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工作范文

时间:2023-11-04 17:43:48

你在为谁工作

你在为谁工作篇1

约翰•洛克菲勒曾说过,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此书深刻阐释了世界500强企业推崇的优秀员工思维理念。“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工作呢?”如果不尽快弄清这个问题,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今生我们很可能与成功无缘。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我们需要用什么去重新点燃工作激情,实现自我价值?是耳提面命的空洞口号,还是触动心底的反思?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一个朴素的人生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再不是空洞的口号。

《你在为谁工作》分成五个章节来阐述给读者。一、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二、你珍惜目前的工作机会吗;三、敬业,最完美的工作态度;四、决不拖延,立即行动;五、从优秀到卓越。这样的安排是紧密相扣赋有逻辑的。通过一个个案例,循序渐进的道出了一条条真理,每个真理都能使人信服。这样的书才能发人深省。

其中有一条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不珍惜工作机会,不努力工作而只知道抱怨的人,总是排在被解雇者名单的最前面,不管他们的学历是否很高,他们的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基本的工作要求。只能如此而已。老板们常常要解雇那些不努力工作的员工,同时也吸收新的员工进来,那些无法胜任、不忠诚敬业的人,都将被摒弃于就业大门外,惟独拥有一定能力的技能并且努力工作的人,才会被留下。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必定要去努力找工作。所以说珍惜你现在的工作吧,即使是为了生存。

当我们开始推诿责任,当我们丧失工作激情,当我们对工作产生怨恨的时候,我们需要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静静反思一下这个简单而又包含着深刻人生意义的问题:“你在为谁工作?”

你在为谁工作篇2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你在为谁工作》,作者陈凯元。书的文字内容并不多,却把“认识工作”、“为谁工作”、“怎么干好工作”这些寻常有余的道理进行了哲理化的阐述,让人不得不重新思量起自己的工作来。作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但由于岗位平凡,抑或是习惯了已然的节奏,大家很少去细心考量自己的工作。时下中国正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树立和实践中国梦正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我们的工作自然也与中国梦的实践联系了起来。但如何去把握这种联系,如何让个人在中国梦的事业中更好地发挥才智和贡献,我觉得陈先生的这本书对大家大有稗益。

其一,关于我们的工作性质。现在,我们许多人已经把机关工作看成了纯粹养家糊口的就业,目的就是挣个工资、过个日子,很有点与社会看齐的味道。乍一看,似乎也无可厚非。然而,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一名代表着国家政府行使着行政职能的国家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注定了其与普通的就业不一样。于国而言,它是中国梦庞大任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于己而言,它是我们完整人生的重要阶段和历程。由此看来,我们的工作有其独到的责任与意义,不可自我轻视。我们要珍爱自己的工作,我们可以没有工作结局的华丽,但决不可没有工作过程的精彩。正如陈先生书中所言,“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尊重工作,就是在尊重自己;激情工作,才能享受人生的乐趣,体验生命的意义。

其二,关于我们的工作形象。毋庸讳言,我们都是机关人、单位人,每个人独立开展工作时,都理所当然地代表了单位的形象。但生活中很多人对单位的形象往往“代表”有余而“维护”不足。陈先生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一个普通职员阿基勃特,每次出差住旅馆都会在自己的签名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只要有自己签名的地方,都会写上那几个字,以至于同事后来都叫他“每桶4美元”,真名都没人叫了。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此事后,专门邀请他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阿基勃特尽管身份低微,但却主动有为,自觉把用心宣传和维护公司的形象作为自己的责任,自觉把自身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紧紧维系在一起。他宣传和维护公司形象的举动,没有领导的吩咐,也没有制度的要求,纯粹就是靠自己对公司的信任和忠诚,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很多。毫无疑问,我们作为机关人,有的可能还身兼数职,在代表单位去开展工作、展示自我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优先考虑集体利益,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自觉维护单位的形象呢?!。

其三,关于我们的工作态度。陈先生在书中分析了一系列案例,归纳出了许多观点,如“认真工作是真正的聪明”、“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缺少机会是浮躁之人的借口”、“工作中无小事”、“态度就是竞争力”等等。这些观点看上去非常朴实,却越品越有味。我也认为,工作成功与否,不在岗位大小与轻重,而在所为之人之态度,态度才是影响工作结果成效的关键因素。依陈先生所言,工作的态度就是要做到三条,一曰认真,二曰勤快,三曰踏实。我们现在有些人做到这三点已勉为其难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想最起码要简单而持之以恒地做到这三点,否则何谈更高的追求,何谈实现大家的中国梦呢!

