触犯各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保证本企业利益为目的。授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权力,而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将领导的意图贯彻在行使其权力的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所引起的资金运动是其监督的对象,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过程都是在会计监督的内容之内的。在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对流动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可以保证其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完整性及合理性;对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的监督,可以使企业的资金在小投入之下,取得大的利益回报;监督收益和利润,可以帮助企业完成原定的战略利润目标,甚至提高原定战略目标完成量;对企业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以及对企业预算完成情况的检查。

会计监督通过各种法律法规的约束,来确保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符合规定、合理,并且能够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从而提高企业工作效益(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会计监督通过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个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资金运动进行所方面、总体的监督,而这三个方面是一套监督体系。联系紧密并且互相协调。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将会计监督的作用体现出来,使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三、会计监督职能的性质

会计监督是一种经济权利,作为经济权利,会计监督也有其自身的判断标志。

首先是要有相关的法律或法规作为保障,在《会计法》的第四章第27条到第35条对会计监督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并把其作为主要职责之一。另在1990年国务院的《总会计师条例》的第5条中也有规定,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

第二,是要能够给企业带来或者体现经济利益,通过会计监督可以使经济主体的财产受到保护不被侵犯,保证经济主体的财产安全性与完整性。同时能够预防并制止企业中违法以及不合理的各种经济行为,从而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第三,作为一种权利,会计监督的实施主体应该具有排他性,就是在实施会计监督权利的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力量的干扰,坚持行使所具有的监督权利。同时责任和义务与会计监督的经济权利对应的,与其对应的责任和义务,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计法》第42条中,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或者对违法的收支不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或者对严重违法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收支,不向主管单位或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会计的实际工作的角度来看,会计监督也是一项经济权利。会计监督是通过记录、核算、分析、检验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其监督的对象是各部门(或称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及由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而会计监督的最终结果则是一定的经济后果,如保护经济主体的财产,解除相关人员的受托责任,使单位的经济活动趋于规范化、合理化。而会计监督最终的目的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使所有者、债权人和各利害关系集团的权益得到合法、合理的维护,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会计监督职能的功能以及重要作用

会计监督的功能是指会计监督权利对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经营的作用。会计监督权利的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会计监督权利合理有效地利用,可以规范合理的对社会经济运行加以促进,减少社会经济在运行中所遇到的一些不必要的阻力,同时也能对廉政建设起到推进的作用,最大程度的节约资金,加强社会经济运行的秩序,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监督权利的有效履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也有以下几点好出:第一,可以使企业经济活动在国家的法律法规范围之内进行,避免了企业活动的违法违规行为;第二,大大提高了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第三,可以对财产所有者、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第四,可以有效的为企业节约开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信息失真,是近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2006年,国家审计署通过审计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发现其中有68%的企业存在严重的会计报表失真问题,高达1000多亿元的各类违纪问题金额,严重的会计造假事件也出现在了一些上市公司中。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已经受到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严重影响。

企业经营方针和目标有效实现的需要。会计核算为会计监督提供经济活动中的稳重价值指标(如资金、成本、利润等),会计监督全面的控制与指导调节企业经济活动的进行,以此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改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并实现其经营方针和目标。会计监督职能通过对资产的控制,可以完全杜绝无关人员对接触资产,避免发生贪污、盗窃现象;通过固定期间的清查财产,确认各类资产的实际数和账面数,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和责任,从而加强对资产的保护,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企业财务活动合法性。会计工作是要对所有财务收入与支出进行把关,所有财务的收入及支出活动必须通过会计核算和监督程序后,才可以得到认同和实施,并真实、完整的反映在会计工作上。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就是在会计工作过程中真正起到把关的作用,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在财务收入和支出中的遇到的所有违法违纪问题,从而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合法性。

因此,通过加强会计监督可以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种维护手段。通过规范会计行为,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打击经济违法犯罪,可以促进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进行维护。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篇2

摘要目前,“会计监督”概念的含义较为混乱,有时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有时指法定组织对会计工作的监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会计监督”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加强会计理论与会计法规建设,应将“会计监督职能”与“会计监督”区别使用:“会计监督职能”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而“会计监督”则指法定组织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

在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中,“会计监督”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而且频率极高。但是,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其含义却不尽相同,较为混乱。这种现象造成了人们对会计监督概念理解的歧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会计法规的制定与会计理论的探讨。为此,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会计监督的涵义进行一些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会计监督机制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一、会计监督涵义的演变

对于什么是会计监督,直到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仍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完整的界定。有的认为,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有的认为,会计监督,就是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有的认为,二者兼而有之。这种认识上的不同,其实是由我国经济体制现实造成的。

传统观念认为,会计有两大职能。一是核算,二是监督。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力,对本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从1985年颁布实施的《会计法》中就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国家统一的财政制度、财务制度规定的收支,不予办理。”在1999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中还是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

这种会计监督,在计划经济时期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单位负责人是企业的职工,会计人员也是企业的职工。企业是公有制,每个人都可以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每个人都应该为企业的利益负责。“会计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监视和督促会计主体经济活动行为的崇高权势,来达到保护国家资产不受侵害的目的。会计人员自然有权力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会计人员的监督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单位领导人也无权辞退或开除会计人员。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这种监督职能却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私有制,单位负责人就是企业所有者,企业一切事务的决定权都在负责人手里。会计人员是企业招聘的员工,听话就用,不听话就辞退。会计人员根本没有权力监督企业负责人。一些国有企业,虽然体制没变,但现在普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一把手说了算。在对职工的管理上与私有企业一样,都实行合同制,所以,现在国有企业的职工也很少有人还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去对厂长、经理进行监督。现实中,有些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人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抵制,但往往招致严重的报复。在这样情况下,让会计人员代表国家实施监督职能,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一种空谈。另外,会计信息失真,都是与会计人员的直接操作有关。如果强调会计的监督职能,让他们自己监督自己,那么,这种监督也等于形同虚设。由于会计人员并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其人事关系、切身利益从属于所在单位,因此无法很好地行使对所在单位,尤其是对其上级——单位负责人的监督。会计监督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增无减,会计监督有名无实,已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难点和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可以看出,会计代表国家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的职能逐渐弱化。会计监督的涵义也不断改变。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中,对会计监督的规定就完全反映了这种变化。新《会计法》提出了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规定了注册会计师要对有关单位实施社会审计;强调了财政、税务等政府部门应当依照规定,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新《会计法》的这些规定是完全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实的。将过去传统观念中会计是监督的主体转变为被监督的对象,使会计监督的涵义能够真实地反映我国的经济实践。同时,根据我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客观实际,构建一个由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者相互联系,又各有特定职能范围的全方位的会计监督体系,对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找到了准确的切入点。

