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东南沿海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出路

时间:2022-10-17 10:14:24

浅议我国东南沿海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出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中心。其中尤以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企业的贡献最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90%以上,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也超过70%。然而,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连续下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比较优势的削弱和技术创新及品牌建设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以生产低档产品为主的我国东南沿海纺织服装企业处于寻求发展出路的关键时期。

一、东南沿海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1 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风险

至05年7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一路攀升。同汇改前的8.2765的汇率相比,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提高了8.4%。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于纺织服装这样出口比重大、平均利润率低的行业来说具有很大压力。据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就分别下降2.26%、1.57%和4.58%,纺织服装行业利润将减少72亿元左右,而这个损失大部分是由出口企业来承担的。而且,随着升值幅度的加大,短期内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价格优势和行业议价能力会逐步减弱,升值对行业盈利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增加。

2 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的影响

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政府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分为17%、13%、11%、8%、5%五档。其中,服装出口退税的税率由17%降为13%。自2006年9月15日起,与服装有关的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根据新出台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自2007年7月1日起,服装出口退税的税率由13%降至11%。

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原本就比较狭窄,出口退税率的连续下调将导致其处境更加艰难。例如目前无锡市纺织行业平均利润不足3.7%,而出口退税率每降低1%,企业利润也将下降约1%,此次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行业平均利润将下降至不足1.178%,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空间将再次被压缩。

3 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纺织行业的生产原料、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逐渐上升,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无法通过产品价格转嫁成本,致使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行业盈利能力逐渐削弱。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许多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完成“十一五”节能、节水、降耗、减排四项约束性指标,任务极为艰巨。

4 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国内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是除了产品低附加值以外,造成中国纺织服装产品提价能力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纺织服装产量比其它国家超出许多,因此企业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国内的同行。而这些同行又相对集中于生产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严俊的外部环境使得价格竞争成为众多企业的无奈之举。更糟糕的是,由于纺织服装业尤其是服装制造业进入门槛较低,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小型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些企业生产的纺织服装技术含量和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众多的小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用工不够规范、财务不健全,偷逃税费时有发生,小企业的实际成本比大企业要低得多,造成众多的小企业无序竞争,恶意压价,损害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5 周边国家的崛起

在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比较优势削弱的情况下,近年来周边国家如印度、泰国、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正凭借其丰厚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大力发展纺织服装行业,逐渐成为与我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例如江苏省纺织服装业平均工资0.67美元每小时,而其主要竞争对手中的越南、巴基斯坦等新兴纺织服装业平均工资均不到0.4美元每小时,孟加拉国为0.4美元每小时,印尼0.2美元每小时。这些国家具备较强的纺织业的生产能力,正虎视眈眈地瞄准中低档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

此外,技术创新薄弱和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也是国内纺织服装产业长期以来盈利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述问题,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已经或开始显现。这一点从我国外贸出口额涨速的变化即可窥见一斑。由于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依存度非常高,出口额的多少直接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去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30%,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5%。而到今年3月份,纺织服装的出口增长14%,4月份只有15%。这些数据显示,纺织服装行业负重前行、效益虽然继续增长,但盈利能力却持续小幅下滑,从2007年开始该行业已经由前期的快速发展进入平稳增长阶段,这一趋势还有延续的可能。

二、东南沿海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出路

1 压缩成本、推进科技创新、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对于许多纺织服装企业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缩成本,也许是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但是单单依靠压缩成本并不能从根本上突破目前企业成长的瓶颈。推进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开发创新、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倾斜,对出口商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福建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会长周少雄所说:“品牌就是品+牌。品作基础,牌做推广,品做基础非常关键。”以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每年新产品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40%,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45%。依靠先进技术、创新能力,该企业产品以品种新、质量好、档次高享誉国内外市场。企业06年利润率达到94%。

推进科技创新也要重视设备投入。购买新设备和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可以保持产品的领先地位,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熟练接工紧缺问题,降低生产中人为因素产生的质量问题,从而节约成本,提高利润。

实行科技创新的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先进技术,也可以通过产学研联盟得以实现。通过国内纺织服装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联合,可以弥补企业研发力量的不足,以相对于引进国外技术更低的费用,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

而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加强系统的团队设计力量,即不仅仅依靠单个设计师的灵感,而是依靠一个由设计、工艺、市场等不同层次及知识结构的人员组成的设计开发小组共同的智慧。把脉目标市场的信息,及时作出反映,提高产品中标的几率,使出口纺织服装的整体价格得以提高。