你在为谁工作篇3

本书讲述了一个浅显却不易悟得的道理,朴实的话语,真实的例子,细细思来,发人深省。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工作的意义,我们都应在工作中享受乐趣,为什么工作,为了谁工作,这本书不但使读者明白了:我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的深刻道理。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可能有许多人很不喜欢眼下的工作,可能从工作中得不到丝毫的乐趣,也毫无创造性可言。在许多人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不大,我们到底是为谁工作呢?这种我不过是在为别人打工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工作着的人们都应该好好问问自己。

不管工作是怎样的微不足道,我们都应当以一种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态度,只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再麻烦的工作也会变成最出色的工作,就像希尔顿说的:“世界上没有卑微的职业,只有卑微的人。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呢?”

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

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

第三个工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殿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一件事的人不如喜欢一件事的人,喜欢一件事的人不如以这件事为乐趣的人。一个人抱怨、鄙视自己的工作,他的生命决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结果恐怕只能是一个,那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作者告诉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养家糊口的一种讨厌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而应该把工作当作一个锻炼能力的东西,一个锻造品格的大学校。同时,困难的事物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新的任务能拓展我们的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作真正是为了自己。

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工作能待之以艺术家的精神而非工匠的精神,如果我们对于工作能带来浓郁的趣味而贯注热诚,如果我们决意做每一件事情,必须竭尽自己的全力,则我们对于工作就不致产生厌恶或痛苦的感觉。

一切全视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态度。充沛的精神,可以使最卑微的工作变得趣味横生;颓废的精神,可以使人对于最高尚的事务,产生厌恶的感觉。

该用什么语言赞美第三种工人呢?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抱怨和不耐烦的痕迹,相反,他们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他们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们足够的尊严,和实现自我的满足感。他们不仅真正体味到了工作的乐趣、生命的乐趣,而且他们才是最优秀的员工,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我们的工作,就是生命的投影。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在自己之手。一个天性乐观,对工作充满热忱的人,无论他眼下是在洗马桶、挖土方,或者是在经营着一家大公司,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天职,并怀着深切的兴趣。对工作充满热忱的人,不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会像希尔顿一样:哪怕是洗一辈子马桶,也要做个洗马桶最优秀的人!如果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很可能与成功无缘。

正确理解“我在为谁工作”,有助于我们解除困惑,调整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向杰出。如果人人都能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这样一个朴素的理念责任,忠诚,敬业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在工作中,不管再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把每一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积极的工作态度,做任何事情不要拖延,拖延不能使问题消失也不能使问题变的容易起来,只能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影响,打乱自己已经安排好的工作,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挑战困难,任何的借口都不能成为理由。

我们今天站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但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关键。不管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只要有强烈的进取心,只要不局限于狭小的圈子,只要我们强烈地渴望攀登成功的巅峰并愿意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那么任何障碍都阻挡不了成功的步伐。正如胚芽通过力量的积蓄最终钻出地面一样,竹子需要在地下长四年长到地上然后每年快于一年,我们也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渐地远离平庸,总有一天会喜笑颜开如愿以偿。

你在为谁工作篇4

---薪水算什么,要为自己而工作

洛新区磁涧小学 游大兴

以前,我就像大多数人一样为薪水而工作,今天当我再次看了《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后,特别是看到这篇《薪水算什么,要为自己而工作》后,我的想法改变了。是呀,薪水算什么,我要为自己而工作。

