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寻古 第7期

时间:2022-10-17 02:58:41

影像寻古 第7期

团和厝掠影 邓毅坚 摄(上图)

中国各地民居形式都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有关。这种民居形式为浙南福建一带所常见,院落中地面的高低和屋顶的设计照顾到了多雨的气候,也有助于空间采光。作者用鱼眼镜头以容纳展示这不大的空间,脚下地面的质感、阳光给幼童勾勒的轮廓、地面上的投影和远山形成丰富的景次,表现了理想的民居生活气氛。

望 沈富荣 摄(下图)

这张照片,不客气的说,其实给人一点摆拍的感觉,孩童们扒着门缝向外看的,大概不会是村中社火或走过的寡妇,也许是几位拿着不同相机的摄影师?不过取景集中在门的下半部分,不让门上两位武将的头露出来,好过全部展现,抓取到了孩童的眼神和表情瞬间,只不过这情境是很大众化的关于村居生活印象的表达吧。

建筑的温度 组照6之山西窑洞 张晓晨 摄

比起宫殿寺院等保护建筑,民居不那么受重视,但却是普通百姓最日常的居住空间。作者进入这已荒废的窑洞,用HDR的方式拍摄,不仅将反差很大的内外环境展示出来,也给照片增添了别样的质感,广角镜头微仰取景,展示出窑洞的结构特点。

亟需普及的文脉传承意识

建筑由人所构筑,最直接体现人类关于居住的愿望和观念。最初,人们要解决的是遮风挡雨,造一栖身之所的简单需求,处理的是石材堆砌、梁架结构等种种技术难题,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仅留下了丰富的建筑实体,积累了完整的建筑理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面对自己的关系和观念,都反映到了所营造的建筑上。建筑以其位置、体量、占据和营造的空间、弥漫其间的光线,成为一种艺术品,凝结的不止是“古代工匠的智慧”,还有无数更丰富的信息。

传统中国三千多年农耕文明,孕育了砖木材质梁架结构这一基本型,各地区各民族的文明也诞生了不同风格的建筑,它们与典籍、文物一样,都是重要的文明实物。如今我们这块土地上能看到的古建筑多不超过一千年历史,明清之际的建筑遗存最多,宋元汉唐乃至更早的建筑遗存就更加宝贵,这与中华文明所孕育的建筑“基本型”较容易朽坏有关,也与多次朝代更替历史变迁有关,但百余年来现代化过程中所消逝的建筑遗存,则是我们所能在文字和影像文献中能见到的一种消逝,这更令人扼腕。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不断加强投入,被列为“国保”的文物基本都得到较好的保护,一座院落、一条胡同的保护,类似保护标本,但全国范围内古村落古街区的保护,在经济发展大拆大建的浪潮下,则成为屡屡令人叹息的话题。传统建筑若只是以标本或景点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一种活着的人居环境,那么这种保护仍然是断裂的,看欧洲那些几百年历史仍包容着现代生活的街区,或生活在寺庙神社之间的京都百姓,会明白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要保护的东西,对什么东西需要保护,也得重新审视。在今天,这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而非某个人群的游走疾呼就能解决。此时,也许影像可以发挥力量,全民皆“摄”的时代,则给了释放力量更广泛的土壤。

有影像相伴的中国古建研究

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走遍中国大地考察古建,除了丈量绘图,留下珍贵的图纸资料,也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古建照片,那正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国难当头,风雨飘摇,梁先生在拍摄这些照片时,心中作何感想,我们可以想象却难以体会,但这些照片却和那些图纸一起,成了梁林夫妇中国古建研究的重要影像资料,为之后中国营造学社的许多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起始点。据说那些照片语言平实,从整体到局部,着力于客观记录建筑的样貌。梁先生的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先生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生涯中也十分重视照片的力量,他曾说过,梁先生告诉他们,拍摄建筑的照片,首先要重视记录还原建筑的面貌,其次要尽量拍出建筑的神韵。楼先生拍的建筑照片,规矩、讲究,又注重用光影表现建筑的立体感,彩色照片记录了建筑的色彩信息,也有了更多的感染力。在古建研究这学术领域里,影像以天生的力量承担了记录这一任务,如今这影像普及到近乎“泛滥”的时代,用摄影来关注古建,也是影像更好的落脚点之一。

拍照 审美 关注古建

很多人都说:摄影是门槛最低的一门艺术创作,仿佛是这样,只要买一台相机摸索摸索,就能拍照,大量的拍,就能选出“漂亮”的照片,摄影面对这种评价似乎有些无力,但浏览摄影史,看那些著名作品,就会承认摄影有门道,它有自己独特的的语言,伴随着一百多年媒材的发展,它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它又不像传统艺术,它具有更多传播意义上的属性。现如今,相机空前普及,对最广大的人群来说,大家总喜欢拍下认为“美好”的事物,拍照此时是一种审美活动,由于手持相机拍照,人会更关注他认为“美”,想用影像留住的东西,这种心理,是多数人拍照的出发点。人们用相机对准古代建筑,也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这个大展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对古建的关注,有多种层面,需要多方力量的介入,其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毕竟百年来这个国度的传统已经断裂了太多,所剩下的遗存更显珍贵。在传媒遍布生活角落的时代,影像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华润雪花联合学界与传媒界所做的就是这件事情。时代需要更多雪花这样的企业,对文化的关注也可以不只是影像一个层面,甚至不只是传承。文化建设需要更长远的眼光,更长时间的努力,超越眼前利益思维的情怀,更需要一种朴素但并不容易实践的智慧。

上一篇:情真象幻—黄贵权摄影艺术的诗意空间 下一篇:让你拍得“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