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桂冠非张三丰莫属

时间:2022-10-17 01:07:25

太极拳相传为武当道人张三丰所创。所以人们崇拜张三丰,认张三丰为太极拳始祖,并非简单的迷信附会,乃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因三丰集儒、释、道于一身,乃道之大成者,所以,人们对张三丰的崇拜,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崇拜。

一、太极拳理合于大道

太极拳以《易》理为拳理,易变阴阳,纳丹道以为功,合和中正,静心沉气,畅筋活血,柔肢润脉,刚柔相济,内外兼练,性命双修,融儒、释、道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张三丰的大道思想。太极拳之圆润柔缓运动,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内外一如,刚柔并用,合易理,符医理,切兵义,和中庸,心为法,形为用,无过不及,不偏不倚,不凹不凸,上下相随,步随身换,左右争衡,呼吸顺拳,一气贯穿,周身匀整,健身中长功,长功中健身,外柔内刚,健身为本,御敌为用,健武一体。其拳愠而不怒,威而不猛,勇而不狂,柔而不软,刚而不硬,非困不发,后发而先至,把太极文化演绎得天衣无缝、无与伦比;其拳中正中和以制偏,与道义相合,乃武源圣道。因此,太极拳也就有了君子拳和道义拳之称。太极拳理论不仅是大道文化的结晶,亦是炎黄传统文化渊源的再现,更是于部活的东方文化的哲学史。

二、唐、顾否定张三丰并无实据

唐豪、顾留馨二位先生在太极拳的研究上的确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工作,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史料,可谓之贡献很大。然而,在其研究的主旨上所表现的“捧陈贬王否张”的思想,却是极其错误的和有害的。因为,综观二位先生之论,皆以推断为证据,却没有任何真凭实据,所谓定论不过是主观臆妄和武断之为,这不仅是两位先生在太极拳研究中的败笔,更是太极拳史研究中的一大憾事。观其所谓的“证据”,是经不起历史的考证和考据的,今试述一二,望名家指正。

一是所谓的“陈王廷创太极拳”实属荒谬。唐豪先生仅以所谓的“闷来时造拳”和“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为依据,就断言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纯属主观臆妄所为。而顾留馨先生为了完善唐豪之说而补其不足,更是异想天开地把河北卢龙县的辽东巡按御史陈王庭错当陈沟之陈王廷,画蛇添足而成拙。尽管顾氏之错于1964年被人指出后曾在报纸上做了小小的更正,亦未能尽人皆知,然其在1982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一书中仍然沿用旧说而不改,也只是仅在书后做了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说明,其谬之大,其毒之深,非三言两语可磬。时至今日,仍有人在杂志上狂论陈王廷忠诚朝廷抵外患、忧国忧民、身经百战而创拳。这种沿用顾氏之谬而沾沾自喜的大学问不免令人痛心疾首。若抛开此而不论,我们仅以唐、顾所谓的“论据”略加分析,即可知其不实而荒谬。我们姑且信以为真:陈王廷报国不志,解甲归田,老延残喘,“闷来时造拳”。那么我们可以说:其一,太极拳乃是平心静气之拳,绝不是在烦闷之时能造出来的,这是每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能意识到的,无须多论;其二,造拳未必就是创造新拳,如前述,人在烦闷时是无心创造的,如此看来,所谓的“造拳”便与《陈氏家乘》和《陈氏家谱》中的“陈氏拳手”和“精太极拳”两句话有了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在这里的“造拳”的“造”乃是“做”的意思,所谓“造做”是也,即“做做、玩玩”之意,若就拳来说也不过练练而已。倘若再深一步说,也不过就是“深造和造访”之意。“造拳”充其量也就是在烦闷之时“伸伸胳膊撂撂腿”,自己漫无心计地玩耍两下,或找其他拳手一起玩玩而已。谓之“造拳”,并非就是创造新拳――太极拳。此时烦闷的王廷,无论怎么说也是不可能创造出平心静气的太极拳的!人所共知,陈氏原传之拳乃是炮捶而非太极拳,尽管陈拳也受大环境的影响而有趋柔化之势,然而,在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仍遗有炮捶痕迹,所以又有炮捶架之称。当然,并非陈氏拳不好,陈氏拳亦相当有特色,刚柔并济,攻防兼备,重实用不花哨,有其自身应有的存在价值,但陈拳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尚有很大出入而未达其境。所以说,说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并没有真凭实据让人信服,仍属毫无根据的臆想推测,若说陈王廷在陈拳的基础上吸纳、改造了太极拳,则无不可,更何况陈王廷乃是陈氏拳手中的精太极拳者,此言亦当不虚。

