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

时间:2022-10-17 08:08:39

也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

培养高中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下面仅就读和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读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可见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重视“读”。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

1.默读。默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在课堂上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有时我们总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效果也不理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也给学生默读的时间,但时间太少,多数学生还没读完,便开始讨论。究其原因,是生怕课堂气氛沉闷。这又是对默读的一种误解。殊不知默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对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何惧气氛不热烈?还有老师在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时喋喋不休,唯恐学生读不懂,这其实是在干扰学生阅读,当然也收不到好的默读效果。其次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克服动嘴现象,扩大视觉距离和幅度。再次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默而志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猎取的综合能力。

2.朗读。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师生合读等,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这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目前,高中语文课上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有的学生三年高中,竟然没有朗读过一次课文;不少学生虽会齐整地合读,却不会自由地朗读。书读不好,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达能力很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没有正确使用朗读方法甚至忽视朗读教学造成的严重后果。

3.背诵。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这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囫囵吞进一定数量的文章,再不断反刍消化,进而学会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跳读、速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但是,这也必须以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我想,一个学生小学、初中阶段就可背默二三百篇范文,高中阶段再用一部分课堂时间背诵典范的现代文15篇,文言文15篇,精彩的现代文段和文言文段各20段(诗歌除外),应该不成问题(差不多两周背诵1篇(段))。如果这样,高中语文教学会是另外一种局面。

不过,这里所说的背诵,不同于古代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理解内容,分清主次,把握整体与部分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篇段的结构层次,找出行文的线索,捕捉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就能背得快,记得牢。

二、写

在作文教学上,读与写,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倾吐,二者形式虽异,内在的联系却十分密切。写和说也同样不是知识的运用,乃是通过积累、模仿、应用而形成习惯。

因此,我认为“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根本问题不解决,却花很多时间精力去教“怎么写”,效果怎么会好呢?我的作文教学有三大原则:一是解放题材,一切可写;二是以笔代口,随时能写;三是熟诵摹仿,由读悟写。作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认为是“写什么”和“为什么写”,而不是“怎么写”。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怎样写”是一种明显的失误,也是作文教学裹足不前的一个根本原因。试想喋喋不休地讲老一套的写作方法怎能不使学生生厌?按大纲要求学生的习作重在“写真实”、“写具体”、“写新颖”:“写真实”主要指作文教学应以“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话”为总要求。教师应放开题材,让学生自由命题,先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主要矛盾,大胆地设计一些学生都有话可说的话题。有了真话为基础,作文的材料就会自然而然地来自生活,出自思想,源于读书,学生就会从害怕写到不怕写进而喜写乐写;“写具体”,实际上是对材料的取舍与剪裁,堆砌材料、详略不当是学生作文的通病,特别是在学生有了材料可写的情况下,使该写具体的尽量写得具体,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训练;“写新颖”也就包容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语言技巧的训练,其中摹写片段和修改文字是“写新颖”中最有效的练习,“新颖”的解释就是新鲜而又突出,是真实而又具体的内容对表达方式的进一步要求。只要不是追求标新立异,不恰当地拔高标准,我想学生总是乐意一展才能的。高中生仍然存在着“不知写什么”的无米下炊的困难,因此语文教师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经常拿起笔来说话的习惯和兴趣,有什么就写什么,话多则长,话少则短,长则千言,短则数行,但仍必须坚持写实写真,反对敷衍应付,无病。总之,我认为,学生习作最可喜的还是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现阶段突出了写真实这个最重要的习惯训练,而将“写法”放大开来,放宽要求,是作文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上一篇: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的创新思维能力 下一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