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探讨

时间:2022-10-17 08:50:23

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探讨

摘要: 大学校园心理危机已受到各方面的普遍关注,对心理危机“三预”机制运行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阐述了大学校园心理危机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的意义,探讨了大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机制的运行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心理危机处理措施,创设了一个应对大学校园心理危机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大学校园心理危机 预防 预警 干预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发展时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但是心智和情商没有达到可以应对可能存在的挫折或打击的成熟程度。目前高校中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已逐渐增多,由此引发的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对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后果。《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强调,应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1]因此,创设一个应对大学校园心理危机的长效机制已经是一个具理论创新和现实突破意义的课题。

1.大学校园心理危机的现状分析

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20.23%上升为2004年的27.03%,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2]因心理疾病而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50%,而且还有上升趋势,[3]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三类:(1)发展性心理危机,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2)境遇性心理危机,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个人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时的心理危机;(3)存在性心理危机,指由大学生本人的重要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而引发的心理危机。

从危机发展变化来看,当大学生无法承受极度的紧张和焦虑而产生心理危机时,一般有三种可能的结果:没能走出危机,导致神经症或精神病;危机虽然度过,却留下心灵阴影,极大地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顺利度过危机,学会处理困境的新方法。第三种结果应是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的。既要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还要帮助危机中的大学生度过危机,促使危机发生建设性的变化[4]。

2.建立和完善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的意义

心理危机“三预”机制,即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和干预工作机制。这是一个为了及时、有效、科学地预防和中止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恶性发展而建立的大学生身心安全保障机制。

2.1建立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是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防线。

2.2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可以确保心理危机被及时觉察。

2.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校园危机提供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资源和应对策略。

2.4专业的心理辅导可以化解危机创伤,营造和谐校园。

3.大学校园心理危机“三预”机制的运行模式探讨

3.1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3.1.1预防目标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1.2预防对象

全体学生。

3.1.3预防措施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团体训练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解析心理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面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征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进行帮助和干预等。

3.2优化心理档案建设,建立和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

3.2.1预警目标

通过对心理档案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其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以便主动采取干预措施,减少由心理危机诱发的突发事件,降低危机造成的损伤。

3.2.2预警对象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视为高危个体:(1)在心理健康普查测评中筛查出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2)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3)人际关系失调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4)个人感情受挫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5)患有严重疾病,如传染性肝炎、肺结核、肿瘤等,医疗费用昂贵但又难以治愈的学生;(6)生活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等;(7)内向、经济严重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8)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9)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新生适应不良者、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等;(10)有严重心理或精神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11)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3.2.3预警措施

第一,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预警系统。

一级预警:学校。校心理咨询机构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每年对全校新生、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配合各院系做好危机预防和转化工作;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全校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各院系也要根据本院系实际情况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处于危机状态需立即干预的学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级预警:院系。各院系要有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重要情况立即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每年组织对不能毕业的学生、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学生、大二多门不及格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处分学生、人际关系非常困难学生等进行排查,将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存档并交到校心理咨询机构。

三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信息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其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与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报告。

第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机制。

每个院系成立二级辅导站,每个班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信息员要随时掌握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所在院系心理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汇报。

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教师若在咨询中发现有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危机,应立即通知所在院系心理辅导员和所在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情况严重的应在24小时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学生处领导及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3.3强化应激性危机干预,形成和完备心理危机干预方案。

3.3.1干预目标

为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其克服危机,重建心理平衡,勇敢面对生活。

3.3.2干预对象

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者;(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3.3.3干预措施

第一,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于怀疑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须配合家长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或专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如评估该生需回家休养并配合药物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须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并做好离校前的监控工作;如评估该生需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须及时通知该生家长将其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

第二,对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干预措施。

一旦发现或知晓某生有自杀意念,即该生近期有实施自杀的想法和念头,视其严重程度相关系部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立即将该生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24小时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该生家长到校。配合家长联系有关部门或专家对该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如评估该生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校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如评估该生回家休养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学校应立即通知家长将该生带回家休养治疗。

第三,对实施自杀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刚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送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实施紧急救治;校保卫部门应及时保护、勘察、处理现场,防止事态扩散和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刺激,并配合、协调有关部门对事件调查取证;对于自杀未遂的学生,经相关部门或专家评估,如住院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通知家长将该生送至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治疗,如回家休养治疗有利于其心理康复,在其病情稳定后由家长将其带回家休养治疗;宣传部门要正确应对新闻媒体,防止不恰当报道引发负面影响。

第四,对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学生的干预措施。

对于有伤害他人意念或行为的学生,校保卫部门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安全;同时通知该生家长到校,配合家长联系相关部门或专家对该生精神状态进行心理评估或会诊并提供书面意见。学校根据评估意见进行后续处理。

第五,对危机过后知情人员的干预。

危机事件过去之后,相关院系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主动对知情人员进行干预工作。使用支持性干预及团体辅导策略,通过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如同学、家长及危机干预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尽量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六,愈后鉴定及跟踪干预制度。

学生因心理问题住院治疗或休学再申请复学时,应向学校提供相关治疗的病历证明,经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医院等相关部门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评估确已康复后可办理复学手续;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后复学时,相关院系及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应对其定期进行心理访谈,了解其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总之,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齐心协力、立足预防、科学干预,防止大学生因心理危机而做出一些有害自身和社会的极端行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2]王丽萍.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的几点做法[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4):512-514.

[3]陶玉芳,江立成.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绿色通道”的构建.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97-100.

[4]刘镇江,蒋福明,彭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72-73.

基金项目:广东省2008年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研究”(2008CY017)

上一篇:在品读中培养语感能力 下一篇:大学生诚信问题和诚信教育机制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