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中药的炮制

时间:2022-06-10 05:08:14

毒性中药的炮制

毒性中药,需减毒或去毒才能药用,故有毒药物的炮制是中药炮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50年来,广大医药工作者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取得了许多关键性的突破。减毒去毒方法大致可分为加热去毒、加辅料去毒、压榨去毒、浸漂去毒及去掉含毒部位,这里着重介绍前三种方法。

一、 加热去毒即利用蒸煮、油炸、砂炒等方法去毒。举例如下。

1.马钱子,传统炮制方法有牛油炸、水浸油榨后土粉反复制、水煮黄土炒、甘草水煮后麻油炸、尿泡等,加工均较繁琐。实验证明,可用高温破坏或分解有毒成分。马钱子砂炒、油炸在270 ℃以上时,其毒性成分士的宁(番木鳖碱)含量由1.56%降至1.15%,290 ℃以上则降至0.49%。在1985年版《中国药典》中统一规定为“照烫法用砂烫至鼓起并显棕褐色或深褐色” , “士的宁含量应为 0.78%~

0.83%之间(可用淀粉调节)”。这种方法节省辅料,操作方便。

2. 斑蝥,含斑蝥素1%~1.2%,有剧毒,作用于局部能刺激皮肤黏膜引起红肿疼痛、起疱等,传统炮制方法是用米炒。据报道,斑蝥素加热超过其熔点(218 ℃)能升华并逸出。米炒斑蝥约在110 ℃时斑蝥素可部分升华除去,从而起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3.乌头、附子,历代本草均认为有毒。其去毒方法有水漂、米泔水浸、童便浸、火制、蒸煮及掺加辅料等。现代研究表明,其毒性成分主要为亲脂性的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毒性极大,其有效量常常就是毒性剂量,口服2毫克乌头碱,即可致人死亡。其分子中的酯键是产生毒性的关键。将乌头碱置中性水溶液中加热,在100 ℃时,可去掉一个酯键,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进一步加热至160 ℃~170 ℃,苯甲酰酯键也被水解,生成苯甲酸及乌头原碱,这两种氨基醇类生物碱毒性小、亲水性强,乌头中的一些其他生物碱,几乎也丧失麻辣感。

二、 加辅料去毒

1.半夏的炮制,前人有汤洗、姜制、水煮、姜矾制、酒姜制等方法。半夏辛温有毒,生用能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传统炮制方法多采用加甘草、生姜、明矾、石灰乳长期浸泡或加热。经研究,生半夏煎制及矾制后无刺激失音及呕吐等毒性。而姜的作用,可视为具协同作用,水解后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与毒物结合。半夏用甘草进行炮制也可以起到去毒的作用。

2.大戟、芫花、甘遂均属攻下泻水药,均有毒,自宋代始用醋制法炮制,其目的是减低毒性。研究证明,大戟所含的有毒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及大戟苷等,三萜类化合物有类似巴豆油及斑蝥素样的刺激作用,与醋酸作用后生成的衍生物就没有刺激性了。芫花经醋制能降低毒性,与古人炮制的作用相一致。甘遂炮制研究结果也证实,生甘遂的泻下作用较强,毒性较大,而醋制甘遂的泻下作用和毒性都较小。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讲到甘草解水莨菪毒和饮食毒。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也记载了甘草“解百药毒”。至今甘草解毒仍在应用,其解毒机理虽未完全阐明,但多数认为:①能与毒物结合。甘草含甘草甜素,易水解生成1个分子甘草次酸和2个分子葡萄糖醛酸,而葡萄糖醛酸可与很多毒物结合,凡分子中含有羟基或羰基或在体内生成羟基或羰基的物质,均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一种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结合型葡萄糖醛酸物质而起解毒作用。②吸附作用。有人观察,用30毫克甘草甜素对士的宁的吸附率为35.89%,并且当甘草甜素剂量增加时,其吸附作用也增加。

三、压榨去毒千金子、巴豆等含毒性成分的中药,传统使用压榨去油取霜的制法,现代研究表明是切实可行

的。巴豆是剧烈的泻下药,含脂肪油40%~60%。其油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严重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有服用巴豆油20滴而死亡者。为了用药安全,巴豆向来以加热除去大部分油后制霜入药。

毒性中药的炮制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只有临床各学科密切合作,才能使用药更安全,疗效更高。

上一篇:就医需懂法(17) 下一篇:酒醉不宜盲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