“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拿多少工资而大伤脑筋的话,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资背后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能理会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多大影响呢?”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好。以前我对工作就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认为自己的工作水平差不多就行,就只想着不求最好,但也不能最差,反正我的工作对得起我的薪水就行,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自己将来的薪水,甚至是将来的前途。这种目光短浅的看法蒙蔽了我的双眼,我没有看到工资背后的成长机会,更没有想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将会影响自己的未来。所以只是整天过着和尚撞钟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为没有热情,没有动力,工作也就没有了创新;因为没有创新,我的工作就成了机械地重复以前的工作,日子久了,越觉得这工作没意思。之所以坚持干下去,就为混口饭吃,说白了就是为薪水而工作。我完全没想到我这样的做法早晚有一天会让我成为单位中最差的一员之一。也正是我这种愚蠢的为薪水而工作的想法白白的耽误了我几年的青春,使我工作几年,教学水平仍然不突出,能力经验也很有限。现在想来,我真是太傻了,我在拿自己的青春开玩笑。幸亏,我还比较幸运,在我还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时,在我还不是最差时员工时,我看到了《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它为我敲响了警钟,它告诉我,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混日子了,我不单为薪水而工作,我还必须为我的未来工作。

你在为谁工作篇5

我是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你在为谁而工作》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从中我学到了许多对我一生都有益的东西。在这些中,我觉得首先我要学的就是对工作的态度——敬业。

作为一个新人,很多时候,都会做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但我觉得不屑于做具体的事,不屑认真对待小事和细节,就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成功。在工作中,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同样是做小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成就。如果不屑于做小事,就可能只会在工作中打发时间,所以我必须积极工作,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深入了解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利用小事去多方面体味,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我必须充分利用时间来换取其他的资源,不能白白浪费时间而没有任何收获,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就必须在工作初期从经手的每一件琐事,每一件小事中得到锻炼。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轨迹,有的人成为业务骨干;有的人一直碌碌无为,不被人知晓。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造就我们,改变我们?是“态度”!态度是内心的一种潜在意志,是个人的能力、意愿、想法、价值观等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外在表现。我认为我的工作态度,就应该是勤勉进取,决不能得过且过。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绩,只有保证自己有了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能走向成功。当然,我知道坚持这种态度很不容易,但只有这种态度成了我个人价值的一部分,才能体验到他人的肯定给我的工作带来的乐趣。

敬业的态度在工作中就是要用自己的热情和智慧使自己的工作放射出光彩。我刚刚开始做记者,许多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多向别人学习,随时准备把握机会,把交付的任务出色的完成。一开始,就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了解自己需要做哪些事,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永远保持主动率先的精神,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称职、值得信赖的人。

敬业在工作中就是要求立即行动,决不拖延。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拖延时间而心生反感,结果是又拖延一次,三番五次之后,这件事情也就成了历史,而自己也对这种拖延的行为习以为常了。拖延会侵蚀人们的意志和心灵,消耗人的能量,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挥,大家都知道拖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也不会使问题变得从容,但拖延却能时常操纵我们的思想。作为刚开始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不顺和困难,因此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是拖一天是一天,还是积极寻求办法解决,将对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养成做事从不拖延的习惯,时刻提醒自己工作还在等待着我,每天要问问自己:“今天工作你完成了么?”

你在为谁工作篇6

我演讲的是:你还有不努力的理由吗

在成功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很聪明,在失败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愚笨。其实,有一样东西比聪明的脑袋更重要,那就是人的心灵和意志,一个人的贫穷很大的程度是心灵的贫穷,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意志的成功,一个婴儿生下来,没有人会问是生下一个xx还是一个部长,是生下一个老板还是一个打工仔,是生下一个教授还是一个流浪汉,人们只会问?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是个少爷还是个千金。对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来说,将来的一切都未知数,没有谁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说来,人刚生下都是一样的,要有差别那大体上就只有男女之别。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学习的艰难,世道的艰辛,人情的冷暖,人们的心灵和意志就会慢慢地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于是,有些人很成功,有些人很失败,有些人很出色,有些人很平庸,有些人很幸福,有些人很痛苦。你想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成为一个很成功、出色、幸福的人,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颗永远不冷不死的心,有没有一股不很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打不垮的意志,人活世上,谁不希望能有作为于社会,回报于家庭,慰藉于自己。可是,岁月的风霜,世事的艰辛,人情的冷暖,使许许多多的人变得麻木失望,心无爱恨,漠然无情,不思进取,怯于奋争。 这些年来,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谁向你伸出援助之手。在茫茫的人海中,是谁是哪几个人最关心你最疼爱你。你出门在外,是谁总是牵挂着你惦念着你。是谁总是盼着你回家等着你吃饭。在你生病的时候是谁最紧张最着急。