二、分别使用“会计监督职能”与“会计监督”两个概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运用“会计监督”一个概念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表达,在讨论问题时很容易产生混淆。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根据我国会计界的实际情况及人们的一般思维习惯,笔者建议,应分别使用“会计监督职能”和“会计监督”两个概念。“会计监督职能”代表传统的含义,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而“会计监督”则专指对会计工作进行的监督。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的联系,同属于经济监督范畴,但其监督的主体、客体、目标及内容均不相同,完全是两回事。“会计监督职能”是一种微观经济管理活动,而“会计监督”则是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活动。所以,分别使用“会计监督职能”和“会计监督”两个概念,对不同的事物进行表述,各有所指,互不相混,内容明确,便于理解。

1、会计监督职能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职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功能。因而,监督是会计本身的功能,而非会计身外之物,所以,这种监督应该叫会计监督职能。

这种监督的主体是经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经授权”概念,因为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只有经授权才能进行体现授权者意志的会计监督。比如,在企业,企业领导作为授权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为了本单位的利益,授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一定的监督权力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其会计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领导的意图,实行会计监督。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授权,只能是会计主体领导人的授权,不可能是国家的授权。

监督对象是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这里的“特定主体”,就是会计主体,即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这个特定单位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政府机构。这里的“经济活动过程”既包括着经济活动引起的经济现象,也包括着同这些经济现象相联系的经济关系。

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其特点就是寓监督于核算之中,在执行核算职能的同时进行监督。监督目的是确保特定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最终能够提高特定主体的工作效益。

所以,会计监督职能是特定主体利用会计对本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是代表单位领导人进行的监督,而不是代表国家进行的监督。

2、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指由法定组织对会计主体会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与合理性所进行的监督。监督的本义是外力对某一事物的制约或约束。按照我国的传统文字使用与思维习惯,平常使用的“卫生检查”、“旧城改造”等等概念,人们一听就知道是指对卫生进行检查,对旧城进行改造。“会计监督”也是一样,大家都知道是对会计进行的监督。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法定组织,由国家监督机关与社会监督组织构成。对会计进行监督的国家机关包括政府的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相关部门;社会监督组织指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会计监督体系还包括内部会计监督,那么,内部会计监督机构则是指单位的内部审计与稽核部门,而不是会计机构本身。

会计监督对象是各单位的会计行为,监督的内容是会计资料。会计本身具有监督职能,那只是按照本单位领导人的授权,为了加强经营管理,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会计监督职能的范围仅限于本单位。那么,很多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领导人指示或授意会计人员进行造假,会计人员是没有能力阻止的。况且,会计人员的利益与单位的利益关系具有很大的“趋同性”,许多会计造假事件都是会计人员主动参与。那么,对会计行为的监督只能由外部来实现。

会计监督的目的是通过对单位会计行为的监督,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单位的经济活动合规合法,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步发展、全面开放和中小企业的陆续上市及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显得愈加重要。失去会计监督,会计信息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参考文献】

[1]王利丽:论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7).

[2]龙筱刚:试论会计监督与监督会计[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篇3

关键词:会计;监督;必要性;对策

会计监督工作是对法律负责,也是对单位经济管理工作负责,更是对单位执行者负责。所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会计监督工作更加重要,这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做好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工作,发挥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一、会计监督的内容

所谓的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与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与检查等方式监督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有效性,使其可以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会计监督工作是由被授权的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负责,会计监督是一种权利约束机制,会计人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下进行监督工作。根据法律规定,任何单位的会计监督人员都必须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负责。具体来说,内容主要包括对会计凭证、报表、资料与账簿的审核与监督,进而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提升其合法性。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单位资产与资金的监督,进而提升合理性。同时还要加强对财物收支、成本费用、获取利润等进行监督,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完整性。

二、会计监督的目的与作用

(一)会计监督的目的

为了提高资产的完整性,使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提升工作的效率,降低风险,必须要根据实际建立一套监督体制。会计工作是界定多方权责的核心,因此,为了提升工作的效率与公平性,就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法律,维护多方权益。

(二)会计监督的作用

近几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但处在转折阶段的会计工作也必须要调整步伐,发挥其真正功效。1.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法律是经济活动必须要遵守的依据,而会计监督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监督,进而提升财经法律的效率。作为经济活动的基础,会计工作是所有财务活动的关卡,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工作是防范违法违规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国家财产完整的重要基础。2.强化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工作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改善单位的经营管理,促进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会计监督通过对单位经济活动的监督,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减少经济损失。3.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随着国有制度改革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更新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但由于改革步伐过快,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随之而来,数额还在不断增多,犯罪的形势也在增多,同时还存在监管难题,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行会计监督是十分必要的。4.减少偷税漏税税收工作是调整国家财富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杠杆,但作用有限。受到利益等因素的驱使,偷税漏税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主要就是由于法制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足,会计监督不力等等。因此,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现有的制度是改善这一情况最主要的措施,也是减少偷税漏税最主要的对策。5.避免会计失真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导致会计失真情况增多,虚假报表、虚假信息十分普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秩序,使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因此,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最主要的方法。

三、会计监督工作的漏洞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个单位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一些单位或个人受到利益驱动,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情况十分常见,导致工作十分混乱,信息失真,影响社会与公众的利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进展。同时在理论的认识上也存在错误的认识,导致监督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会计监督有其特殊性。首先,作为国家法律的维护者,会计人员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执行相关的工作,维护国家与集体的利益。其次,作为单位的管理者,会计人员要以单位利益为首要考虑,同时要服从管理者的意识,监督职能无法单独行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职能,导致我国会计监督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也限制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好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体系不够完善、内控制度失调,监督界限不够完整外,还存在着会计主体不明,单位主体对会计职能认识不清,财会人员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执法不严等情况。影响会计工作的方向,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影响工作的发展。

