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10-17 07:48:4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课堂?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对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诠释。但无论怎样定位,都脱离不了教师基于新课程理念对有效课堂的演绎,也就是说,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应该是看教师能否灵活恰当地把新课程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真正从学习中获得效益。

【关键词】诱发探究;主动参与;有效提问

目前,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各级学校现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方法和手段也相对较多,其中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设计好最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选择好最佳的提问时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好胜心较强,如果教师能够适度地加以引导并就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是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他们展开讨论和争辩,这无疑会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学习情绪更加高涨,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

例如,学习“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取角色互换的方式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老师今天想做一回学生,请你们出题给老师做好吗?”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了,各个跃跃欲试,于是我接着说:“你们可以任意写出一个多位数,老师不用动笔就能判断出你写的这些数是否能被5整除,同学们相信吗?”同学们更加来劲儿了,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在此案例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奇心理特点,结合所学内容,成功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不仅为新课奠定了基础,也留给学生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在富有挑战性的情境里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营造和谐氛围,鼓励主动参与

古人早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若想让学生处于“悱愤”状态。教师就应该精选讨论的内容,触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争辩和合作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事实上,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他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既能取长补短又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促使他们产生独特的见解。

例如,学习“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0.25=?之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算比较简便。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化成有限小数1.625,然后把两个小数相加,这样算比较简便;有的学生则认为可以把0.25化为分数,再计算简便。于是,双方经过讨论例证,但他们的意见逐步统一时,我顺势归纳出解答此类习题的计算方法。而此间,最令人惊喜的是有一名同学还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25+可以直接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先把分数相加再进行计算。这样还可以省去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麻烦,做起来更加简便。由此可见,这种讨论式的互动学习,不仅可以让同学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把握最佳时机,实施有效提问

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探究的本源。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既要注重趣味性和多向性,又要审视适度、灵活多样,更要做到准确清楚、科学合理,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经验表明,当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时,如果我们能及时安排具有启发意义的提问,便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一定要善于把握最佳时机,在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时候,实施有效提问,才能更好地启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学习“有余数的小数除法”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38.2÷2.7,计算后并验算。结果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得出的商是1.4,还有很多学生得出的余数是4。事实上这些结果都是错误的,而且都是学生易犯的比较典型的错误,于是我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如果此题是一道判断题,那么这两个答案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经过探究,有不少同学指出:两个答案都不对。我接着追问:“你们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呢?”我这一带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孩子们再次主动进入讨论与探究之中……结果很快地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判断错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余数4和除数2.7相比,余数比除数大;第二,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第三,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当学生们明确这些内容后,我再次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既然大家已经知道错误的所在了,那么能否再找寻一下,我们的计算是否还存在其他疏忽呢?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最后大家终于发现毛病出在了哪里:其一,在计算时,由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所以商里的小数点是不能忘记的;其二,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之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自然跟着扩大了10倍,因此,正确的余数应该是把4缩小了10倍,结果得0.4。由此可见,提问之所以被称为一门教学艺术,就是因为它在于教师能否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能否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教会学生由此及彼,将未知转化成了已知。

总之,我们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激烈的讨论当中获得收益,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增儒 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潘辉荣.浅谈到位的课堂提问[J].山西成人教育,2005(12).

上一篇:探析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