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道”

时间:2022-10-17 04:26:36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道”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方式。文章结合作者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几大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是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而且频率极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但假如运用不当,提问也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杀手”,成为小学生们理解课堂内容、记忆知识点的“拦路虎”。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中,我总结反思提炼了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繁:问题数量繁多。课堂上,老师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却失去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问得累,学生听得烦。

碎:问题松散零碎。教者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念,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再连贯作出解答,可是教师却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琐碎的小问题,导致学生的回答片言碎语。

浮: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和“什么”、“哪些”之类牵引性思维起点极低的问题,所占比重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乱:组织提问序列不清,缺乏系统观念。教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盲目发问,有意无意地节外生枝,偏离目标,学生无所适从地跟着老师东碰西撞地找答案,根本无法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

急:提问匆忙急促,节奏紧迫。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遗憾的是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师生始终处在“短平快”的紧张节奏中,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干: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活泼多变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课题转换时,也不能作自然、恰当的过渡。

糊:问题的解决毛躁、模糊。学生回答问题常常是支支吾吾,含糊其辞,而老师也不作追究,只求自己完成教学环节,不问学生是否了解掌握。

平时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感悟到,有效而精彩的课堂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是,我们怎样才能克服语文课堂提问的弊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评判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可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显而易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是说只有把学生引进“最近发展区”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提问。

二、教师设计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一个问题的启发性不仅指问题的解答中包含重要的知识点,对于这些问题,或者能启发学生寻找解答的模式,或者通过基本技巧的某种运用很快地得到解决。同时,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师的提问含蓄而富于启发,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心态,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在自发、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如在教《清平乐・村居》时,“最喜小儿无赖”,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并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通过讨论,学生便理解了在这里“无赖”不是“游手好闲,品德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二)提问语言要具有价值性

提问设计肤浅,无需思考就能回答,或只停留在“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的层次上,容易使思维懒惰、懈怠,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课堂提问应把握本课的关键问题,富于启发性,能体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

(三)提问语言要有层次性

设计提问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要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的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因而,教师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课堂提问的有效操作。

所谓教师的“言”,就是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谓教师的“行”,就是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德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富有成效的提问艺术风格,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

上一篇:班级需要一种爱 下一篇:坚守语文本真,加强言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