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赏析

时间:2022-10-17 09:21:49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文武双全,在治理国家的同时,留心翰墨,可以

>> 康熙绘画瓷赏析 康熙朝珐彩瓷赏析 康熙青花绘画瓷赏析 清代康熙青花瓷器赏析 康熙立龙图绘画瓷赏析 “康熙通宝”背旋纹图赏析 康熙釉里三色绘画瓷赏析 帝王伤――评《康熙王朝》中的康熙 穿林越谷 康熙御道 康熙御制民间故事 《满庭芳》与《暗香》两首咏梅词比较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作品赏析 苏轼《绝句》赏析 康熙御制珐琅彩莲花图碗之谜 康熙《御制耕织图》创作意义探析 康熙皇帝北巡木兰秋御道初探 苏轼《西江月①》赏析 苏轼词《定风波》赏析 刘国芳《请客》赏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赏析 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赏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文武双全,在治理国家的同时,留心翰墨,可以说书法伴随了康熙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康熙在少年时期即受其父顺治的影响,仰慕汉文化,积极学习汉人的相关礼仪习俗,并逐渐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他在书法上表现出其独特的勤奋与聪慧。除了是受汉文化的影响,康熙学习书法更多的是出于对书法艺术的喜爱。

康熙九年,沈荃因善书被招入宫中,后又入值南书房,专教康熙帝书法,之后数年间,又陆续招张英、高士奇、王士祯等饱学善书之士进入南书房,与皇帝共同研习书法。

康熙于书法用功极勤,他曾有一句座右铭:“无一日不写字,无一日不读书,义理自然贯通。”(《清圣祖御制文》)在谈及自己学书经历时,康熙曾谓“朕幼习书,毫素在侧,寒暑靡间。历年以来,手书敕谕、诗文、跋语,以及临摹昔人名迹,屡盈笥箧。”(《懋勤殿法帖序》)“朕自幼好临池,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凡古名人之墨迹、石刻,无不细心临摹。积今三十余年,实亦性之所好。”(《东华录》)“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 (《庭训格言》)其用功之勤,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早年学书取法较广,“二王”、颜真卿、“宋四家”、赵孟烦等皆有涉猎,尔后则集中精力学习董其昌书法,并最终形成董字面貌。

康熙早年的书法流传下来的不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各大博物馆。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为楷书绫本手卷,款署“康熙丁巳(1677年)对临”,时康熙23岁。该卷所临原本当为《石渠宝笈》卷七著录的素绢本大楷书《宋苏轼书满庭芳词一轴》,在乾隆朝编辑《石渠宝笈》时,苏轼原作裱边上已有了康熙时南书房诸臣如张英、张廷U、孙岳颁等人题识。苏轼原作当在顺治时期即已进入清廷,《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藏一》著录有《世祖章皇帝(顺治)御临苏轼书满庭芳词》一卷,内容及形制与康熙所临一样,可见康熙所临苏轼法书为顺治所遗留。

《石渠宝笈三编》所著录的顺治、康熙父子《御临苏轼书满庭芳词》三件的尺寸极为相近,无论纸本亦或是绫本,纵长都在一尺三寸三分到一尺三寸五分之间,横长则都在一丈九尺二寸到一丈九尺六寸之间。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一卷的尺寸为纵47.5厘米(约一尺四寸三分),横642厘米(约一丈九尺三寸),尺寸与著录的三件也极为相近。苏轼原作我们今日已无从得见,但这些临作的尺寸与苏轼原作的尺寸应当是较为接近的。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康熙临前人法书时,在尺寸上也是要求与原作相近的。

在《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一卷上,康熙共钤印三枚,分别为:广运之宝,朱文方印,体元主人,朱文圆印;万机余暇,朱文方印。康熙一生有宝玺120余方,均收录于《康熙宝薮》之中,此三玺亦收录其中。《康熙宝薮》中所收之印,均为原印钤盖,部分印蜕下方还注明用法及用途。如“万机余暇”一印,宜用于御临旧人字帖上,居中及前后俱可用; “体元主人” “万机余暇”在一起出现时,用于御笔大幅,引首不拘用哪一方,俱可与引首相配;在御笔上不记年月的,则用“康熙御笔之宝”。康熙的用印,部分印文是重复的,但在印文尺寸,字体、篆刻形式上均有不同, “体元主人”“万机余暇”等印就属于这一类。

康熙早年学书以楷书为主,在众多书家中,尤以临苏书为多,仅临苏轼《中吕满庭芳》就有数件,目前所知的见诸于著录的有三件: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有康熙辛亥(1671年)所临两件,分别为纸本和绫本;《懋勤殿法帖》 (八册本,康熙三十八年刻成)第五册也收有康熙《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词》一件。《康熙起居注》还记载了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十九日,康熙皇帝“以御笔临苏轼楷书手卷一轴赐(予起居注官喇里沙)”一事。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也是作于1677年,可见这一时期康熙临苏书之多、之勤。

在1677年的《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这件手卷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康熙23岁时书法的面貌。在这件临苏轼的作品中,康熙较好地体现了苏书的特征:用笔丰满肥腴,结字扁平,笔划舒展,轻重错落,跌宕生姿。苏字向右上倾的结体,表现得极为到位。康熙曾评价苏轼:“其平生所书以跌宕取势,以雄秀取态。”在临摹这件作品的时候,康熙很好地把握了苏书的这些特点。比起1671年孟夏所临的《中吕满庭芳》来,康熙大概不会有“愧不能仿佛东坡万一耳”的感慨了吧。但毕竟康熙不是专业书家,他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放在处理政务上,书法只是他在“万机余暇”时的爱好,而且还是在23岁的时候,这透露出了康熙在临摹此作时的小心翼翼,力图做到忠于原作,以至于有些拘谨。但这些恰恰为我们今天研究康熙书风的演变过程及其风格的多样化提供了实证,这也是这件作品的文献价值的所在。

康熙《御临苏轼中吕满庭芳》这件作品完成之后,一直在清室里流传。卷前绫隔水上钤有收藏印“钦训堂世宝御笔书画,臣永礅恭记之章”一枚,据此可知,这件作品曾为爱新觉罗・永礅收藏。永`为康熙皇太子胤i之孙,《八旗画志》载其工书善画,精鉴别,收藏甚富,书画上有其钦顺堂藏印者,皆经其品定。自己曾祖父的书法,永`定不会看错,其祖父曾是康熙皇帝最得宠的皇子,康熙赏赐御笔定不会少,胤i这一支的后人收藏有康熙的书法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该卷还有永`的题签:“圣祖御书对临苏轼满庭芳一阙,钦训堂世宝。”钤印有二:“子孙保之”“钦训堂世宝”。由此可见永礅对这件其曾祖父御笔的重视。  永`收藏的这件康熙御笔,后来又传到了他的孙子爱新觉罗・奕涞的手里,奕涞在卷后也留下了自己的收藏章“守素园世宝御笔书画,臣奕涞恭记之章”,奕涞这枚收藏章在印文内容上也是仿照其祖父永礅的,在印章的形制上也是采用椭圆形印章,印文在印面上也是分列三行,所钤盖的位置一前一后,与其祖父相呼应,且均是钤盖在书卷的最下端,以示对康熙帝的敬畏。  据此可知,康熙的这件御笔在清室里一直是流传有绪。到最后收归原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所有,并加盖了两枚新的收藏印“憨斋鉴藏”“共栽桃李寿山河”于卷后,这也是这件康熙御笔上留下的最后的印记。

上一篇:书画作品的双重性 下一篇:现法 传统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