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等于我创造的价值

时间:2022-10-17 04:28:22

工资等于我创造的价值

汪亚民,不惑之年,曾在中石油某下属企业工作,担任总工程师,1999年11月自愿申请有偿解除劳动合同,2000年4月与人合作创办北京中科利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作为一个曾经的国企管理者,现在下海经商的汪亚民对参加工作三十年的工资变迁有着深刻的体会。

七十年代谋生的状态

汪亚民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学习成绩优秀的他在1976年中学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因为是农场子弟,他直接被分配到新疆红旗坡农场,成为一名普通的农工。虽然事隔多年,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他领到的第一个月的工资是二十二块二毛二。十二块钱交给父母贴补家用,剩下十块钱留给自己当生活费。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敢相信十块钱怎么可能生活一个月,在北京的一家普通餐馆,十块钱仅仅能买到一个宫保鸡丁盖饭!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最奢侈的红烧肉卖两毛五分钱,其他的东西才几分钱,八块钱可以使汪亚民一个星期吃上两次肉,过上温饱生活。回忆当年,汪亚民说:“当时就是想减轻父母的负担先工作,那时的理想就是方向盘(当司机)、听诊器(当医生),或者去当工人,这就是当时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了。”

这三项目标他很快就实现了一个:在汪亚民工作的第二年,农场职工医院招工,因为工作的出色表现,汪亚民顺利应聘成为了一名卫生员,戴上了听诊器,那一年,他的工资涨到了二十七块三毛二。

虽然在中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工作,但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汪亚民仍然没有放弃读书的梦想。工作两年后,借恢复高考的东风,他有幸考上了新山子石油学校(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的炼油专业,成为难得的77级学生,当时他的助学金是二十一块钱,十八块钱伙食费,三块钱的生活费,生活还算比较宽裕。爱读书的他经常能省出几块钱去买书,那时的书最贵也难超过一块钱,一般就几毛钱,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他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买一本数学用表,也才花了两毛八。“当时主要是一种谋生的状态,上学改变了我的人生。”汪亚民回顾自己在七十年代的生活状态时如是说。

国企工作自我实现的过程

1980年,毕业后的汪亚民来到了中石油工作。中石油是典型的国企,工资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工龄和职务相结合,模式固定,以职务工资为主,职务、职称越高,工资也就越高,相应的福利待遇也越高。

刚到单位,汪亚民的工资是45元,补贴有45元,每个月能拿到90多元,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只需要30元钱,剩余的钱全部都寄回家贴补家用。随着工作职务的升高,汪亚民的工资和待遇也越来越好,到八十年代末他结婚时,花销了近3000元,基本配齐了电视、冰箱、洗衣机这几大件,沙发家具是自己买的,书柜是自己设计让木匠做的。房子是单位分的,床是配发的,椅子桌子是配发的,灶具是配发的,锅碗瓢盆碗筷是自己买的。与社会上的其他人群相比,汪亚民当时的生活水平已经算相当不错了。

汪亚民的工资涨幅最大的时候是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转折点就是1994年年底,汪亚民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三十几岁的他成为了厂里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随后工资更是连升几级达到了每月1200元,加上后来又当了单位领导,到1999年,他的工资已经达到了每月4200多元,年底还有几万元的奖金,在厂里3000多名职工中算工资最高的人士之一。当时的中石油和大部分国企都有一个传统:“轻工资,重福利。”汪亚民的工资在同学中可能不算是特别高的,但是福利待遇却着实让人羡慕,九十年代末,我们国家的商品供应已经很丰富,但是身处边远的新疆南疆地区,新鲜蔬菜、鸡、鸭、鱼、肉、蛋的供应还是很少,不过,当时的汪亚民住的是单位分的“高工楼”,冬天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还可以享受到特供的鸡蛋、鱼、肉等副食品。可以使用单位的车子。而他们同学中能住上有24小时热水供应的房子的并不是很多,汪亚民的生活待遇比较优越。

