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训练中“讲”与“唱”的辨证关系

时间:2022-10-17 10:03:14

论声乐训练中“讲”与“唱”的辨证关系

摘要:在声乐训练中存在“讲”与“唱”的对立现象,这是由于对“讲”与“唱”的误读而引起的问题,它们给声乐训练造成了危害。其实,“讲”与“唱”本质上是统一的,它们拥有共同的生理器官、发声原理和共同的发声机制,“唱”是“讲”的扩大化运用,是一脉相承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讲”与“唱”的辨证关系,能消除声乐训练中许多常见的弊病。

关键词:声乐训练 “讲”与“唱” 辩证关系

“讲”与“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两种行为,就连三岁小孩也能够清楚地分辨什么是“讲”,什么是“唱”,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在“讲”和“唱”的理解上出现问题。但在声乐训练中则不然。声乐训练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讲”与“唱”的问题,然而,要正确地分辨“讲”与“唱”的确切内涵,处理好“讲”与“唱”的关系,却不容易。事实上,由此引起的问题非常多,这些问题给声乐训练带来了误解,造成了麻烦,其危害不可轻视。因此,我们有必要讨论声乐训练中“讲”与“唱”的辨证关系问题,以便能够正确地处理“讲”与“唱”的关系,消除常见的误解和麻烦,给声乐训练带来更高的效率。

一、声乐训练中“讲”与“唱”现象的对立

在声乐训练中。无论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往往听到声乐教师们强调要“唱”出来,不要像讲话一样。经常听到教师们报怨学生:“用大白话唱”,“直着嗓子唱”,“老用本嗓唱”,“像讲白话一样”,“总是用真声唱”,“总是出白音”,“总是用白嗓子”,“怎么老用平常声音”,“简直是在讲话”……等等各种说法,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其中,若仅仅是强调声音共鸣,达到用气息支持声音,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是我们声乐训练的目的,但是,经由它们往往建立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即:“讲”与“唱”的根本对立,并且使之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透过上列声乐训练语境中的话语,我们可以揭示其关于“讲”与“唱”的内在涵义。其所谓“唱”,就是声乐领域中,经过训练的“唱”,即是大多数声乐学生和声乐教师一致认同的有气息支持的、有共鸣的、吐字清晰的、有表现力的、能体现出各种风格流派唱法的、艺术的“唱”,这种“唱”是美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其所谓“讲”,则不是声乐领域的,是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即是大多数声乐学生和声乐教师一致认同的没有气息支持的、没有共鸣的、没有表现力的。“讲”是不美的,是不具有艺术价值的。当然,从艺术和技巧的角度来看,认为这种“唱”才是真正的“唱”,对“唱”进行肯定,这是正确与无可厚非的:然而,对“讲”一棍子打死,基本上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进而建立起“讲”与“唱”的基本上的绝对对立关系,将“讲”排除在声乐训练之外,这种做法是有害的,是不可取的。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进行声乐训练,教师和学生都极力避免“讲”,而片面追求“唱”,导致许多弊端出现。首先,产生对“讲”与“唱”之间关系的误读,不能正确地理解其内涵,造成“讲”和“唱”井水不犯河水之局面。其次,由于对“唱”的误读,造成发声上的弊病,并以为这就是真正的“唱”,诸如:强调声音靠前,丧失其它共鸣,产生单薄刺耳的声音:强调声音挂上高位置,导致气息的支持力缺乏,至于发出尖锐的高音,或者高音站不稳,甚至于导致喉咙损坏,不能发声等等。

二、歌唱演唱中“讲”与“唱”本质的统一

1.“讲”与“唱”具有相同的解剖基础

“讲”与“唱”具有相同的客观物质基础,这就是二者具有共同的生物解剖学基础,它们拥有共同的生理器官和共同的发声机制,“讲”与“唱”共用同一套生理器官,这套器官包括呼吸、发音、共鸣、吐字四个方面的器官:呼吸器官主要由肺、横膈膜、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等构成:发音器官主要是喉部的声带及其附近的组织(如甲状骨、环形骨、披裂骨、甲披裂肌、环披裂侧肌、环披裂后肌等):共鸣器官主要包括胸腔、口咽腔、鼻腔、头腔等:吐字器官主要有唇、舌、齿、牙、喉等。“讲”与“唱”的共同生理器官,具有共同的生理机能,因而具有共同的发声机制,呼吸器官所控制的气息是发声的动力,“肺部的空气由气管呼出,因震动喉部的声带而发声:声带经过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各部分的时候,又得到共鸣和放大:这是最简单的发声原理。”进而,在这简单地发声原理上,加上吐字器官唇、舌、齿、牙、喉的吐字,就形成了日常的话语和歌唱。从生理解剖学上看,“讲”与“唱”所使用的生理器官、发声原理和发声机制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2.“唱”是“讲”较为扩大的运用

