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站能见度仪器检测值与人眼观测值差异探讨

时间:2022-10-17 07:23:07

新型站能见度仪器检测值与人眼观测值差异探讨

摘要 通过分析2012年3—8月安装的新型站CJY-1G(J)型能见度仪检测出来数据和人眼观测值的差异,并介绍新型站能见度仪的工作原理,证明了新型站能见度仪准确、连续、可用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观测员的工作量,可有效解决人眼观测能见度的误差。

关键词 新型站;CJY-1G(J)型能见度仪;差异

中图分类号 P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46-02

天气变化与人类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对大气科学的研究、掌握和使用已经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能见度与天气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气象站形成以来能见度的观测都以人工目测为主要观测方式,观测中主要以能见度目标物当作能见度观测的参照物,从而估测出能见度距离的大小[1-2]。能见度的估计受许多人为主观和物理量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气象站以自动采集仪器代替了人工观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观测员的工作量;自动站采集的数据更为准确和连续;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有人工观测向自动采集过渡的平行观测期间,有些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3],比如许昌国家基本气象站在2013年3月底安装了一套新型自动站,OSSMO2004和新型站并轨运行,2013年3—8月的试运行期间,发现使用的CJY-1G(J)型能见度仪检测出来的数据小于人眼目测的能见度;为了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特进行了一些研究,结果发现CJY-1G(J)型能见度仪检测数据比人眼观测数据更准确。

1 能见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CJY-1G(J)型能见度仪由发射器、接收器、控制箱组成,其利用光的向前散射原理,采用微处理器控制。它发出红外光脉冲,并测量大气中悬浮粒子的前向散射光强度,采用适当的算法将测量值转换成气象能见度(图1)。散射测量:散射通量与消光系数成正比(吸收通常可忽略不计)。

向散射仪发射出一束光,照射到空气中的粒子上并发生光线散射,测量散射光的强度,以此换算消光系数。当能见度低时,有强的散射强度就会产生高消光系数;当能见度高时,有弱的散射强度就会产生低消光系数。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部分的散射光是被测量的。

传感器可以迅速采集散射信号,并从信号中可探测到降水离子,根据信号强弱判断粒子的大小(图2)。

2 MOR

世界气象组织(WMO)将气象光学视程(MOR)定义为代表大气光学状态的基本变量。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 700 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白天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对比感阀为0.05),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影中看到和辨认的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夜间能见度是指:①假定总体照明程度增加到正常白天水平,适当大小的黑色目标物能够看到和辨认出的最大水平距离。②中等强度的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水平距离[4]。

MOR符合人工能见度观测(白天观察),被定义为一个单纯的物理量。MOR的定义:气象光学视程(MOR)被定义为一束光的强度衰减到原始强度5%的距离(衰减是由散射和吸收造成的)。CJY—1G(J)系列能见度仪是对MOR进行测量的(图3)。

比MOR高出30%(3.9/3.0=1.3)。

例如:在各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人眼观测到的距离为1 300 m,而能见度仪所能检测到的距离只有1 000 m。所以CJY-1G(J)型能见度仪检测出来数据要比人眼观测出来的数据更准确。

在气象上,能见度可以用来了解大气稳定度,辨别气团属性,在环保方面能见度能反映出大气污染的一些基本状况;在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方面它是保证航空、航海、交通运输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参考文献

[1] 周淑贞,张如一,张超.气象学与气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1.

[3] 张世昌.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5.

[4] 张文煜,袁九毅.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上一篇:12月至1月抚顺市夜间升温过程定量分析 下一篇:铜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溶洞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