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职场扮演什么角色

时间:2022-10-17 08:19:14

你在职场扮演什么角色

【主持人】人生就是舞台,角色就是自己,职业角色是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今天这个话题就问到了自己做人的核心地带。戏已开演,看大家是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吧。

老板的大脑

易先生 34岁

非公企业员工

【诉说】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我在一家玩具厂搞销售。当时,玩具业不景气,深圳、东莞一带好多港资、台资的工厂都倒闭了,我所在的厂子勉强维持。8月,员工跳槽现象出现。9月,员工工资停发,管理层人员松动,走的走,闹的闹,人心基本散了。我是销售骨干,老板苦苦挽留,他用哀求的语气跟我说:“你是我最信得过的人,留下来帮帮我吧。我上有老、下有小,银行里还有大笔贷款,厂子一倒就全完了。”

我是2004年来厂的,厂子规模不大,只有300名员工。老板四十出头,原是深圳郊区的农民,靠吃苦耐劳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宽松局面,淘得第一桶金,是一个典型的草根老板。我也是草根出身,刚进厂时兜里只有20元钱。从业务员一路做下来,老板很关照我,我也很得他的赏识。现在,他的事业遭遇难关,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我,所以,于情于理我都该留下来,跟他一起坚持。

坚持不等于守堆,我要为老板献计策,用当下流行的话讲,就是工作上有创新。我的第一计是无论多难,都要按时发放员工工资,尤其是一线员工的薪水,这样才能稳定军心。人心稳了,厂子才能避免自由落体式的坍塌。老板采纳了,用房屋做抵押贷得一笔钱,支付了员工工资,把拖欠的部分也补发了。

我的第二计是“傍大款”。随着欧美等海外加工贸易订单的锐减,能接到大订单的,只有那几家实力雄厚的大工厂。我带着业务员走出深圳、东莞,到珠海、佛山去寻找3000人以上的规模玩具厂,发现一个就去洽谈一个。一次,为了拿下佛山一玩具厂的转包合同,我在厂门口守了三天,终于见到了厂长,做成一单。实践证明,这种傍大款式的接外包业务方式,让我们厂躲过了破产一劫。

我的第三计是包装“烂尾玩具”。所谓“烂尾玩具”,就是那些快要倒闭或者已经倒闭的玩具厂留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像房地产界的烂尾楼一样,用之无利,弃之可惜。如果把它用低价收过来,再进行深加工,烂尾玩具就有可能变成品牌玩具。

老板当然举双手赞成。一次,听说东莞凤岗镇有家公仔玩具厂倒闭了,我马上赶过去,把那里剩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一并低价买下,并运回厂里进行精加工。然后,我又奔赴粤北、广西等地的中小城市,在那里建立商网络,把我们厂制做的公仔玩具,卖到城镇甚至农村。由于成本低、价格实惠,深受低端消费者的欢迎。

我的三计逐步实施完善后,取得了很好的业绩。2009年1月,老板惊讶地发现,工厂从2008年4月到10月,每月都要亏损两三万。但到了11月后,我的三计全面铺开,厂里的月纯利润居然达到了6万。老板兴奋不已,也感激不已。

2010年春节前夕,我被提升为副厂长兼营销总经理。老板对那些准备回家过年的员工们说:“你们放心,有易总在,我这个老板就不担心发不出工资,也不愁没钱搞福利。所以年后你们一定要回来,挣得一分不会少,还会得到更多。金融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人心。人心散了,那才叫完蛋。你们不散,厂子就不会散。”

从那以后,我和老板一边致力于中小城镇的销售网络建设,一边搞新产品开发。最难的时期就这样熬过来,现在工厂已走向正轨,虽比不上鼎盛时期的2005年,但没有员工跳槽,没有工资拖欠,年底大家还有红包,从几千到几万,称得上分配公平,皆大欢喜。

回头看我的三计,可以说计计正确。我敢拍着胸脯说,没有这三计,就没有今天的局面。诸位说我在职场什么角色?老板的得力助手?那可屈才了。我已经是老板的智库,甚至是他的大脑啦!

