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的探讨

时间:2022-10-17 06:17:05

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的探讨

摘要:基於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的重视,本文以高职《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视角,对基於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进行再思考,进一步厘清其具体应用范式和方法借鉴。

关键词:工学结合;仓储与配送;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1—0079—05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基於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上,然而,无论在理论认识层面,还是在实践应用层面,对基於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把工学结合等同於顶岗实习)。本文以高职《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视角,对基於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进行再思考,进一步厘清其具体应用范式和方法借鉴。

一、课程开发的思路

课程开发的思路(见图1)是在工学结合前提下,“基於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通过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若干个学习的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每个教学单元通过小组的合作训练、企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仿真再现等设计具体学习环境,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的统一。

依据上述课程开发的思路就必须摒弃以往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隔离的模式,形成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一体,实现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的教学过程。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模拟企业工作环境,课程学习全部在模拟企业工作环境中进行,职业活动的真实元素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当然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可以在学校的实训室或可移动教学设施的教室中进行,前提是授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布置学习情境所需的课程教学环境。

二、基於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定位的工作岗位为仓库管理员和配送员,按照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进行具体的职业能力分析。

(一)仓库管理员职业能力分析

1.仓库管理员的专业能力包括:能够正确地进行订单分析和订单处理;正确地设置和填制各种仓库单证;在规定的时问内,以经济的方式按照专业要求,完成待出入库货物的出入库准备、出入库操作、单证流转、账卡登记、存货管理、订货补货;能以小组合作或独立工作的形式,使用专用工具、设备和业务操作资料等,按照技术规范对出入库货物和存货进行操作和管理;能对出入库的数量、金额能够运用统计的工具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分析;能应用现场管理的知识保持安全作业环境和现场的整洁。

2.仓库管理员的社会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计划、组织、决策、执行的能力,工作中与人交流、协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仓库管理员的方法能力包括:能通过网络资讯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办公自动化中的WORD和EXCEL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统计和分析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价工作结果的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基本的进销存软件操作的能力。上述能力具体见图2。

(二)配送员职业能力分析

1.配送员的专业能力包括:能够正确地进行订单分析和订单处理;正确地设置和填制各种配送单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经济的方式按照专业要求,根据客户订单进行车辆调度、线路优化,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点货上车,并按照事先的配送路线进行配送作业,并正确进行信息资料回传的能力;能妥当处理配送事故;对配送的数量、金额能够运用统计的工具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分析。

2.配送员的社会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计划、组织、决策、执行的能力,工作中与人交流、协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配送员的方法能力包括:能通过网络资讯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办公自动化中的WORD和EXCEL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统计和分析的能力,制定工作计划、评价工作结果的能力,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基本的配送管理软件操作的能力。

上述能力具体见图3。

三、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

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

本课程教学开发设计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因此在完成职业能力分析后,就需要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结合仓库管理员和配送员的岗位工作过程,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仓储与配送管理主要围绕“货物入库作业与管理——在库储存作业和管理——货物出库作业和管理”与“订单处理——车辆调度——点货上车——配送——交单收班”的工作过程,相应完成设置和填制各种仓储、配送单证的一系列表单的工作任务。具体见图4。

四、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十二个项目过程中,掌握能胜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中仓储与配送管理部门职业工作的专业能力——具有商品在库储存作业与管理以及设计出入库作业流程能力,具有配送订单处理与执行控制能力;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方法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自主管理式学习和满足客户要求,培养严谨的作业习惯、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满足仓储与配送职业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合作或独立进行货物方面的收发货、出入库、集拼和分拨、盘点与商品养护、包装与流通加工、配货与送货作业、库存控制与绩效改善等工作。包括:

(1)熟悉仓库作业、配送作业的基本流程,具有设计出入库作业流程、最优配送线路能力。

(2)具有商品分类与编码、仓库分区与储位规划、商品养护能力。

(3)具有按客户要求,进行备货、配货、补货作业、车辆配装、送货作业、车辆管理能力。

(4)能够进行异动、循环、全面盘点,并具有盘点差异分析能力。

(5)有相应的客户服务技巧,良好的成本控制、绩效改善的能力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

2.总学时:48

3.具体的内容:(1)认识仓储;(2)仓储合同;(3)仓储、配送作业流程;(4)货物入库业务操作;(5)货物在库业务操作;(6)仓库5s管理与仓储安全;(7)库存管理与控制;(8)货物出库业务操作;(9)订单处理作业;(10)配货与送货作业;(11)车辆调度、线路优化作业;(12)货物跟踪作业