在你最高兴的时候是谁比你更高兴。在你最痛苦的时候又是谁比你更痛苦。在你最失落无助的时候,是谁来安慰你鼓励你。在你最孤独寂寞的时候又是谁来陪伴你。

是谁对你的生命影响最大。在你的心目中谁占的位置最多。 你或许在乡村长大,你们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为了生存为了你也能象别人的孩子一样体体面面地生活、成长,你的爸爸妈妈艰难度日终年劳作,但只要自己的孩子能有书读肯上进,再苦再累他们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夜幕降临,每当你上教室上晚自习的时候,你爸爸妈妈或许都还没回到家吃晚饭,要是他们离家在外漂泊在外做生意打工捡破烂,也许因为贷不出手工钱、未得到身无分文常常不知道晚饭在哪里,当你进入梦乡的进修,你的爸爸妈妈还常常为带来你的学费和为生活一家老小的生活费而发愁,常常整日整夜睡不着觉..他们知道现在的社会要靠本事吃饭,你虽然读了书,可是社会上竞争的人很多饭碗很少,竞争很激烈,孩子能存在能够照顾自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所以他们的后半辈子也不敢对你抱有太大的指望,他们晚年生活也许还得靠他们自己。其实你的爸爸妈妈累死累活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受人尊敬让人看得起,不白费他们的一番心血,想想你自己,能做到了吗。

你在为谁工作篇7

地税成立之初,我穿上了这身凝重的蓝色制服,成为她的普通一员,那时的我热情却又冲动、幼稚,不知道做一个地税人,是为了谁。

时光荏苒,地税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而十年对一个人来说又能有几回?我作为一名将过而立之年的地税人,从刚踏上社会的那一刻起,就有幸与“地税”结下不解之缘,与她一起经历着诞生的阵痛,品尝着成长的快乐;目睹着她从小到大、从稚嫩到成熟,耳闻着无数普通的地税人,用平凡的行动回答着:为了谁。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每当听到这首九八抗洪的颂歌,总会感动得热泪盈眶,虽然我不是军人,却同样头顶着国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不同的是,我们是在没有硝烟的“税收战场”上,用满腔热血唱出了青春无悔的壮歌。

地税成立之初,地税人在社会上还是个新名词,地方税务局是干什么的,人们并不清楚。十年来,我们通过开展“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地税”,“做合格地税人、为地税添光彩”等活动,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地税人形象;从加强税法宣传、加强税收征管、加强与地方政府协作入手,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各项职能,为地方经济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我们在落实新征管法和税收业务规程的基础上,引入了国际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提高了征管质量,夯实了税源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堵漏增收。

面对这一面面光荣的旗帜,一串串丰收的硕果,我可以自豪地回答“你是谁?”你是光荣的地税人,你是共和国的聚财人,你用辛勤的汗水,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地税成立之初,我们的办公环境简陋,工作头绪纷杂。谁最累?地税局的领导累,工作环境差,群众意见大,反映困难多;地税局的会计、开票人员累,每月上千份税票的填开、解缴、核算全靠手工完成;地税局的管户人员累,无论雨打风吹,他们都要奔波在乡村小厂,促收保税。十年来历任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地税人艰苦创业,现在,地税局域网建成了、四期上线了;从前低矮的平房,如今是宽敞明亮的征收大厅;从前用惯笔杆子的税收员,如今手握鼠标,轻捷地敲击键盘;从前繁琐的会统工作,如今已被轻轻的“点击、发送”所替代。为了方便纳税人,你还须常常加班加点,家人不知你何时回;为了消灭税收盲点,你仍不得不深入偏远农村,泥巴裹满裤腿;为了帮助企业排忧解困,你奔走协调,汗水湿透衣背。就是这无数普通的地税人,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税收第一线,用平凡的行动,描绘着地税壮美的画卷,他们怎能不是最美?