职场跳蚤

于小姐 27岁

公司文员

【诉说】吴双(化名)是我的同事兼好友,怎么说她呢,真是名如其人,天下无双啊!她一到公司就显得很特别,背着一个又大又沉的双肩包走进办公室,里面除了日常用品,竟然还有军用压缩饼干和瓶装的负离子水,外加一个手电筒。一问才知,自打日本大地震兼海啸发生后,她就包不离身了。同事们哈哈大笑,她却嘟囔道:“到时候你们连哭的机会都没有。”

她的办公桌本来在我对面,但她看中了一个挨着厕所的小角落,就提出跟人家换,小角落的主人一百个愿意。置换后,她每天安坐在那里,私下得意地跟我说:“我可以看到所有人,但你们却看不到我。只有坐在这样的位置上,心才安定。”

我们公司是她8年工龄所换的第四家公司。跟一般的跳槽者不同的是,她每一次换工作,不是因为干不下去了,也不是因为收入待遇,恰恰是因为将要受到重用,提职提薪。她聪明干练,工作上能力很强,很得领导赏识,也很会跟领导相处。不管什么样的上司,也不管能力大小、有德无德,她决不会闹别扭、使反劲,一率顺从尊敬。她的能力,她的“听话”,都成为她的职业优势。由于用得顺手,很容易成为上司栽培的对象,受重用便顺理成章了。

她内心其实十分需要这种感觉,有领导这棵树罩着,就等于划了个安全的维度,她很得意,也很受用。但一想到提拔后带来的责任,又变得焦虑不安。思来想去纠结了一星期,不安压倒了得意,她选择辞职,让赏识她的领导们一头雾水、百思不解。

她工作的第二家公司,是个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小公司。老板有意让她去新开的分公司任经理,她有过片刻的兴奋,但很快,兴奋就被疑惑取代。她不断地问自己:能胜任吗?干不好怎么办?刚来不久就被委以重任,老板是何居心?

她被这一连串的问号和想象出的各种后果,折腾得坐卧不宁、心力交瘁。思考了一星期后,她再次递上了辞呈,理由是深度失眠,无力工作。老板越想越觉不对劲,她脸色红润,目光炯炯,怎么看都不像个缺觉的人。但人家去意已定,连最后一个月的工资都不要了,也就没做更多挽留。

第三份工作颇费几分周折,所以她很是珍惜,也很快得到大家的肯定。这家公司氛围很好,午餐时,同事们总是相约去吃饭,结账时抢着买单。吴双勉强去了两次,坐在那听大家近距离的说笑嬉闹,竟浑身不自在起来,先是提前离场,后来索性找个借口就不参加了。可同事们又都不忘她,常常捎带个鸡腿、沙丁鱼什么的,让她不收不是,收了内心会十分不舒服。尤其是那个叫鑫鑫的女孩,围着吴双姐长姐短的,还给她电影票,让她非常惶恐。

这里的人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无利不起早,他们这么做动机是什么?她的脑海里再次画起问号,越问越觉得危机四伏。当老总宣布由她接任某部门经理一职时,她的心一沉,再听听大家的祝贺话,心更不安,仿佛那些预感到的危机正步步逼近。于是,她又递交了辞职书,仓皇离开。

有了第四份工作后,我们认识了。别看她害怕紧密、近距离的同事关系,但对团体又是那样的渴望和依赖。中学和大学的同学会,甚至小学的,她不管多忙,都场场参加。对网络交流也很热衷,QQ群、微博友,她深入其中很自如,曾笑着跟我说:“像找到队伍的感觉,那是个暖烘烘的集体,让人有归属感。”