“讲”与“唱”又是有区别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生理器官的运动幅度和力度上的不同,沈湘教授在香港与年轻的声乐爱好者谈歌唱艺术时说,“生活语言与歌唱语言在发音上的区别:歌唱是通过歌词与曲调来传达感情的,歌唱对人声的要求除语言方面的任务外,还要很好地完成曲调给予的任务,要能高能低、能长能短、能大能小、还需要声音连贯,完成声音的线条,所以要求歌唱的发音比生活中发音的共鸣要丰富得多,因为我们人声是在各个元音上延长的,所以这区别主要表现在元音的发音上(当然歌唱时子音也要相应地夸张)。一般说,生活中元音在口腔内形成,而歌唱时的元音除口腔外更要加上口腔后部的喉咽腔与整个能带动的腔体来完成。生活语言的扩大和美化的程度的不同也构成了从说唱、室内乐,直到大舞台的歌剧演唱等各种不同演唱形式在发声上的主要区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歌唱共鸣和吐字是日常生活“讲”的共鸣和吐字的扩大和美化,根据演唱形式的不同,其扩大和美化的程度相应地有所不同,事实上,众所周知歌唱的气息比日常生活中发声的气息有更高的要求,要求根据歌唱表现内容的不同有更强和更灵活的支持力,这也是对“讲”的气息要求的扩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类最伟大的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的经验亦证实了这一点,恩里科,卡鲁索被称为自然歌唱大师,他的嗓音医生——P.M.马腊费迪奥在总结他的演唱原则并在此原则下提倡声乐训练新形式时指出:“能天然地包含着正确的位置及其形成的声音,首先在说话中,然后发展到同样类型的歌唱中去。”“关于科学的声乐训练,作者首创的意见是:首先以正确的语言发音紧接着以同样的结构,去发展歌唱发生的所有细节,使后者便于在已觅得的正确发出的字的基础上,模造说话声的音量、音质、并由加上的音乐色彩,放大它的共鸣和情感。”

由此可知,歌曲演唱中“讲”与“唱”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它们是由相同的发声器官、相同的发声原理、采用相同的发声机制发出声音,“唱”是“讲”的基础上发展而得的,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讲”是比较自然的,“唱”是经过人工扩大而强化了的。

三、声乐训练中“讲”与“唱”关系的辩证法

1.消除“讲”与“唱”对立的观念

基于上述分析,“讲”和“唱”的关系已经很明确,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联系十分紧密,因而,不存在对立的关系。充分地认识这一本质特征对声乐训练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就应该消除把“讲”与“唱”对立起来的观念。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它们又是有区别的。所以,在消除二者的对立时,不能走向另一极端,抹煞了它们的区别。正确的做法是:在消除对立时承认其区别,在有区别的前提下消除对立。

2.积极利用“讲”来解决“唱”的问题

由于“讲”与“唱”是由相同的发声器官、相同的发声原理、采用相同的发声机制发出声音,“唱”是“讲”的人工扩大而强化了的运用,我们就可以有意地利用“讲”来达到“唱”的目的,其基本原则是:在“讲”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生理器官的运动幅度和力度的扩大化训练,我们也可以利用“讲”来解决一些由于对“唱”的误读而造成的发声上的弊病,对于上文提及的诸问题:拼命撑大各种共鸣腔体和管道而导致僵化:过份强调共鸣使声音过于靠后而丧失个人特色:吐字不清:过份强调张大口形和吐字动作,致使面部难看,并发出不自然的声音和怪诞的音响:强调声音靠前而产生单薄刺耳的声音:强调声音挂上高位置,导致气息的支持力缺乏而发出尖锐的高音,或者高音站不稳:直着于不正确的“唱”而导致喉咙损坏,不能发声等等,均可以通过体会“讲”的自然发生状态而加以消除,因为绝大多数人讲话时的发声是极其自然的。对于“白音”、“白嗓子”的问题,可以在“讲”的基础上通过声音共鸣和位置的调整等训练而得到解决。所谓“用艺术点的声音唱”也可以在“讲”的自然发声状态下,通过气息、共鸣的训练和修饰而获得。至于像“讲话”一样唱歌根本不是问题,而是歌唱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有关钢琴演奏中的背谱问题 下一篇:刀郎:爱是付出、是承受、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