雏鹰十年已展翅,扶摇九天作鲲鹏。在地税成立十周年之际,我相信地税这只雄鹰将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强化管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在捍卫国家经济命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蓝天上,展翅翱翔!

你在为谁工作篇8

宿舍闺蜜(请自行脑补表情包)。”

为什么同行是冤家呢?僧多肉少呗。从传统经济学角度来讲,当需求总量一定时,能提供同质服务的供给方越多,那竞争也就越大。

但总有一些不按剧情套路出牌的。比如我在毕业前,同宿舍的四个姑娘简直是“同专业互帮互助,路越走越宽”的模范典型(俩学霸――全学校一共仨公派留学名额,我们宿舍一个考第一、一个考第二;俩宅男女神――从来不缺男闺蜜和帅哥能把所有女生妒忌死的那种);工作后做书这个行业更是遇到太多小确幸,比如我翻译的第一本书,策划的第一本书,拿奖的第一本书,在杂志写的第一个专栏都是可爱同行们帮忙推起来的。

是幸运吗?是幸运,也是技巧。那么,如何让同行不是冤家?

同宿舍同专业≠冤家

我在本科的宿舍,四个人,简直是同行不是冤家的极优范例。四个姑娘都是英文系的,而且我们系的男女比例是1:20,别说在系里看不见男生,就连整个学院,一届才8个男生(后来还转走了俩,只剩下 6个,可能是男生太寂寞了)。按理来说,一定是“学习上跟你抢排名,谈恋爱跟你抢男人”的冤家路窄套路。但我们四个人不但没有冤家路窄,反而是越走越宽。

秘诀就在于,我们之间绝不是天天黏在一起的小team文化。同宿舍同专业的姑娘=形影不离一起起床+一起必修课选逃+一起选修课必逃+一起吃早点+一起吃午饭+一起上自习+甚至上厕所都拉着手,这些情况在我们宿舍完全看不见。甚至好多同学都会忘了,咦,你们是一个宿舍的?比如晚上8点回宿舍,80%的女生宿舍一定是集体(或其中几个人)一起回来,但我们是“谁也看不见谁”――一个是学霸范儿,今儿在图书馆刷高数明儿去报了法语课;一个是社团达人,办杂志做主持当社长换着来;一个是运动美女,妥妥地今儿去跑步,明儿去跟跆拳道或跟六块腹肌的社长美美地约会去了;还有一个呢?不是学霸不玩社团不去约会,但一个妥妥地“校园活动家”――跟她一块儿在学校里走路特有压力,因为感觉半个学校的人都认识她。每隔几秒就能听见有人跟她打招呼,“嗨!”“嗨!”(隔三秒)“嗨!”(隔五秒)

于是我们晚上八点回来时,四个人的关系一定和谐极了。特别是期末之前,俩学霸就把四个人的复习资料全搞定了。剩下的俩活动家呢?你知道圣诞夜送女生的平安果不?我们宿舍能吃到放寒假

这样四年的结果是,大三结束后,学校有“公派留学”的考试,全学校按成绩+考试大排行一共仨名额。我们宿舍占了俩,一个排第一,一个排第二(傲娇脸)。剩下的俩妹子呢?毕业后早婚,一个很早就踏上秀恩爱虐狗的腻死人行列;一个从不缺朋友。

为啥能这么和谐?因为我们不拘泥于四个人的世界啊。如果世界只有同宿舍四个人,那谁跟谁多说了一句话,谁多分了谁一块饼干,谁多看了哪个帅哥一眼,女人天生的妒忌心,都会有小纠纷;如果世界只是同专业那几十号人,谁在学院里当了一个小小小的学生干部,谁成绩是第一谁第二,资源那么少,一定是冤家。而我们四个反而从一开始就好像明白一个道理――

毕业后要跟你竞争的,绝不仅仅是睡在你上铺的姑娘,绝不仅仅是同专业的那几十号人,甚至不是同学校同一届的那几千上万号人,而是那么大的中国甚至世界上,和你同时毕业的同龄人。与其在井底之蛙的小圈子里冤家路窄,不如一起变成互相帮助的战友,大家一起往上走得更好。

