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趣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17 08:06:25

浅谈兴趣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摘要】

兴趣是激励人们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增强数学知识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师生关系 兴趣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某物有了兴趣,就乐于接触,力求认识它:对某一活动感兴趣,往往是爱不释手,甚至废寝忘食。

1.利用好奇与需要

兴趣产生于儿童好奇心和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感到陌生好奇地东西较多,小脑袋里装有许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就在他们渴求探索的过程中,兴趣产生了。因此,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情景,巧设疑团,使学生产生好奇,引起兴趣还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不断产生新鲜学习需要,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2.要积累知识

兴趣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增加的新知识,并且要学生“跳起来摘桃子”,高不可攀及伸手可取的东西都难以引起兴趣。只有当学生经过紧张的思维,解决了问题,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才会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要活泼多样

教师言语要准确,生动,形象,严密。一些优秀教学经验说明,直观生动地展示教材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启发学生自己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而得出结论。可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深化并融新知识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教师言语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生动形象,明白易懂,恰当应用比喻,谚语,歇后语,幽默词句和感叹,反洁,疑问等句型,适当用一些手势,表情等都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常与任课教师的感情直接相联系,他们喜欢哪个老师,也就是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所以老师要真诚热爱每个学生,要表现出自己对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许多小学生的兴趣,常常是从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历史故事,科普读物等文情图茂,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都很强,也有一般教材难以具备的特点和优点,更能吸引学生。课外活动若能多方面照顾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意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作用更大。

上一篇: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下一篇:激发兴趣提高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