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发展研究方法的整合创新

时间:2022-10-17 09:11:12

牧区发展研究方法的整合创新

牧区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牧区发展滞后,与牧区发展研究成果不多,牧区发展研究方法单一,牧区政策农区化有重要关系。牧民增收、牧业发展、牧区和谐亟需“实践、理论、责任心”三位一体的研究成果支撑。盖志毅教授新著《新牧区建设与牧区政策调整――以内蒙古为例》在牧区发展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他对牧区发展研究方法的整合创新,对促进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牧区建设与牧区政策调整》以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为例,对多年来政府牧区政策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再思考,从牧区生产发展、牧民收入增长、牧区乡风文明和牧区民主管理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发挥好政府政策的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纵观全书,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突出五大特点。

充满大爱的人文关怀。新牧区建设过程中,在强势者声音巨大、牧民话语被淹没的情况下,学者的学术责任就表现为充满大爱的人文关怀:通过反映民声来实现民主和改善民生。在民生方面,盖教授认为: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缓、贫困化严重、收入差距大,要从实现牧民收入多元化、加大补贴力度、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面促进增收。

深入实地的调查研究。在该书的绪论中作者写到:“本书是用手写就的,但更是用脚走出来的。”作者及课题组成员历时6年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通辽市等8个盟市的29个牧业旗县进行了全面调研,曾深入牧民蒙古包、专业合作社、牧业管理部门进行了大量访谈,了解了牧区发展及牧业政策变迁的历史,厘清了各项牧业政策的主要措施、实施过程、牧民评价及政策效果,为研究的针对性和政策的可操作性奠定了基础。

系统全面的对比分析。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为探寻可操作的牧区政策,盖教授以开阔的视野对每项政策都给予了历史的和世界的参照物。在阐述牧区生产发展时,指出建国前我国历朝政府一直都有在草原牧区进行种植业的政策偏好。在阐述牧区民主管理时,列举了美国、丹麦和澳大利亚等国牧区合作社的案例,说明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能有效改善牧民交易条件,降低交易成本,抵御其他利益集团的侵蚀。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针对牧区的复杂性,盖教授提出:研究要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他说:在牧区甲地认为是正确的样本,在乙地马上就找到反证(如牧区围封转移);经济视角认为正确的,文化的视角迅速就宣判为谬误(如草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某项政策短期来看是利益,长期来看就是亏损(如牧区开矿)。因此,在制定牧区政策时必须“两手都要硬”,既要对牧民进行补贴,又不能使之成为“等靠要”的群体;既要保存游牧经济的合理内核,又要与现代化相结合。全书通过65个专题案例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前瞻可行的对策建议。基于对牧区特有问题的调研和分析,盖教授提出了“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牧区决策机制”,“摒弃不恰当的草原工业”,发展环保畜牧业、循环型草业和生态旅游业,“优先将牧区非集体组织成员转移离开牧区”,“建立生态复合型多层次补偿模式”等对策。这些对策与国务院近期公布的《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坚持生态优先”、“坚持改善民生”、“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积极发展牧区特色优势产业”等观点极其相似,印证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对策建议的可行性。

基于知识分子的学术自觉和充满大爱的人文关怀,盖教授在深入调研牧区生产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公共选择理论”说明了“地方政府三元自利目标”及其耗竭型的政策选择对牧区发展的影响,进而从改革政绩考核体制入手优化牧区生产发展政策供给;在调研牧民生活和收入状况的基础上,运用“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分析其成因,并从增强牧民生存、发展能力的视角提出了对策建议。盖教授研究牧区发展问题时总是沿着“调研表象――理论抽象――具体对策”的思路进行,科学地处理了“表象――抽象”和“抽象――具体”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和过程,科学地把握了“系统抽象的度”,避免了因“抽象不足”和“抽象过度”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提出错位的对策,精湛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表象――抽象――具体”的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实现了对牧区发展研究方法的整合创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牧区问题的方法论借鉴。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对话郭凤莲 下一篇:鄂尔多斯市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