四、加强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

我国的会计工作开展是以国家法律为基础,在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范围内进行的。目前,我国所执行的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会计监督涉及范围较广,使得其利益关系较为复杂,会计人员在进行监督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我国及其单位自身法律法规,必须维护国际与社会公众的多方利益。除此之外,还要肩负宣传法律的责任。会计监督过程中还必须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对干扰职责还必须实行管制,对违法行为则必须要追究,要以发挥我国的会计监督职责为目标,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二)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飞速发展,实现了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目标。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会计监督职能不断完善,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构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是法制经济,不论是股份制的公司,或者是合资企业,还是股份公司都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依法实施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因此,会计监督是实施会计核算的基础,如果只实行独立核算,那么会计监督是无法顺利开展的。因此,会计监督必须在核算中进行,及时且有效地开展会计监督,二者互相作用,形成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使相关部门及国家做出准确且合理的预测,做出最佳决策,提升竞争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需要,也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经济效益提高的保障。

五、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监督职能对整个行业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甚至影响整个单位的经济管理水平,对此,必须要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一)建立并完善内控管理体制

内控制度的建立必须要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求配置与职责进行,掌握好权利间的平衡,明确权责,成立辅助决策的专门机构,建立配套的决策制约与责任追究制度。而对于企业的负责人,在确保经营决策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基础上,同时又要对单位的经济行为效益与廉洁进行监督。建立一系列主体明确,且可操作的决策与责任追究制度,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经营者的才智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实现权责的结合与统一。

(二)强化素质教育,增强监督职能

唯有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才能更好的发挥监督职能,做好监督工作。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完善队伍的建设,加强会计队伍素质,提升其整体水平,使会计人员在掌握原有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建立和完善会计行为、会计程序及会计方法规范。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建立并完善电子计算机系统,实行科学监督与管理,强化对单位经济活动与资金的监管。最后是拥有公共权利的部门应当发挥监督的主导作用,减少违法违规现象,避免犯罪,减少浪费,进而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内控与外控需求。

(三)完善我国会计监督理论与立法建设水平

从目前我国的法律构成来看,对会计法相对不够重视,尤其是对会计监督的定义比较笼统,对突发的经济变化无法适应,这与会计理论研究的滞后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所采用的理论都是从宏观体制角度考虑的,这促使我国的宏观理论快速发展。但会计监督理论只是一个微观经济理论,如何与变革中的微观经济体制结合,用来指导会计实践,这是至今困扰我国会计人员的一个首要难题。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法律的发展,使得法律法规漏洞百出,无法应付现实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就要求进一步细化我国的会计监督法律法规,使其可以涵盖多个方面,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具体来说,必须要做到权责分明,明确分工,除了要明确会计人员所要执行的责任,还必须明确对违反规定所要承担的责任,立足自身,完善自身的监督水平,提高立法水平,推进我国会计法律的发展。

(四)会计监督工作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近年来,我国的各个系统都在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水平,信息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水平不断提高,与财务、业务不断融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在带来新的希望、新的管理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弊端,新的问题,原有的管理理论肯定无法适应,对此原有的会计控制机制也面临着重新的设定与优化。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监督工作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各个系统、各个单位、各个会计工作人员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适应环境的变化,推动我国会计监督事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要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换,拓宽监督的责任范畴,要建立完善业务流程信息管理责任体系。对分散在各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岗位,进一步明确各流程与工作步骤,具体业务处理、监督复核的职责划分,强化不相容岗位对会计信息的有效牵制和事前控制。其次,要打破传统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构建适应流程管理需要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上的会计信息相关的岗位都应纳入财务部门业务考核。通过完善会计信息责任追究机制、部门沟通机制、日常协调机制,突出财务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总管职能。

六、结语

综上所述,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这是我国会计界一直以来都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要在法制环境下进行。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监督水平,推动会计监督工作的发展。

作者:李秀玲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宇.浅析会计监督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2011(8).

[2]黄婷.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与对策[J].老区建设,2009(2).

[3]文书云.浅议企业改制后的会计监督[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5).

[4]陈灿华.关于对企业会计监督的若干思考[J].中国外资,2013(1).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篇4

关键词: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对策分析

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我国会计界长期讨论而又一直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要求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必须在法律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会计人员作为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在参与单位经营管理维护本单位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着保证单位经济活动认真执行法律法规的重要责任。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不仅是对法律负责,也是对单位的经济效益负责,对单位负责人负责。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不能削弱会计监督,而且要加强包括单位内部监督、社会外部监督等多种形式的会计监督。

一、会计监督内容及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

1.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

会计监督的主体是经过授权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是一种权力约束机制,会计人员要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会计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会计法规条例制度的规定,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内容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对各种财产和资金进行监督,以保证财产、资金的安全完整与合理使用;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保证财务收支符合财务制度的规定;对经济合同、经济计划及其他重要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以保证经济管理活动的科学、合理;对成本费用进行监督,以保证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对利润的实现与分配进行监督,以保证按时上交税金和进行利润分配等。

2.会计监督不力的原因

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法乱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会计监督在理论认识上存在问题,致使会计监督工作开展不力。

我国会计监督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会计人员是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认真执行会计法规制度,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又是本单位的管理人员,要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会计人员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会计人员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目前实际情况分析,会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会计不具有监督职能,而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混淆了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界限,会计代表着多种利益主体,显得无所适从,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当局以及企业主管当局对会计职能作用认识不够清楚,使得企业会计忙于应付管理当局的要求,失去相对独立性。

二、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1.会计监督的理论依据

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的依据是财经法律、法规、规章;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和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或者补充规定;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制定的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各单位内部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等。

财政经济法律、法规是进行经济工作的规范,是经济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会计监督涉及到各种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在实行会计监督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维护国家、社会公众和本单位等各方面的利益。广泛宣传《会计法》、《审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法律法规,在进行会计监督同时,对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干扰、阻挠会计人员履行监督职责的行为,要依法予以追究,扭转会计监督弱化的不正常现象,切实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2.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监督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还是国有独资公司、合伙企业,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并且依法实施会计监督。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只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及时、连续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会计核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准确、可靠。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公众、企业管理当局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有效利用并做出合理预测和决策。

三、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对策分析

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制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篇5