二是“王宗岳学陈拳”实属臆测。究其依据亦无实证,也不过仅仅以所谓的“佚名氏”的《阴符枪谱序》中的“山右王先生”有“山右”二字为依据,便臆断此“王先生”即为王宗岳,“不然不会这么巧合”,因为王宗岳先生就被称为“山右王宗岳”。并由此,唐、顾二先生也不分此“王先生”何方人士,什么职业,就稀里糊涂地妄断王宗岳先生为乾隆时人,教书为业,居卞、洛,隔汜水学陈拳而为论,显为失实而不妥。大概唐、顾二先生当时确实不知或置之不理太极拳圈内所传:王宗岳乃是山西人士,虽有拳论于世,却以经商为业,人称“华北大侠”,而非以教书为业。

世人皆知,当时的陈沟人是非常固执保守的,陈拳从不外传,等陈发科北上教拳时已到了1928年。陈拳直到清末民初,才有陈家秀才陈鑫花了十二年的工夫(似乎比“造拳”还难了许多),才艰难地写成了一本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于1933年以《陈氏太极拳图说》名义出版,而在此时杨拳却早已名扬天下半个多世纪了。即便是陈鑫冠以“太极”之名的拳论,也是散乱无章而不成体系的,还得要靠顾氏去归纳理顺,然后再套王论而述。甚至到现在,陈沟陈氏亦对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不屑一顾,而仍以所谓原传的“十要论”为理论依据和训练宗旨。而“十要论”在赵堡则称为“九要论”。无论陈沟还是赵堡之所本,其实皆源自心意拳所宗的“岳武穆九要论”,其所依不二。若王宗岳学陈拳而为论,其论不可能不涉及,亦不可能不受其影响而不显示,但王论没有一丝陈拳的痕迹。

有考证说,在清初的陈拳则是有拳无理。然而,清乾隆年间在河南的汜洛,倒是在洛阳人称“苌三宅”的苌乃周先生的《苌氏武技》的理论与心意拳的理论同时成熟,尤其是苌氏的武技理论尤合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至今上海的吴氏太极拳的传人仍把《苌论》视为是与王宗岳同源不同流的太极拳论而珍存,就连武氏拳论中的“擎、引、松、放”在《苌氏武技》中也可觅到端倪。若按唐、顾之推,王宗岳岂不是学了“苌论”秘而不宣而易于己作不成?若不是,我们不禁又要想,王宗岳既然在洛,何不就现成的《苌论》完而善之,而非要往来卞洛渡汜水,到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去做陈氏并不欢迎的,不愿让人知道的,费力不讨好的,为他人做嫁衣的苦差事呢?似乎倒是让人觉得这“王宗岳”真是知识越多越犯傻?若不傻,像他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华北大侠”又岂能放着自己的太极拳论不去宣传推广,却非要转什么太极圈内无人所

知的《阴符枪》谱呢?你转也就转罢了,找几个圈内的名家哥们再转两句作个序也就算了,但也真不知道这个“王宗岳”到底是怎么想的,卞、洛名人皆是,比如马学礼、苌三宅(乃周,据说乾隆时武举第三名),哪怕是陈王廷以下的陈家任何人也好,放着名人不用,却偏偏非要去找一个不懂武术的乡村屡考不第的不知名的所渭的“秀才”为自己的《阴符枪谱》做序。你序也就序罢了,却又非得偏偏让这个无名“书生”写上什么模模糊湖的“山右王先生”而又不名你“王宗岳”,这不明摆着是在跟世人打哑谜而故意制造悬念和混乱吗?!当然,我们若剔除上观臆妄,依理而论,就实而推,求是去妄地说,王宗岳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如果我们再就太极拳本身而论,第一,太极拳原称十三式(势)而不叫太极拳,太极拳乃是后名,这是众所周知的。据唐、顾二先生考证所说:清初时太极拳在陈沟就已流传了,然而,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却只有太极之理及长拳和十三式的论述,并无太极拳的说法,《太极拳论》之名乃是后人所加。我们知道,关于王宗岳的拳论,据有证可考的是:1852年武禹襄之兄武澄清时任河南舞阳县令,于舞阳盐店发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所得拳论并非原作不说,且已溃破不整,并无篇名篇首,其兄遂招禹襄往之共研。后武禹襄绕道赵堡访清萍,然后将拳谱带回永年参研补益,到李亦畲手抄之后才在拳论前加了“太极拳论”之名。若王宗岳学陈拳而为论,绝不可能吝啬一字,只提太极而不言太极拳,亦不可不名拳源,更不可能不回馈陈氏而陈不知。直到1930年唐豪先生进入陈沟考证时(同时代稍早入陈沟考证者还有徐震和吴图南等先生),陈沟人尚不知有王宗岳太极拳论,亦不知王宗岳为何人,岂不怪事引若按唐豪先生的考证,武氏所得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即无篇名又无篇首,“太极拳论”之名为李亦畲所加的推断,与事实相符,应该是正确的。唐先生之说与1930年由姚馥春、姜容樵二先生合著出版的《太极拳讲义》中首次公开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乾隆年间手抄本的内容相互印证,亦为属实不非。但因姚、姜二先生所得拳论众说有异,来源至今不详,乃是憾事。《太极拳讲义》中只提“相传为王宗岳所著”,内容比世传多三分之一,并述有道光年间木刻本互证,又无端地给人们留了一段玄秘和猜想。乾隆年间手抄本的太极拳古拳论有七言四句歌诀诗七首,诀下有释,有人称诀为经,称释为谱,但不管怎么说,此古拳谱乃是时至今日保存的最完整、最全面的太极拳论,然而,其古拳论亦未立为名之为“太极拳论”,所谓“太极拳论”只是人们对“王论”的称谓而已。而武氏所得之“王论”亦非亲得之于王,乃是有谱无诀(经),间有溃破,既无篇名又无篇首,所以,得之时才造成前后错乱。我们不难可以由此而肯定,所谓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乃是“十三式之拳论”而非立名“太极拳论”无疑。那么,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宗岳拳论定当早于“太极拳”立名之时。依其理,我们若依王宗岳的拳论顺理而推,亦可断定王宗岳并非乾隆时人,而应为明朝中末期人,这与赵堡所传承的王宗岳为大明万历年间人可相互佐证,这也与王宗岳年耄传蒋发的传说相合。因蒋与王廷乃同时人,若“王宗岳学陈拳而为论”那就本末倒置了,现在唐、顾居然列表王宗岳于毫无关系的陈氏(不知谁后)的所谓“甲第”之后,实乃滑之大稽。第二,根据1992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武术》一书中从别本录出的《阴符枪谱》的作者署名乃是王学定而非王宗岳。所以,唐豪、顾留馨二先生妄以王学定为王宗岳,又本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其根本就不实。其所断王宗岳学陈拳而为论的观点也就成了根本谬误而不成论,其论不攻自毙。

