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中药研究现状

时间:2022-10-17 07:39:55

毒性中药研究现状

【摘要】有毒中药在顽疾、绝症治疗中扮演着“药性平和”之品难以取代的重要角色,但囿于其毒,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开展“力捷效峻”有毒中药安全合理应用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当前有毒中药研究成果。

【关键词】毒性中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R8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186-01

从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提出有毒、无毒中药概念始,历代医家都对中药毒性理论作了较多补充。随着药物认识范围的扩大,《本草经集注》等医著对有毒中药采收、鉴别、炮制等内容有了较多的记载。《炮炙论》作为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对减除有毒中药的毒性或烈性、增加药物疗效作了较多的论述;《本草纲目》集明以前中药学研究之大成,同时在中药作用机理及有毒中药提取方面有了较多新颖的阐述;《白猿经》提出用新鲜乌头制取冰晶状“射罔”,可谓开有毒中药成分分离之先河。迨至近代,随着西方化学、毒理学等现代科学的融入,有毒中药研究取得了更加瞩目的成就,促进了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分支学科的奠立与发展。

1 取得的研究成果

1.1 辨证研究规律引人注目。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根据药物的寒凉温热,疾病的寒热虚实,证候的轻重缓急,进行辨(病)证应用有毒中药。而中医的证是机体一类病例状态的高度概括,在不同的证状态下药物毒性与副作用不同甚或大相径庭,那么不同试验对象、不同状态等,毒效、药效反应有无不同。同时健康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在质或量上,往往与病理生理状态动物的反应不同;不同病理生理状态动物,特别是寒与热、虚与实之类互相对立的病理模型,可能显示完全不同的药物反应。

如中药附子在用于寒证与热证时,毒性相差很远[ 1];另如洋地黄对正常人与心衰病人的毒性相差甚大,由此而发展出“疾病药动学”“群体药动学”等分支研究[ 2~4]。

这些不同病证药效、毒效及毒理等研究成果使得学者的思路与方法开始进行转变,参以中医辨病证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开展研究已引起学界的注目。如借助代谢物组学的优势,观察生物样品体内变化,发现毒性的化学或生物标志物,从而动态地研究生化过程中内源性和外源性代谢物对毒性的影响;将毒代动力学和毒性研究同时平行进行研究,即在毒代动力学研究中平行设立毒性观察的卫星组[ 5]等等。这些都为辨证研究有毒中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2 炮制研究进一步深入。炮制是解决有毒中药增效减毒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炮制,不仅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还可使有毒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辨证用药最佳化,并进而提高临床疗效。经过历代中医药家的潜心研究,有关炮制辅料、溶剂,炮制工艺,炮制机理等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中药炮制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过往有毒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成果,针对有毒而无效成分,常常采用理化性质改变化学属性或提取分离相关物质,以实现减毒目的,如白芥子含有的芥子酶,通过清炒方法加以破坏,保存其有效成分白芥子苷[ 6]。对有毒又有效的成分,通过促进成分转化或适当控制摄入剂量,实现减毒增效目的,如川乌等毒效部分经过炮制实现了成分的部分转化;巴豆等进行淀粉稀释后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等。

此外,过往研究还结合古代文献及科学最新发展,在证实古代炮制方法具有合理性、先进性,并揭示其机理基础上,有些研究者还对有毒中药炮制工艺作了较多合理的改进,甚或创新。如郑建涵利用化学分析法、碘量法等分析代赭石不同炮制品中Ca2+、Fe2+、As3+的含量变化,通过实验数据证实,煅醋淬法较煅水飞法除砷的效果好,不但降低毒性,而且有效成分最易煎出[ 7]。

1.3 毒理学研究成果颇丰。通过机体对有毒中药毒性反应的研究,初步阐明了某些有毒中药不同毒性成分的毒理作用及不同毒性成分具有的特征性毒性。如生物碱主要是使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兴奋,进而出现麻痹,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脏,提高心肌兴奋性。如王新红等报道,长春新碱可致病人惊厥、面神经麻痹、脑神经病变等[ 8];含苷类有毒中药,依据毒理作用和不同作用部位,分为强心苷、含皂苷、含氰苷、含黄酮苷等;含毒蛋白的中药主要毒理作用是对胃肠道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常引起广泛心脏出血;含萜及内酯类中药主要是对局部具有刺激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此外,含无机矿物质有毒中药,如砷、汞和铅等重金属化合物亦有各自毒性特征。

毒理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还为安全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如姜树山研究表明,土贝母对实验性宫颈癌、实体瘤S180、肝癌H22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其煎剂对亚硝酸肌氨酸乙酯诱发的小鼠胃增生及癌变,不但无抑制作用,而且可能有促癌作用;周爱香等研究表明,复方马钱子片有一定的镇痛、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但在急性毒性实验时,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全身强制性抽搐,直至死亡,对其慢性毒性实验时,发现大剂量组(0.9g/Kg)有15%动物死亡,中剂量组有2.5%(0.3g/Kg)动物死亡,这些研究结果都为用药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深入的毒理研究,开始涉猎对有毒中药中有毒成分的开发和利用。如蟾酥治流感、作浸润麻醉用。巴豆油提取后被Baker等制成酚-巴豆油化学脱皮方,用于整形美容及皮肤光老化[ 9]。

2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对更多有毒中药毒性研究的铺开,将逐步对有毒中药的相关传统理论作出科学论证,进一步揭示蕴含其中的更多科学内涵,完善对有毒中药药性的认识,推动有毒中药研究全面、深入的研究,开创有毒中药研究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马伟,等.附子对虚寒证与实热壅滞证的证治毒理学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读科研课题

[2] Pfeifer S.The effect of disease on the pharmacokineries of drugs.1.Kidney disease.Pharmazie,1991;46(5):305

[3]Pfeifer S.The effect of disease states on pharmacokineties of drugs.2.Liver and biliary disease.Pharmazie,1991;46(9):623

[4] Jinwey.Population pharmacology research on pharmacokinetise of drugs. Pharmazie,1996;46(9):668

[5] 周海钧,毒代动力学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6] 张兆旺.中药炮制与中药质量[J].中成药研究,1983,(11):27

[7] 郑建涵,吴振华.中药代赭石最佳炮制方法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8):1559

[8] 王新红.长春新碱引起神经毒副反应12例临床分析[J].河南神经疾病药理学杂志,2002,5(4):68

[9] Baker T J.Chemical face peeling and rhytidectomy.Plast Reconstr Surg,1962,29:199

作者单位:750021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上一篇:中药内服配合贴敷治疗小儿腹泻40例 下一篇:重症肌无力中医调养及用药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