下班了,吴双从她的安全角落站起,轻舒了口气。等大家陆续离开后,她背起大包包,走到我的身边。有意思的是,她跟我走得很近,理由很简单,我面善,让她有安全感。我给她的职场形象定位为跳蚤,跳来跳去不为名利、不因欲望,而是源于深深的不安。

处久了,她向我讲起她的童年。父亲对女儿喜怒无常,变化之根却是母亲。母亲心情好了,父亲就对女儿表现出疼爱;一旦母亲心情不好,父亲就翻脸对女儿发怒。女儿很少得到来自家庭持续稳定的关爱,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不测之中,久而久之,每个亲人都无法让她感到信赖。

我不是心理学家,但对这方面的知识多少知道一些。像吴双这样的职业心态,跟儿时境遇密不可分。家庭造就了她多疑、自卑、敏感、脆弱的心理,做下属时,她能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可一旦让她走向领导岗位,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她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决定,揣摩他人的动机,设想不良的结局,最后在疲惫不堪中选择逃离。

虚伪的正义感

周女士 30岁

媒体人

【诉说】我在电视台的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组工作。3年前的一天,下班时,我正走出大门,被一个来访者拦住,此人一看就是外地人,风尘仆仆的,劈头就问:“姑娘,局在哪?”听口音,肯定是我老家那块的,乡音啊,我的心一动,但快速稳下来,用标准的普通话告诉他怎么走,然后转身闪人。平常讲话时,大家都说我的乡音很重,做节目时自然要十分注意,普通话要讲得字正腔圆。但这次,我刻意修饰乡音,不为别的,我是怕此人从口音中发现我这个老乡,然后把我当成救命稻草,让我麻烦缠身。

去年的一天,电视台大门前又出现了那对婆媳。我说“又”,是因为这对婆媳是上访专业户了,拆迁上的事,觉得不公平。局那边走不通,就往电视台跑,记者、保安们都认得她俩。这次,儿媳在人行道上写满了粉笔字,路人放慢脚步一行一行地看,围了许多人。一位大妈问婆婆:“你们晚上住哪?”婆婆说路对面小花坛的长椅上。有位先生给她俩20元钱,让去吃顿饭。更多的人是给出主意,到哪找什么人,到电视台的什么节目,话要怎么说,等等。

我正好从那经过,一听电视台三个字,再听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就是我所在的节目组啊!她们看来真是有冤,反映的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部分真实的。但不管怎么说,她们持之以恒地投诉、上访,背后一定是有问题的。而这个问题,谁能来理清真相,谁又能来最终解决呢?传统媒体,网络,部门,当地的职能部门?她们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假如她们是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假如她们做出了过激的举动,是不是只有在那样的情况下,才有人,才有部门来干预、来解决呢?

这些想法在脑中停留了几秒钟后,我像3年前一样,看了一眼那对婆媳,就转身闪人了。我可以用爱莫能助来说服自己,但到了傍晚5:30分,我在为直播节目的主持人撰稿时,突然觉得自己特别虚伪。这档节目不是以关注民生、人文力量自居吗?不是以公平社会建设为己任吗?在收视率一路走高的关注度里,组里的每个人,自觉不自觉地,都有了现代包公感,都有了和谐社会、幸福生活推助者的成就感。我撰写的稿件,忽而激扬澎湃,忽而深沉理性,再加上小有名气的主播字正腔圆的转述,被观众视为“说真话、说人话、说百姓心里话”的化身。

可当下,面对电脑屏,我却一个字也敲不出来了。我看到了社会责任的缺席、公益良知的丧失,更看到了自己的懦弱和麻木。我一直以正义力量、社会良心的职业角色自居,其实,连路边一对可怜人都不敢相帮,我力量何在,良心又何在?我是一个虚伪的媒体人,我愧对观众,更愧对自己得意满满、观众也很是认可的职业角色。

责编 / 陈洁雅

上一篇:无力者之痛 下一篇:三汤洗肺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