举个例子,比如学习上,你要知道碰到旗鼓相当的对手绝对是个幸事。如果没人跟你竞争,你可能局限于自己班里拿个名次,就美哒美哒不会再进步了。但恰好是因为有旗鼓相当,于是你会更努力,你们可能因为“互相帮助+不敢松懈”一起有更好的晋级机会,甚至一起拿到国际比赛的名次。而在谈恋爱这件事儿上呢?你美你的,我.瑟我的。世界那么大,“除了牙刷和男人不能共享”,女生之间没啥不能分享的。我最早学会怎么跟异性说话,怎么跟男生约会,怎么变得charming,全是拜同宿舍的姑娘所赐。

工作中同样可以同行≠冤家

刚毕业工作时,一位75后北大才女同事,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一个好的(图书)编辑,基本同时是一个好的书评人、好作者、好策划人、甚至好译者。干这行儿,你要心太窄容不下别人吧,玩儿不起来。”

什么叫心太窄容不下别人,就玩儿不起来呢?就是你得能容下你的同行――其他的编辑。

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如果你认为世界是一场零和游戏,那同行一定是冤家――因为资源有限嘛。但如果你的行业并非零和游戏(特别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体制),大家并不在意瓜分一块有限蛋糕,而是想着如何合作去创造一块更大的蛋糕,那同行就变成了你最亲密无间的战友。

研究生的第一节课,在我们还互相炫耀“我听过谁谁的讲座,我有谁谁的名片”时,班主任点了我们一句话――别瞎折腾了。人脉要发生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地位的对等性和资源的不对等性。

哦,当头棒喝。

那你工作中的同行,最好地解决同行不是冤家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和同行形成圈子的一致性,和资源的不一致性。拿做书来举例子,所谓圈子的一致性,就是大家都在出版这个圈子嘛(甚至可以包括新闻报纸和杂志等等纸媒,和图书都是亲戚);资源的不一致性呢?就是同行之间的资源互换――特别是当你自己是一个多面体魔方,可以在不同角色中切换(也就是上文说的,一个好编辑往往又是译者,又是书评人,又是作者,又是策划人),那你就很容易拿出魔方的一个侧面,和同行形成不同质的资源互换,而并非同质的资源竞争。

举个例子。比如上个月,一个北大 65后大叔跟我这个90后妹子约咖啡。首先我俩是同行,都做出版,都是编辑。不过见了面直犯尴尬癌,大叔说:“你怎么这么小,在旧社会我这年龄跟你爸差不多大了”我已经忘了是怎么认识大叔的,总之是同行介绍,而我又被大叔呆萌的微信头像骗了,一直误以为是一位85后才子大哥哥。结果才子没错,年龄错了。

大叔约我的理由是“请作者喝咖啡”。因为他的出版品牌开了微信公号,我又是一个工作之余写文章勤快,打理公号能懒死的人,于是他没事儿就微信蹦出来说“来来来我能转你微信文吗?求原创文章”。我愿意写,他愿意帮忙排版+帮忙配图+帮忙发,提升点他出版公号的原创度,我又省事儿,于是狼狈为奸一拍即合。(这就是编辑作为作者了)

然后大叔找我谈了“正事儿”――有本欧美小说觉得很适合我,要找我翻译,也就是找我做译者(这就是编辑作为译者了)。但我当时翻译的档期满了,自己策划的项目还满脑门官司,又不愿意牺牲旅行时间(啊我是打死也不会牺牲旅行时间的人),于是我忍痛推掉了。大叔一下子北京爷的口吻就来了:“嘿,你这丫头,合着我找你的两回(之前还有一次),全被你推了。这(zhei)不对啊!”抿了一口咖啡又说:“得了,我这儿还有一本书,罚你写个书评吧。”(这就是编辑作为书评人了)

狭义的同行不是冤家,广义的同行就更不是冤家了。再拿编辑说事儿,图书和杂志报纸简直是表哥哥表妹妹一样暧昧。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儿,注重原创、引导社会风潮的杂志编辑就会问图书策划编辑们:“最近你们国外图书趋势调研,有什么好玩的流行趋势没有?咱们整一期风潮主题。”图书的出版周期更长,慢、专、深,基本上一期杂志流行专题,如果恰好能找到图书编辑对口,那就太省心了。