4.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

适合於此种方法的学习领域教学内容是:仓储合同,货物入库业务操作,货物在库业务操作,仓库5s管理与仓储安全,库存管理与控制,货物出库业务操作,订单处理作业,配货与送货作业,车辆调度、线路优化作业,货物跟踪作业。

(2)引导文本教学法、案例教学。

适用於此种方法的内容是:认识仓储。

(3)讲座、企业参观讨论教学。

适用於此种方法的内容是:仓储、配送作业流程。

5.教学媒体:

(1)自主开发与编写课业文本教材,全部文本由两部分组成:教学的课程设计方案、学生的学习材料——学生作业指导书(包括企业工作表单)。

(2)参考资料:《学生手册》、《教师手册》、《福建省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储配方案的规划与执行》、《全国高职高专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储配方案的规划与执行》

(3)实训的实施设备、教师自制道具

6.教师的执教能力要求:能熟练掌握仓储与配送实际工作技能,能结合具体的教学法设计学习情境,能正确进行教学引领和指导。

7.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的内容包括个人性考核和小组性考核,其中个人性考核为30%,小组性考核为70%,个人性考核为个人操作单据结果。小组性考核主要包括:①个人参与程度(20%);②个人承担的任务(20%);③小组项目作业成果(30%)。

(2)评价标准:①可展示结果及课程作业时间、表单、报告等;根据具体质量和评分标准确定分数。②软件操作根据操作情况和最终报表的输出。

(3)具体的评价标准根据具体的项目模块的内容进行确定。

五、学习情景的设计

结合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任务,将学习领域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成12个学习情境,并根据需要,对个别学习情境按教学单元分别设计为若干个子情景。具体见表1。

六、子情景的设计

(以4~7入库操作综合实训为例)

1.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入库操作综合实训内容事先布置好实训的情景,并把相应的单证(如:客户订单、入库任务单、入库单)发给相应的组别(事前进行分组),布置工作任务并说明要求和能力目标。

2.任务相关资讯的讲述: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授完成本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包括:入库的基本流程、入库的作业技术规范、入库突发事件的处理、相应的软件操作要求、相应的办公系统软件操作要求,并说明任务操作过程中可以借助的资讯获取工具(如:上网计算机的位置、相关书籍的放置位置)。同时阐述作业过程的要求:在碰到作业上的问题时,团队讨论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并试图从网络资源和书籍中寻求帮助,只有团队和相关资讯都无法解决时,才可以向教师提出指导的帮助,教师的指导也是提供资讯或采取引导的方式参与讨论,不得直接告知答案。

3.工作实施:首先,各组根据入库任务单要求从初始区选出需要入库的商品,放入相应的周转箱中,根据储位指示信息或储位编制原则迅速判断储位的位置。利用手推车把货物推至相应的货架区、正确存放到指定的储位上,做好相应的标识。其次,根据入库任务单的相关信息填写入库单。最后,将相应的入库信息录入至进销存管理系统中,打印相应的资料,归档。

4.评价反馈与总结:学生工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在指导中要避免直接的演示,而应该先指出操作不当,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分析、交流,通过查找资料和学生问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教师才能给予明确的答案。实训结束时,由每组推选1~2名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依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工作表现、出现的问题和完成时间并按个人性考核为30%,小组性考核为70%(其中小组考核评分标准按表2进行)对学生进行考核。

七、结语

基於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开发目标不仅仅是传授事实性的知识或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职业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这包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正确地使用工具、与工作人员(包括下属、上司、顾客等)进行合作与沟通。这就需要遵循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确定了学习情境后,应对这些学习情境做一个内容和时间结构上的安排。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学习内容的排序是以某个专业学科内容的知识逻辑来确定的,而基於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学习情境的排序和学习内容的安排没有必要强调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化,因为学科知识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服务的,职业成长的规律是遵循“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发展过程的。当然,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每一个学习目标应有独立的学习内容支撑。在完成学习目标时,要提高职业学习的有效性,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中要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重视“案例”和“发现”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在理论上,基於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与“知识导向”的教学并不完全对立,因此教学方法不是专门或唯一的,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仍然行之有效,如:探究式学习和解决问题式的学习等。这里最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尝试新的行动方式的实践空间。这也使得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角”变成“主持”,即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情境的设计中,还应考虑学业评价的环节和方式,改变传统的“知识导向”的教学的评价方式——侧重教师对学生知识重现能力的评价和教师一方评的单一模式。基於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两人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等;评价的内容与标准,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以及他们相互合作水平要求;评价的时间应考虑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成绩总结性评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3.

上一篇:朋友眼中的你 下一篇:鬣狗妈妈和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