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府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案例分享

时间:2022-10-17 10:46:51

关于政府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案例分享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升温,近年来全国各类大型文化场馆也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建设完毕后合理运行和有效利用却成为难题,尤其是一些缺编、少岗的偏远县区小镇。这篇文章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新疆一个区县级公共文化场馆的管理之道,同时也是一个“政府面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典型应用。

【关键词】文化场馆;经营管理;购买服务;克拉玛依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037-01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有一座文化中心,该建筑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建筑面积51369.88平方米,占地面积44259.18平方米。2007年6月开工建设,2010年5月竣工。建筑由西向东分为A、B、C三个楼体,内设有档案馆、图书馆、会议中心、青少年动手实验室、天文台、规划馆、科技馆、影剧院和地下停车库。文化中心是当地建成投用的最大综合性基础文化场馆,每年承担着本区的“两会”等众多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是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场馆建成投用以后,如何高效的运作管理成为最迫切的问题。由于独山子区是一座因油而生,由炼化而发展的典型工业化城市,长期以来企业承担着诸多社会公共事务,政府相对公共服务职能不足。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与周边城市相比部分职能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欠缺。而公共文化服务类欠缺尤其严重。(例如长期以来独山子区没有文化馆、图书馆的机构编制、没有在编人员,连属于自己资产的馆舍都没有。)文化中心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多个功能型场馆集于一身,体制内能够使用的管理人力仅8人(文体活动管理中心编制10人,其中2人属文化馆)。以传统的模式根本无法经营管理文化中心,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身力量无法有效开展运行。因此创新管理机制,引入社会化管理成了必然选择。

一、具体做法

为了把场馆发挥利用起来,当地政府积极探索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提供方式的最大化、多元化。在场馆竣工初期,当地行业主管部门(文体局)将文化中心的运营管理向社会招标。最终由一家物业公司获得进驻经营管理权。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场馆专业设备的维保问题,又分别向专业消防设备维护公司、弱电智能化维护公司、高压强电维护公司和保安公司购买了专业化服务。

为了确实履行“向居民提供基础性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责任,理清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关系。同时为了确保场馆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不断提升文化服务供给的效能和质量水平,当地政府采取了“文体局行业主管――文体活动管理中心专业监管(文体局的下属事业单位)――物业公司具体经营管理”的三级架构模式。

通过创新引入社会化管理的方式,解决了管理力量先天性不足的问题,但同时管理的流程也加长了,具体运作的复杂度有所增加。为了确保场馆的安全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文化中心必须内强管理,外抓考核,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为此当地文体局下属文体活动管理中心成立了“文化中心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文化中心监管办),对文化中心进行专业化技术监管。监管办分设财务监察、安全技术监察和综合行政3个技术组,分别对文化中心日常运营的财务收支、安全运行和业务开展进行动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了每日晨会、事件报送、每周安全卫生检查制度和专项设备检查、托管外包单位考核等各项制度,形成了较为齐备的文化中心监督管理体系。监管办在比例分成的新形势下,退出具体的经营管理,以安全和服务为抓手,创新和拓展了考核细则。为了保障文化中心各场馆正常运行,确保文化中心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功能的定位不动摇,监管办强化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文化中心托管和外包单位的考核。坚持开展每周例行检查,按季度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大胆创新,实行“大物业”的管理模式,放权于物业公司全权管理,进行企业式经营。并以比例分成的模式对其进行激励,以期实现文化中心经营的突破性发展。监管办对公司全年的经营管理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全年综合评价计算年底考核,同时设定经营收益底线,并根据实际经营状况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评估,以比例分成的形式对其经营成果进行管控激励。将全部“劳务派遣”用工转变为“购买服务”,将传统的过程化管理转变为目标化管理。避免人员风险的同时,管理绩效更利于量化管控。

二、实施成效

通过合理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座文化中心实现了“企业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解放了行政事业单位精力,为今后其他类似场馆的管理预留出了资源、提供了参考。与此同时还具体取得了以下成效:

企业得到了效益,百姓得到了实惠。场馆的主管部门制定了针对经营管理企业的激励化政策。根据场馆每年的社会效益进行加权量化处理,将场馆的服务水平、百姓的满意度和企业效益进行有机绑定,保证在企业取得效益的同时百姓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

提升了场馆管理水平,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通过管理机制的创新,引入社会化管理,使得文化中心管理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由于将以往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直接性供给”转变为了“向企业购买”,相对应的政府投资也从以往的“消耗性直接支付”转变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采购”行为,培育了一批小微文化服务企业。据统计,目前围绕着文化中心而产生的直接性经济行为已经超过2000万元/年。

上一篇:浅议公益慈善类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困境 下一篇:酒后代驾的法律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