因为杂志是月主题流行,但图书编辑可能要在一个领域啃一年甚至积累好几年,基本找对了人,图书编辑就各个维度全帮你搞定了。比如去年我们推涂色书的流行概念,从心理学减压原理、达人涂色的感受、好看的作品、怎么玩的经验贴、好玩的书推荐、甚至用什么笔这都是图书编辑折腾一年的事儿,这么多素材绝对够10P的杂志大专题了。再加上都是编辑,这稿子质量和图片质量交上来,啧啧,省心多了吧。而报纸杂志呢,又成了图书的宣传渠道。编辑们互相整整,日子就都过得省事儿多了。

那天看到一个好玩的专题,在微信上.瑟说:“哎呀重访诗仙李白的路啊,李白写诗的地方,我走过20多个呢,怎么开发我当个作者。”结果真有图书编辑(同行中的同行啊)跟我说:“你写吧,我帮你策划。讲真。”欧塞!在这个行业,只要你的心里容得下别人,你的同行就是你最大的资源库,创意嘛,大家一起琢磨琢磨,又是一个新想法。

同行的同行的同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说到最后突然想到,那如果是最纯粹的同行中的同行呢?比如俩人都是图书编辑,而且都是同一个出版社、同一个编辑部门的图书编辑呢?(这算是同行中的同行的同行了),那是不是冤家呢?

我的感觉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行业里有一句话,基本上做过销量 10万册以上的图书编辑,都是每个出版社的镇社之宝,他(她)们的流动,决定着一个社的兴衰。你要是容不下你的同事,把人家都挤兑走了,你自己社的口碑也就没了,自己做书、约选题也都不好约了。

比如,编辑在跟作者约稿时,你要能举出“谁谁谁,那就是我同部门的同事。那本畅销多少万册的书,那就是我们部门做的。”作者对你也多了一份信任,你的选题也好签。因为作者觉得你们至少是同一个领导(说明领导决策靠谱儿啊),一个发行渠道(说明发行靠谱儿啊),一个宣传体系(说明宣传靠谱儿啊)反之呢?你的合作伙伴可能觉得,你同事做书就那个水平,那你们的品牌也就这水平了。

这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理,相当于经济学里的波特五力模型,讲 bargaining power(议价能力,可以泛指话语权)。每个行业都有上下游,比如出版业,出版方的上下游就是作者方和渠道商(书商)。你的实力越强大,对上下游的话语权就越大。如果你跟同事、跟其他编辑一直冤家路窄地内斗,那品牌的合力就会越来越小,在作者和渠道商面前的话语权就会变小。

那可能有人问,道理我都知道,我也不想跟他(她)当冤家,但他(她)非得跟我当死对头,就是看我不顺眼,做实习生时就看我不顺眼,就是给我使绊子,在领导面前给我打小报告。咋办?我只能说,首先,先从自己做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吧。不故意给别人添堵,这可能减少 50%的麻烦。那剩下的 50%,如果别人给你添堵呢?嗨,

你看北京堵得这么厉害,你还在乎那点堵?都气还不气冒烟了。

现在,早已经不是铁饭碗年代了,谁能保证这辈子只在一个单位干一个工作不挪窝?谁知道明天谁的办公桌就空了,就又搬来了谁。特别是年轻人,大家都是有缘聚在一起,能在同一个单位共事几年,不容易。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可按照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的工作节奏(尤其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你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共枕眠的时间还要长。男女朋友都做不到天天见吧,但你跟你的同事同行可是天天见。你和你同行同事相处的时间,一定比陪你爸妈的时间长啊(说得有点伤感)。

生命那么宝贵,就算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城市换一个行业,照样都会有同行。一直怀着一颗冤家的心,冤给谁看呢?其实自己成了最大的冤家。到头来,世间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只要人家没抢你的“牙刷和男(女)人”,下了班无非是各回各家,关上门各过各的日子,各有各的因果,随他去吧。

上一篇:公安队伍建设范文 下一篇:熊猫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