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传导机制与高校人才培养

时间:2022-10-17 06:18:35

就业传导机制与高校人才培养

摘 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逐步发酵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众多原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相分离。本文提出就业传导机制这一新的概念,将就业过程所传导的信息与高校人才培养衔接联动,并针对就业传导机制的建设与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就业传导机制 高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11-02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受扩招的影响,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就业压力日显严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既有扩招的背景因素,也有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原因,但究其实质还是要归结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业务实际脱节严重,无法达成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并完善就业传导机制,借助就业信息反馈与传导作用,及时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而促进学生就业。

1 就业传导机制:内涵及其意义

培养一定数量、规格和质量的学生是高等院校办学的主要工作和成绩,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成本效益的出发点和最高标准。而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即就业认可。如果学生无法顺利就业,对公共资源的投入来讲就是一种浪费,同时,对学校的品牌建设也是一种损害。在目前就业率排名的竞争压力下,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但往往在就业促进方面的举措只是临门一脚式的,而非大学期间全过程的服务,尚未形成整体有效的制度。就业信息及其反馈没有纳入学校的整体建设之中,“市场说市场的,学校做学校的”,使得招生与就业、教学与就业相互隔离,不能达到良好的衔接联动效果。

所谓就业传导机制,就是高校为更好的达成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优质人才的目标,通过对学生就业过程、结果及未来趋势的信息资料收集与分析,将相关信息传导到招生、教学等方面,使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连通互动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程序的总称。对就业传导机制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

第一,就业传导机制的理论基础是“顾客导向技术”,而非“就业导向”。它是将学生与用人单位作为顾客,通过“顾客”的信息反馈和对“顾客”的服务来改进培养机制的一种手段。它所强调的是服务,是过程,不是就业结果。

第二,就业传导机制是一个动态组织系统,涵盖了从就业过程、结果及未来趋势的信息整理到人才培养的整个内循环过程,具有引导性、科学性与循环变化等特点。

第三,就业传导机制体现在就业与人才培养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制度的衔接联动上,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就业传导机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提高了就业工作的地位。通过传导作用将就业信息反馈到招生、教学等环节,对其施加影响,改变了就业与人才培养相分离的现况。其次,实现了服务功能的延伸。一方面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及就业趋势预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就业信息反馈与利用有利于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用和学生就业后的胜任力,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再次,达成了高校管理的局部流程再造。就业传导机制的形成使得高校人才培养从招生教学就业的单向度流程变为三者之间的内循环模式,有利于高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并提高其效率。

2 就业传导机制与高校人才培养

就业传导机制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生作用,就是通过信息传导,将就业结果与服务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延伸,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发生联动成为整体,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并促进办学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2.1 就业信息传导与招生

招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开始。传统模式下,高校会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对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以此确定招生计划,实施招生。这种模式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缺乏对市场需求和本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精确分析,导致人才培养的进口与出口相脱节。就业传导机制,通过就业信息反馈和趋势预测将就业工作与招生工作建立联动。一方面根据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方向等信息调整招生专业及人数,使招生工作更趋合理,比如法律专业毕业生市场饱和度较高,那么在招生时就应考虑减少或者调整培养方案;另一方面根据就业趋势预测,使招生工作更趋科学,比如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适时开办涉老服务等专业并招生。当然,高校人才培养不能以就业指标作功利衡量,很多基础性学科不会直接导向就业,这些专业的招生与培养还是要通过“宽口径、厚基础”的素质教育予以解决。

2.2 就业信息传导与教学

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一书中认为教学是大学的首要责任。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学生培养的结果和质量,并对学生就业起到促进和制约作用。以往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通常是通过内部手段即学校评测、学生评教的方式来检验教学质量。就业传导机制,将外部信息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就业后的诉求及时传递给教学单位,以此促进教学院系更富针对性的调整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与专业,可以根据就业信息传导进行面向实践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比如,可以聘请有专业实务经历的企事业高级管理人员开办诸如金融、会计、企管、营销等相关专业的课程。另外,就业信息反馈与传导也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贴近专业研究实务,促进其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2.3 就业信息支持与服务

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终端,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是否合格的标准。产品适销对路,说明经营适当,资源配置合理。根据现代公共管理的“客户服务”理论,高校就业工作应当树立“两个服务”理念:首先,要做好就业服务,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就业信息,提供就业辅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其次,做好就业后服务,一方面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毕业生的社会反响等信息与资料,调整和改进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收集学生就业后的实践诉求与信息,利用学校资源帮助其解决专业实务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继续教育的需求等。同时,根据就业信息与预测制定报告,及时传递给学校决策机构以及招生、教学等单位,形成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改革的支持。

上一篇: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 下一篇: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