关键词:免疫系统基本职能 免疫职能 认证职能

一、“免疫系统”与审计职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过程用具的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的作出反应,将入侵之地消灭掉。免疫系统与审计的结合来自于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长首次提出把审计看作为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指出人体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一样,人体有免疫系统,经济社会系统也有“免疫系统”,如人体免疫系统能够预防病害侵蚀、能够揭示病害侵蚀所带来的危害、能够抵御病害的侵蚀一样,审计作为经济社会系统的“免疫系统”,当经济社会系统运行出现问题时,审计能够较早的感知到,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问题进行预警、揭露、抵御,从而确保国家安全。作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首先必须充分发挥预防功能。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具有内生性的威慑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其对影响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各种“病害”的抑制作用。作为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审计机关,具有独立、客观、公正、超脱、涉及社会各方面的优势,因而能够而且有责任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感受风险,提前发出警报,起到预警作用。其次,必须充分发挥揭露功能。根据法律规定,审计的首要职责是监督,监督就必须查错纠弊。所以,审计必须查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治等各种行为,并依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戒;必须揭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机制扭曲和管理漏洞,以保护经济社会运行的安全健康。再次,必须充分发挥抵御功能。审计不仅要揭露问题,更要对产生这些问题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全局、从苗头到趋势、从表象到里层,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和反映,调动积极因素,防止消极因素入侵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和绩效,增强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对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作为“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预防、揭示与抵御方式也是对审计职能的全新描述。职能也称功能,是指人、物应有的作用。系统论认为,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时所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审计的职能即审计的功能,是连接审计本质与目标的纽带,指审计“能够做什么”,是审计工作本质的体现,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客观性。审计职能包括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基本职能反映审计的本质同时决定着审计的目标,可知审计基本职能是连接本质和目标的桥梁,所以确定基本职能对于构建审计概念框架和实际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审计是指审计工作而不是审计学,所以本文所述的审计职能是指审计工作的职能。

二、审计职能观点综述

(一)单职能论 认为职能是相对稳定的概念,现代审计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审计的本质,审计的职能是单一的经济监督,经济鉴证是经济监督的形式,经济评价是经济监督的方法。审计之所以成为审计,就在于它具有这种职能。古今中外的审计职能都是经济监督,离开经济监督就不称为审计。经济监督是存在于各种审计形式之中固有的内在职能。无论何种审计,都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或在实行经营管理权分权制的特定经济关系下,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单职能论还认为多职能论具有以下的缺陷:(1)多职能论没有从审计内部矛盾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上分析审计的本质,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的特殊矛盾,混淆了审计的职能和管理的职能。(2)多职能论夸大了审计内涵和外延中的一些非本质属性对本质属性的反作用力,如认为随着审计主体的独立性程度、自身范围和内容、审计手段以及审计形式等的变化职能会变化等。这些变化只是扩大了监督的领域,提高了监督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监督职能,不能把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理解为职能的增加。(3)多职能论忽视了职能与作用的区别,易把两者混淆。审计职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而审计的作用则是一个相对变动的概念。(4)没有搞清职能与主体职责的相互关系,常将职责说成是职能。职责是外加的,受人们主观意志所制约;职能是内在的,不因为人们的主观意见而改变。

(二)多职能论 认为现代审计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审计的内涵和外延。职能不能限于一个,有关多职能论的观点也有多样,像二职能论、三职能论、四职能论等。现在最具有代表性的审计职能为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1)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指以一定的标准为评价依据,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以衡量和确定其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是否正确、可靠,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理、有效,检查被审计对象是否履行其经济责任,有无违法违纪、损失浪费等行为,追究或解除其所负经济责任,从而督促被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综观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审计无不表现为经济监督的活动,履行着经济监督的职能。我国的审计实践证明,越是搞活经济、搞活企业,越是需要加强审计监督。经济监督是指对经济活动的监察和督促,目的是使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运行。经济监督作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手段,是非常重要的。但彭启发等认为将经济监督作为审计基本职能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监督职能对国家审计来说是其行政权力的延伸,但对民间审计来说,美国会计协会(AAA)颁布的《基本审计概念说明》将其定义为“为确定关于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结论和所制定的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对与这种结论有关证据进行客观收集、评定,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审计的最终结果只是传达给相关利害关系人,其“传达”与“监督”意义相差甚远;审计在执业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依据会计准则和相关执业准则的要求独立地、公允地发表审计意见。若将监督职能作为基本职能,则必然会出现审计需要维护的一个利益主体,这便出现了利益导向,至少在形式上影响审计的独立性,这与审计的独立性要求是不相符的;具有监督职能的部门或机构甚多,将监督职能作为审计的基本职能不能反映审计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即不能揭示其内在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此外,曹杉青认为经济监督的实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权威性,失去权威性,监督无从谈起。一般认为,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是政府审计代表国家对财政收支和国有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综合监督。其认为,只有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最强,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的实现都需要一定条件。所以得出把经济监督作为审计职能会给审计带来负面影响。(2)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指通过审查验证,依据确实的数据和资料,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经济活动及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进行评定。审核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资料及其经济活动,是进行经济评价的前提。只有查明了被审计单位的客观事物真相,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形成各种经济评价意见。经济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肯定成绩、发现问题的过程。彭启发等认为“从审计的历史与发展来看,评价职能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评价职能能够对现行的所有审计形式作出概括,也是现代审计向新领域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评价是一种基于对对象的深入了解,对对象与既定标准的符合性程度的认识且对此发表意见,它可以使审计人员凭借其良好的声誉和对对象的深入了解在不同的领域开展工作”。 而曹杉青认为,进行经济评价的前提条件是评价者具有评价资格与评价指标。认为政府审计主要是对国家的财政收支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政府审计进行经济评价,首先有评价资格,代表国家和政府;其次财政收支活动有其较为严格的评价标准。因此,政府审计对国家和企业、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活动有经济评价的职能。同样内部审计要对其内部单位进行经济评价,首先必须由单位的权利机构给予评价资格;其次,要有对经营管理活动评价的标准。如果两个条件任缺一个,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就不存在。因此,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是极为有限的。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表现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建议中,从实际情况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利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但对于这些问题是否提出管理建议,要视情况而定。即要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理解,如果被审计单位不同意,注册会计师一般以口头提出,而不出具专门的管理建议书。但无论是以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提出管理建议本身就不是经济评价活动。因为注册会计师首先没有评价资格,其次管理建议也不是评价标准。它只是注册会计师根据掌握的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的,并且认为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有用的看法。因此,可以说,注册会计师审计几乎没有经济评价的职能。但这并不排除注册会计师接受进行经济评价的委托,从事经济评价活动。这样二种审计活动中,只有政府审计有经济评价的职能。通过上述分析提出,只有政府审计有经济评价的职能,其他两类审计几乎没有经济评价的职能。(3)经济鉴证。经济鉴证包括鉴定和证明,是指由专业人士对有书面载体形式的某种认定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发表专业意见,也就是对某种书面认定传递信息的质量进行报告或发表意见。经济鉴证职能是随着现代审计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项职能,它不断受到人们重视而日益强化,并显示其重要作用。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不少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企业的会计报表必须经过审计人员审查鉴证之后,才能获得社会上的承认。彭启发等认为“鉴证职能不能反映审计的最新发展,鉴证最大的特点是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而内部审计就不符合上述条件。虽然内部审计部门可能相对于其他部门具有一定形式上的独立性,但其实质只是一种职能划分,而某些因素必将影响审计独立性,其得出的审计结论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证”,其可靠性和客观性是极其有限的,与“鉴证”的真正含义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鉴证职能不能有效地反映审计的本质特征,也不是审计区别于其他具有经济鉴证职能部门的内在的本质特点”;《辞海》对鉴证的解释是“特指对合同的合法性、可行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核实”;对鉴定的解释是“鉴别评定,确定优劣真伪”。而审查、核实就其本义而言是在对对象的全面审核和查验而不能有半点疏忽,这与现代审计广泛采用的抽样技术存在较大的差距。曹杉青认为进行经济鉴证活动的前提条件是鉴定者必须要有独立的身份地位,而政府审计代表国家和政府,内部审计代表内部管理机构,身份地位均不独立,只有注册会计师是独立的审计组织,因此认为,只有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经济鉴证职能,其他两种审计不具有经济鉴证的职能。同样多职能论认为单职能论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单职能论忽略了审计及其只能要随着政治、经济以及审计自身的发展而发展,将固有的职能理解为固定的职能,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本质和职能,没有注意到审计的某些职能要在一定条件下从潜在的职能转化为现实的职能。第二,未能全面把握审计的本质。经济监督不足以揭示和概括审计本质的全部内容,它实质上是从传统财务审计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其基点是查错纠弊,经济监督只是审计本质一个方面的反应,而效益审计则不具有监督职能,像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的其他工作,如咨询、服务等,经济监督也很难解释。本文认同多职能论,认为单职能论很难符合审计的发展,单一职能不足以概括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等的职能。但就审计的基本职能来说,无论是多职能论中的某一职能还是单职能论都不能全面而又基本地体现审计本质。