2 明确定位产品的战略

产品具有可识别性是商家实现利

润的有效武器,作为同文化密不可分的纺织服装产品来说,用丰富的风格定位概念来凸显产品可识别性,有利于纺织服装企业快速占领市场。例如服装业的“男人的橱柜”、“茄克专家”、“中华立领”、“商务男装”等众多定位概念的提出都曾为凸显产品的可识别性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崛起,第一步就是必须有一个独特定位。正如安博思资深战略顾问博吾乐博士所说,“未来中国服装企业要对知识和理念进行大量投资。”定位概念能够实现产品差异化,从而细分了竞争,压缩了其他品牌的优势空间。有助于企业集中有限资源,重点突围。这个战略对于弱小品牌、新创品牌的崛起是非常有效的。

3 加大品牌创新力度

纺织服装企业要摆脱目前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品牌化”之路。但自主品牌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企业加强学习、广泛地借鉴是起步阶段不可或缺的程序。对于一些实力还不够的中小企业来说,短期内还是要做好贴牌加工,培育自主品牌。从事贴牌加工风险较小,能够让企业在设计和时尚潮流方面得到借鉴、积累经验,并能为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供稳定的经济条件。另外,国际品牌在品质方面的苛刻要求能够督促企业发现自身不足,不断进步。目前,对于此类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做贴牌的利润。

但是纺织服装行业内80%以上的利润都是由知名品牌的进口商、分销商及终端商分享的,生产企业获取的利润有限。在做贴牌完成资本和经验积累后,创建、培养和主营自我品牌是生产商的下个目标。目前对于这类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产品开发的困难、缺乏营销和宣传意识。可以说从贴牌到创牌决不是一步之遥,它所涉及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市场营销、管理、效率、人才等问题需要企业下足功夫。

4 寻求多元化市场,用内销和出口两条腿走路

东南沿海纺织服装业的出口依存度非常高,企业规避不利因素的有效办法是拉动内需开拓国内市场。而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为各种类型的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了庞大的、多层次的内需市场和成长空间。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东南沿海纺织服装外贸企业是从原来的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中发展起来的,今天这些企业的市场仍然主要集中在原来委托加工国。这种出口市场的构成容易使企业过度依赖个别国家,如果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就很大。因此企业要积极寻求开拓多元化的国内外市场。

5 加快产业梯度转移

企业走出国门,可以规避贸易摩擦,分散经营风险,了解异地文化,获得海外设计的创新思路;企业将产业链向中西部转移,在享有当地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提升它们的品牌知名度与竞争力。

目前已经出现了“研发走出去”、“生产走出去”、“品牌走出去”和“采购走出去”等不同模式的“走”的战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企业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单纯依靠“生产一销售”这一传统模式,依赖自身有限的生产资源显然会“走”得较为艰难。虚拟经营,可以让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借船出海”,尽可能地利用周边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虚拟经营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而将附加值低的功能虚拟化(即外包)。虚拟经营的企业必须控制关键性的资源,如专利、品牌、营销网络或研发能力等,并且使之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上。虚拟经营能够使品牌迅速扩张市场份额,获得销售收入的高增长,同时降低企业的库存和负债率,使企业有可能将主要力量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环节。事实上少数服装企业已经在虚拟经营方面为我们作出了经典的示范。如美特斯邦威将生产和渠道外包出去,自己掌握高附加值的设计环节,并且大力推广品牌形象,有效的解决了发展初期产能、资金、管理方面的不足,突破了发展初期规模小的瓶颈。海澜之家以类似于直营的模式对加盟店的货品投放、门店管理、经营等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对于上游生产商,采用先拿货、后结款的方式。对加盟商承诺100%退货;滞销的产品也将全部退给上游供应商,避免了自己库存和资金积压的风险。PPG轻资产公司,将渠道完全压缩在互联网以及呼叫中心这些低成本方式上,解决了渠道资金压力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和呼叫中心,PPG一方面同上游外包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及时精确地预测和分析市场的反馈信息,不仅自己对市场反应更灵敏,也有效地分散了供应商的风险,令外包代工企业的生产更加灵活,从而带动整个供应链实现轻型化。

另外,东南沿海纺织服装企业产业梯度转移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不是所有的东南沿海纺织服装企业都有必要去境外设厂或迁往中西部。梯度转移是大势所趋,但如果企业生产的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企业收益较好、在东部能够继续良好发展,就不必急于迁往中西部。其次,在选择“走去哪”时,需要考虑东道国或地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是否具有生产原料、基础设施、宏微观政治经济环境的区位优势。再者,企业并不能孤零零地搬到中西部去,还要考虑上下游产业链的一并转移。另外,企业应趁机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自身的整合升级。

上一篇:浅析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Trips协议下企业地理标志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