随着工资待遇的提高,汪亚民的工作也越来越忙,当上企业领导后甚至很少有节假日。有的时候有新项目上马或者为了赶进度,他只能在办公室搭一张床,吃住在厂里,以厂为家。到最后离开中石油时,汪亚民还有“探亲假”和“疗养假”没有休,因为实在是没时间。虽然很辛苦,但是对那段经历他很满足:“当项目最终圆满完成时,我们都会感到喜悦和满足。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能力能在企业中得到很好的发挥,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下海经商艰难的转型

1999年,当时的中石油职工人数达到150多万人,为了让庞大的职工队伍有所精简,减员增效,中石油采取了鼓励职工买断工龄的政策。已经身处企业管理层的汪亚民出于对家庭的考虑(妻子和孩子都在天津),自愿申请与中石油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从此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在从国企管理者到商人的角色转换中,汪亚民经历了行业变迁所带来的薪酬变动。

买断二十几年的工龄使汪亚民一次性拿到了12万元的巨款,加上自己4万元的存款和卖掉房子的4万元,他带着20万元只身来到北京,与人合作创办了北京中科利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比其他来北京创业的人幸运的是,他的亲戚在北京有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至少他的住房问题不用发愁,汪亚民就住在这套房子里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

创业初期,在新疆过惯了优越生活的汪亚民明显感觉到不适应。一方面是经济差异:在新疆他的收入也算相当不错了,到了北京,汪亚民才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地区差异。当时北京的一个普通外企白领的工资都比在新疆工作了二十几年已经是单位领导的汪亚民要高,而且交通费、伙食费等花销也要比在新疆高很多,创业的前三年,汪亚民只有名义上3000多元的工资,实际上基本没什么收入,用他的话说“还不够赔的呢”。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了创业中,汪亚民那几年只能靠做生意的亲戚帮助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一个人待在家里三个星期,仅仅靠方便面填饱肚子。当时的汪亚民觉得:“能吃得饱就行,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就可以。”相比较于经济差异,更让汪亚民感到不平衡的是从国企管理者到商人的心理落差:“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资金有多紧张,人手有多少,关键在于自己的观念转变很困难,当时最大的痛苦是克服原来的自我”。当管理者时,生活优越,基本上不怎么需要去求人,但是企业刚起步时,汪亚民的工作就是不停地拜访客户,推广自己公司的产品,一下子从拥有决定权的甲方变成需要求人办事的乙方,汪亚民形容当时的自己像一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和迷茫。

那段最困难的时期中,汪亚民在中石油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人生的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在中石油的工作,培养了汪亚民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每当企业有重大项目上马时,他总是严格履行责任,面对困难也从不放弃。正是在中石油的工作中培养出来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待工作坚持、负责的态度和当时建立的人脉,使他慢慢地在行业中立足了脚跟。

2002年,奔波了两年的汪亚民终于做成了第一笔生意,签了一张180余万的订单,在这之后,渐渐订单多了起来,中科利源终于柳暗花明,走出了困境,迈向稳步增长时期。现在,下海八年的汪亚民月薪8000,年底还有分红。

虽然没有透露具体的数字,但是汪亚民说肯定比他在中石油一直工作到现在的收入要高。

现在的他虽然很忙,但是压力却比以前在中石油工作时小了很多。在国企工作的人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企业上级的严格要求、同行同级相互间的竞争,也来自于自己的责任感,希望工作能够争创一流,也正是这些压力压迫着自己不断的进步,经过创业的磨砺,现在的汪亚民心态已经平和了许多,虽然仍能感受到来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但是他已经能够很好的排遣这些压力了。由于工作的性质,他需要一年到头全国各地的跑,但是他也会忙里偷闲抽空去旅游,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

中科利源实行的工资制度与国企中石油截然不同。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中科利源实行的是注重贡献的工资制度:员工基本核定工资的标准是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奖金+补贴。汪亚民在与公司的员工聊天时经常提到:“工资并不是我发给你们的,而是你自己创造的。”在未来的工资标准上,汪亚民说:初步打算公司发展几年后,给工作几年的员工一些期权。这也是现在一些国企为了留住人才而采取的措施。

上一篇:我们所持的消费语言 下一篇:薪酬是自身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