三、基于“免疫系统”的审计基本职能

(一)认证职能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SCAS)对认证的定义如下:“向决策制定者提供的,能改善信息质量或内涵的独立专业服务的总称”。从该定义中可以发现,注册会计师认证服务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认证服务的用户是“决策制定者”,体现了“着眼于用户”的观点。传统的审计,是工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的产物,是一种通用化的产品。它企图通过单一的审计报告,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求。然而随着信息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日益增多,通用化的产品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必须着眼于用户的切实需求,提供有用性程度更高的产品。第二,认证服务的目的是改善信息的质量或内涵。信息的质量包括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信息的内涵是信息表述的方式或利用信息的决策模型。第三,认证服务未对信息种类加以限制,可能涉及任何类型信息,可以是财务信息,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可以是历史性信息,也可以是预测性的信息;可以是直接数据,也可以是相关的处理过程或信息系统(如内部控制或决策模型)。第四,CPA执行认证服务时亦应保持独立性,这对于用户给予CPA信任是十分重要的。“独立性”是CPA职业的基石和最宝贵的资产之一。由于信息提供者和决策者的利益可能不一致,所以其所提供的信息可能质量不高,不利于决策的制定。因此,决策者寻求CPA对信息加以认证以提高信息的质量,降低信息风险。显然,决策者要求CPA独立于信息提供者。第五,认证服务是CPA所提供的专业服务,需要CPA的职业判断,这是计算机软件或非专业的竞争者所无法代替的。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的速度,但技术是无法代替CPA的职业判断的。CPA的职业判断使得认证服务区别于简单的数据归集。第六、尽管认证服务可能会出具报告,但认证服务的目的是改善信息的质量或内涵,而不是出具报告。例如: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涉及电子形式的数据时,出具书面报告有一定的困难。尽管报告是证明服务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是,向用户提供价值的是认证服务的本身,而不是报告。第七,认证服务预期将成为CPA职业未来发展的平台。所以SCAS的定义被有意定得很宽,以避免在目前没有预见的情况下,对认证服务的发展及其有用性造成限制。国际审计界一般认为认证服务包括鉴证和审计财务报告。《认证业务国际准则》则指出:“认证业务旨在增进关于某一对象信息的可靠性,专业审计师通过评价某个对象是否在所有重大事项方面符合适当的标准,从而提高该对象信息满足使用者预定需要的可能性。”“增进关于某一对象信息的可靠性”是三种审计共同的宗旨。“评价”是三种审计共同的职能。结合审计实践的发展,“认”是指确认,审计活动是再确认。通过对被审计者的会计信息进行再确认、评价,提出报告,揭示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保证经济信息合规,提高经济活动效益。认证既可以是书面形式的,也可以是非书面形式的;既可以是财务性质的,也可以是非财务性质的。认证职能不仅包括社会审计的鉴证职能,也包括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确认和评价职能;不仅包括财务审计职能,也包括绩效审计职能。总之,认证包括三种含义:审核、检查;确认、报告、证明;评价。任何审计首先必须通过认证进行确认,因而,本文认同认证具有审计的基础职能。

(二)免疫职能联系实际结合发挥免疫系统的三种方式即预防、揭示、抵御,免疫职能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防护、保健、预警;服务、建设、促进、咨询;监督、制衡。审计活动不能仅停留在监督、制衡方面,应当在强化认证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发挥防护、保健、预警职能,及时发现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和缺陷,发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潜力,在建设、促进、咨询等方面,搞好服务,维护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产权。免疫系统论使审计活动有被动防范变为主动预防。各种审计都要预防、揭露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及时预警。免疫系统论使审计活动外延扩大。体现受托责任的经济活动是审计对象的核心,但是,优良的审计活动还要扩大视野,创造价值,更好地维护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权益,为社会提高效益。认证职能从审计基础工作的角度经行概括,免疫职能从审计作用的角度进行概括。两者为指导审计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

(三)认证与免疫职能的关系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认证和免疫。没有认证,就不可能进行免疫。认证为免疫服务,是免疫的手段,及其基础和前提,因而认证是基础职能。从进行免疫的要求出发,决定如何进行认证,免疫室认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免疫职能处于主导地位。两种职能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审计工作从事审核、检查,属于认证,查明被审计事项的真相,然后对照一定的标准,做出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可靠和有效的结论。从检查到评价再到做出决定以及督促决定的执行,无不体现了审计的免疫职能。“建立适当的认证免疫体系便能够实现审计的职能―认证和免疫。”基本职能是长期、广泛的审计实践的概括和抽象,受制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环境、审计基本动因和审计本质,因而具有客观性。基本职能存在于事物的始终,但又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审计基本职能认证和免疫都体现审计基本动因的要求,适应维护产权的需要。本文认为,本质是固有的、不变的,基本职能是对本质的客观反映,具有客观性。系统论认为,本质是结构的描述,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一类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类要素统一组合的秩序和方式。决定事物本质和职能的是事物的结构,是事物的内在矛盾,而职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因此作为外在表现的职能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应该随着人们对审计的认识而发展,只有这样职能才能更好的反应本质,更好的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李孝林等:《审计基本理论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年版。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篇6

关键词:会计;基本职能;会计核算职能;监督职能

abstract: since accountant theorists to function of accounting research, in the 1990s date tendency micro. after our country joins wto, the market economy is day by day standard, develop economy's environment has had the radical chan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he breadth which, the depth and the precision realizes to the function of accounting launches the further discussion.

key word: accountant; basic function; accounting function; surveillance function

前言

职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就是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会计学术界就在较大范围内对会计职能展开讨论,到70年代末,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并逐渐形成高潮。wWw.133229.Com从“一职能说”(提供信息,会计职能是统一的,也是惟一的)、“二职能说”(反映和监督,反映和控制,反映和管理,核算和监督,核算和管理)、“三职能说”(认为会计职能是计算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四职能说”(计算经济效益;收集记录经济事项;传递财务、成本信息;分析预测,参与管理和决策)、“六职能说”(除了传统的核算、监督职能、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职能)到“七职能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人们曾欣喜地看到,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做好会计工作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会计理论界对会计职能的研究日趋势微,其原因可能缘于人们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即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1985年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也对此首肯。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反思我国会计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会计核算和监督这一基本职能,从其实现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上重新加以认识,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一、会计核算职能

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抽象反映就是会计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会计核算的显著特征。会计就是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去记账、算账和报账,以便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会计对象,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和2000年修订后的《会计法》将其归纳为七类。它包括:(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如企业的销货款、购货款和其他款项的收付,股票、公司债券和其他票据的收付等;(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如材料的购进与领用,产成品的入库与发出,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减少;(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收、应付款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如企业实收资本和盈余公积的增加和减少;(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如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支出,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的计算;(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如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业务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表现为盈利,要按规定进行分配,反之即为亏损,要按规定进行弥补;(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竞争会更加激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大量涌现,市场经济的完善、规范,要求对会计核算的外延和内含应进一步加以认识。首先从广度上分析,应扩大会计核算的范围。现在,不少私营、个体企业尚未建立会计账簿,难以进行会计核算。这样,必然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不利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发展。从会计的反映对象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看,只要有经济活动,只要有货币收付行动,就应当从会计上加以核算,大到拥有上百亿元资产的企业集团,小到每一个家庭。至于采用何种记账方法,建立何种账簿,是否进行报账,应视会计主体不同而定。能够采用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应尽量统一,保证核算的规范和指标可比。对于每一个家庭,通过建立简单的账簿核算日常收支,可以控制耗费的发生,掌握支出的流向,配比收入可以计算出结存,把握日常活动的规律,逐步培养起我国公民的经济核算意识。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担负起培养公民经济核算意识的职责。每一个公民经济核算意识的增强,必然使国家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其次从深度和精度上分析,我国现有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客观地说,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这种现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水平的财务总监还是凤毛麟角,非常缺乏。因此,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硕士、博士教育,应当抓紧培养一批具有高深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精、尖人才,以解燃眉之急。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方式上,应当恢复过去的优良传统,实行厂部核算下的车间核算和班组核算。划小核算单位,将成本、费用、收入、利润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大企业算小账,把经济效益一点一滴挤出来。

会计核算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和比较。(1)真实。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第一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只有会计核算记录的数字和情况是真实的,才能保证记账、算账、报账是真实的,会计资料才是有用的。真实是会计的生命。会计核算的过程应当如实再现经济活动的全貌。(2)准确。要求对会计事项的处理是合理、合法的,有关数字的计算是正确的。(3)完整。要求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各方面或全过程都得到全面的记录、计算和报告,不得有所遗漏。只有会计核算完整,才能为领导、有关单位和群众提供全面、正确的资料,才能为领导做出经营决策,有关单位制定政策、计划,群众参与和监督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依据。(4)及时。是要随着经济业务的发生,按时得到会计处理和记录、计算,并根据有关规定按时向有关对象报告。及时为单位领导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领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及时为企业各部门提供会计信息,有利于对生产过程的耗费进行控制,提高经济效益。(5)比较。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作出恰当的估计和判断,做到投入少而产出多。如企业采购材料,销售产品。比较包含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才能发挥会计的应尽之责,会计之于管理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人们习惯对一事项所说的合算不合算,就是看是不是经济、节约。可见,比较是会计核算的内核属性之一。

二、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监督工作应发挥的作用,或它应有的功能。会计监督的主体是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监督的对象是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监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监督企业、事业等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真实,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求当事人的责任。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经办人员更正、补充。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不符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就是要监督企业、单位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凡符合有关规定的,会计人员予以办理。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的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制止和纠正无效的,应向单位领导人提出书面意见,要求处理;对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违法收支,应当向主管单位或者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以便处理。(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企业、事业等单位的公共财产,包括其各项资产。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监督公共财产是否得到很好的保管或正确的记录,账实是否相符。发现公共财产短缺或损毁,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会计监督按照与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即审核其是否符合有关政策、法令和制度的要求,对于违法的经济活动,要坚决加以限制和制止。只有限制非法活动,才能鼓励正当经营;限制滥用、浪费,才能增产节约,增收节支。事前监督可收防患未然之效,使会计监督处于主动地位。事中、事后的会计监督是对会计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有关资料加以检查和分析。通过检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对已发现的问题,要拿出整改意见,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调整经济活动,实现规定要求的预期目标。

在明确会计监督的内容和过程之后,若把会计监督放置到目前的经济环境之中,审视其质量,就会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会计监督的主体应当扩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七十三条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会计监督。”现在,在会计核算中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建立账外账的现象屡有发生,多数是由单位的会计或受指使、或自己所为形成的。让造假者自身去查假、打假,其结果不难想象。应当看到,我国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好的,他们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是会计监督的主力军。但会计主管部门不应袖手旁观,不能仅仅充当制度的制定者和宣传者,应当介入到会计监督之中,弥补单位会计人员自身监督的不足。(2)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现在,会计委派制的实施,新的会计制度的实行,对客观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发挥了抑制作用。但人为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实,只能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来约束。如出于种种目的歪曲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随意操纵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或随意改变利润的计算和分配办法,以达到夸大经营者业绩或粉饰公司业绩的目的,其结果必然损害国家和投资者的利益。2000年修订后的《会计法》,虽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但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治理,靠会计人员娴熟的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在日常核算中的自觉恪守。新闻宣传部门要披露打击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现实案例,弘扬遵守政策、认真负责的会计人员的先进典型,为会计人员营造一种守法、护法、执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核算职能是监督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监督职能的发挥能够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能使企业、单位的经营活动实现管理最优,效益最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玉林。现代会计结构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篇7

摘要:会计监督是整个经济监督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经济监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主要决定于资金运动上的独立性,还决定于会计监督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但是由于会计监督理论和操作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会计监督不力,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

一、引言

会计监督,一直是我国会计学界关注的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会计是否具有监督职能大讨论,到将会计监督作为写入《会计法》,都说明了会计监督的重要性和人们的关心程度。会计监督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凭借经授权的特殊地位和职权,依照持定主体制定的各种合法制度,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察和督促,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法,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特定主体工作效益的目的。”[1]从这一基本含义,可以看出会计监督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会计监督的主体具有授权性。二是会计监督的客体具有明确性。三是会计监督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四是会计监督具有合法性。五是会计监督的目的具有效益性。在我国会计监督是通过立法赋予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可以正当行使的职权,也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最直接、最主要的监督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寄于厚望,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但实践中,会计监督作用一直不尽人意。会计改革以来,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而事实上会计监督却呈现出低效率、弱化势态。为什么呢?

二、会计监督的理论先天不足,弱化了会计监督, 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

首先,对会计监督主体的认识不足,使得会计监督缺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有人认为会计监督主体是国家,也有人认为是企业,最普遍的认识是认为会计监督主体是会计人员。这种对会计监督主体的认识不足,使得我国会计监督主体缺位。其实我国会计监督主体经历了一个由“国家会计主体论”到“企业会计主体论”的转化的过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是国家,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根据法律、法规对经济活动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从而维护财政法规,保护社会主义财产,所以会计监督主体也是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会计服务的对象不再直接是国家,而主要是企业。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提供信息,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优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为企业有关方面提供信息,协调企业与有关各方的关系,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及资金运动进行控制,以保障各项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从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会计监督主体也相应转为企业。所以为了防范会计舞弊的发生,我们必须从会计监督的主体角度强化会计监督:(1)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核算、审查、分析及报告的所有程序与步骤,能有效地防止侵占集体和国有财产,减少人为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在遵守会计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制定出合理的货币资金、存货、费用支出、固定资产、往来结算、报表编制、内部稽核和岗位责任等制度,从而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2)必须完善对领导的考核、奖惩制度。单位领导是企业经济业务的决策者,是会计人员的领导者,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会计人员执行会计监督的效果,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各项改革还不到位,使得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大,为尽量避免经营权侵占所有权,必须完善对领导业绩的考核制度,不仅应从报表数据,还应结合企业实绩、发展前景、人才使用、内部凝聚力和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综合考核、评价单位领导的经营业绩,并做到奖罚分明、奖惩有力。(3)必须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人员竞争上岗制度。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在人才的流动和合理使用上,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引入竞争机制,尽量做到人尽其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对会计人员实行竞争上岗,能有效地促进会计人员提高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促进会计监督质量的提高。(4)必须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行为主体,会计监督的实施效果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会计监督工作体现出来。为此,从会计人员角度强化会计监督:一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近几年来,我国大专院校的会计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也形成了一种制度,使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凭、证书只是过去知识和能力的证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经济现象不断涌现,理论知识不断调整和完善,只有不断加强后续教育,才能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此,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为我国不断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提供了法规保障。二是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行动的指南, 会计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不弄虚作假,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严格履行职责,认真执行会计监督。其次,对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不足,使得会计监督越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目前对会计监督体系的认识产生了一种误区,即将会计监督分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政府会计监督三种。这是一种监督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的分类法。按此分类,会影响到会计监督组织体系的建立健全和会计监督的实施。对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不足,会造成对会计舞弊虽然监督者甚多,但不分主次,从而导致会计舞弊监督越位。我认为,企业的会计监督主体主要有三种:其一是单位的管理人员(包括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其二是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贷款人和他们在企业的代表如董事、独立董事、监事等,税务部门、潜在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其三是政府;此外,如对政府会计监督要实施再监督,则还应有一监督主体——人大,因为人大可以保证政府会计监督的正常运行和效率,对政府会计监督起再监督的作用。因此,会计监督可分为企业内部责任人的会计监督、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和政府的会计监督。而且在上述会计监督体系中,政府的会计监督最为重要,在所有的会计监督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完善我国政府会计监督的思考成为必然。然而要搞好我国政府的会计监督,就必须从理论、方法、组织和措施上予以解决。构建一个适合于市场经济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监督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能保证该体制高效运行的机制,对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顺利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对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差异性分析不足,使得会计监督错位,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会计监督是特殊环境下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控制是抽象的,涵盖整个会计核算的历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时期的会计控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计监督是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与特殊的经济环境相联系的一种会计控制。“在史前时代便可发现,原始人所作的刻画符号,开始便与管理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一开始就进行的计量与记录便出自对经济进行管理的动机。”[2]这时的管理动机就是对生产、生活做到心中有数,是最初级的控制形式。“进入文明社会后,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逐步构建起来,这时客观上与簿记核算职能并存的还有簿记的监督职能……。”[3]有了簿记,就有了会计监督,但从企业来说,会计监督只是国民经济控制系统的一个环节,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它只是不完善的会计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果不把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的差异性分清,就有可能当会计舞弊发生时不能因时因地,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适时适地地进行监督,导致对会计舞弊监督错位,弱化了对会计舞弊的监督。所以应该理顺会计监督与会计控制的差异性:

项目 会计监督 会计控制

实施时间不同 只能是事后监督 可以是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范围不同 只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监督 不仅和外部环境紧密相连,而且和外部环境形成有机整体

依据不完全相同 财经法律、法规、制度 较完善的会计控制没有现成的依据,它是面向市场和内部环境,以取得最终效益为依据,只有在经济业务发生后,才与会计监督相同,是以财经法纪作为依据的。

“反映”方式不同 对经济事项的事后监督,只能从外表反映,不能从经济事项的内部进行反映 能对经济事项进行事前控制,消除了不确定的不利因素,反映了资金运动的本质。同时,生产经营过程以前的事前控制通过预决策反映出来,而会计监督不能对预决策进行反映。

外延不同 会计监督存在于会计控制之中,是会计控制的组成部分。 会计控制也离不开会计监督

三、会计监督操作困难重重,使得会计监督不力, 导致会计舞弊的发生

论会计的监督职能篇8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 审计监督 探讨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公益事业等一大批政府投资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政府投资项目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规章,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同时,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以有效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然而在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尤其涉及到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竣工验收、造价确认和决算审核等方面,政府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产生了交叉重叠,呈现出“工作交叉、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局面。本文拟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面,就审计部门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的职能定位、程序环节以及与政府其他管理部门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供商榷。

一、审计监督的设置不应成为另一个政府部门行使正常工作职能的前置条件

根据《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其审计的内容应该是国家建设项目本身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其审计对象则应该是项目财政财务收支的主体即建设单位,其审计程序具有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的限制,也没有对其他部门行使职能设置限制条件的。因此,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应该是以建设单位为审计对象主体,以审计评价项目的预算执行或者决算包括其真实、合法和有效为目标进行审计,具有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的限制。然而,在一些地方出台的规章制度中,却设定了“国家建设项目未接受审计不得进行工程竣工验收,也不得工程竣工决算批复”的条款,将审计的工作职能提前到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竣工决算批复之前,这不仅给政府其他部门行使正常的工作职能设置了限制条件,而且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被动局面,造成了审计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能交错:一方面国家建设项目的工程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时间都是当地政府或上级部门决定的,特别是一些政绩工程、为民工程的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时间往往只会提前,不可能做到先审计后验收再交付使用;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受到人员和业务的限制,也难以做到对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这里提到的审计是指审计部门的直接审计或委托审计,不应该包括财政部门的工程审核(或称审价),因为财政部门在工程竣工决算批复之前都要进行工程直接或委托审核(或称审价)。如果审计已经包括财政部门的工程审核(或称审价),就不会存在有未经过审计的项目;如果不包括财政部门的工程审核(或称审价),那么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在工程竣工决算批复之前审计部门都要进行审计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审计的监督职能不应与政府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能相混淆

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机关主要对建设项目预(概)算执行过程中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包括对与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从而保证项目建设所需资金通过正常的渠道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并合理分配到建设项目的各方面;根据《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部门负责编制与国家财力相适应的基本建设财政预算,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项目预算、工程重大变更价款方面,遵照“按计划、按预算、按合同、按进度”的原则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款直接支付;在竣工决算方面,负责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概、预、决算的审核(或称审价)和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财务决算的审核批复,确认、审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核定新增资产,监督新增资产及时移交与登记;对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从行政监督的角度看,审计部门主要履行行政监督职能,即监督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本身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其监督的对象是项目财政财务收支的主体即建设单位;从行政管理角度看,财政部门主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即管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本身的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其管理的对象也应该是项目财政财务收支的主体即建设单位;从分工职责角度看,审计机关除了对建设单位和建设项目本身的审计外,还有延伸审计的职能,可以对财政部门已审核过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但这种审计监督不能干涉其他部门正常的行政管理职责。目前有些地方的审计机关直接(或委托中介机构审计)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价款(即造价)进行确认审计,并将审计结论作为最终结论,不仅在程序上不符合行政管理与监督的有关规定,容易造成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监督缺位,而且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概、预、决算的审核(或称审价)结论和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财务决算的审核批复若以审计结论为依据,还容易出现审计与财政职能的“错位”,产生以监督代替管理的现象,混淆了监督与管理的职责,导致审计机关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形成事实上的“越位”。一方面审计机关直接或委托中介机构审计得出的工程竣工决算,不可能有另外的政府监督机关进行再监督,会造成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监督缺位;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概、预、决算的审核(或称审价)结论和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财务决算的审核批复若以审计结论为依据,还会产生审计与财政的职能“错位”。这种混淆监督与管理的程序,往往容易造成管理部门难以管理,监督部门缺乏监督,还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竣工决算的确认管理应以财政部门为主,审计部门应保持其独立的审计监督机制。审计和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综合经济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二者有各自的职责范围,财政属于管理类的行政职能部门,审计则属于监督类的行政职能部门,不能混淆,更不能替代,否则会造成政府部门职能混淆,职责不明,进而出现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越位和缺位现象。

三、审计工作的前移容易造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秩序的混乱

根据《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主要是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也就应以事后审计监督为主。按照正常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建设单位竣工决算完成以后再提交审计。可是,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较普遍地提前介入,开展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价款(即造价)的确认审计,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审计确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工程结算价格。有的通过对建设单位下达关于工程价款的审计结论,有的还对施工单位下达审计结论,由此也经常引发了施工单位对审计结论的诉讼,而且已有审计机关败诉的案例。这就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尚未完成,如何能提交审计?既然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还未完成,审计如何能得出竣工决算结论?二是审计(或委托审计)得出的竣工决算结论是否正确如何判定?建设单位对自己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都没有得出结论,审计机关如何能判定建设单位是否违反规定,犹如工厂生产的产品,自己都未检验是否合格,更没有提供市场去销售,质检部门如何能判定产品是否合格呢?处罚依据又如何确定?三是审计机关是政府综合经济监督的行政职能部门,一般不会再有政府其他的部门进行监督,又如何能监督审计(或委托审计)得出的竣工决算结论是否正确呢?可见,审计机关直接作出关于工程价款的审计结论的做法已经超出了审计权限,审计机关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方合同存在的争议作出审计结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审计法》也没有明确审计机关具有这样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审计机关直接作出关于工程价款的审计结论的做法,也失去了自身作为监督者的身份。审计工作的前移,只会打乱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秩序。

四、审计机关履行监督职责不应向被审计单位变相收取费用

上一篇:晚会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人防工程安全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