三是以“迷信附会说”否张三丰创拳着实欠妥。唐、顾首先以查遍所有的道藏、道书都没有张三丰会拳术的记载为由,而否认张三丰会武术,从而再否定张三丰创拳。然而,近年来由台湾太极拳协会提供的明朝张三丰佩剑图,和《永乐大典》收录的张三丰《云水集》中的《三十二岁北游》,和《悠悠歌》所述的内容,不仅能证明张三丰会武术,亦有创拳之可能。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三丰三十多岁弃官人道,携琴剑,游太行,上峨眉,下蓬莱,往来燕赵,传艺武当。这些资料不仅具有真实的史料价值,也彻底否定了唐、顾的张三丰不会武术的臆说。

关于唐、顾二人力斥的“三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也是我们今天要科学分析和研究的。自古以来道家迷信好弄玄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梦授拳法”又不能仅仅简单地看成是“荒诞不足信”的迷信。我们若能去玄通俗而就实地看,则完全可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而看清其真实的本质。若按道家传统的说法:玄帝即玄武乃真武,真武即太极的别体,三丰依太极之理合于丹功而创太极拳(十三式),既健身修性又可防身御敌,亦合于客观又符合道家思想,乃是顺理成章之事。所谓的“夜梦玄帝授拳”,若按科学的说法解释,也不过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已,“梦”不过是“心中想”罢了。尽管“夜梦玄帝授拳”其说有玄,并非玄虚不可解,与现代所谓的“灵感自现”之说同义,实不过古人所谓“心死神活”的潜意识的活现而已。潜意识乃是表意识的深隐和沉淀。梦中的感悟或创造,也不过就是人的潜意识无碍而发的一种自然之为,乃合于自然之理,而与科学并不矛盾,亦无所谓迷信。所谓的“灵感”虽不是人人所为,亦不是人所不为,难道这拳“闷来”可造,“梦中”就不能造?!想必应该是可以的。且“梦中”要比“闷来”清闲的多,轻松的多,自然的多,本真的多。

另外再就是唐、顾二先生所谓的“张三丰创拳之附会说”而论,就更显得苍白露骨而软弱无力。不过在这一点上唐先生还算老谋深算,最起码他知道为达到目的该从哪下手,第一个该贬当然要是武禹襄,因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最初是从他那传出的。在王论中还尚有“三丰祖师原论”之提,若“不溃武则张不否而陈难树”,所以才在《太极拳研究》的第16页中颤颤微微地说:“露禅出身童仆,无能力臆造张三奉,禹襄廪贡生,博览书史,若太极拳之附会张三丰,不出禹襄,露禅、亦畲、莱绪、延绪之说岂能尽同?”在其贬损禹襄的言辞之中似觉唐先生底气不足而透着一种无奈。我们倒也觉得,武氏禹襄即“博览书史”,你就不应附会三丰,而应去附会老子、附会庄子、附会吕洞宾、附会张紫阳,可名其远古而无从考,你也绝不会背今天这个黑锅而让唐先生无奈了。不过在唐先生的无奈中,依然能透出他对前人尊师重道优于今人的深深感受,因露禅源于长兴,武氏同于赵堡,而源清萍,若无所传,前人是绝不会似今人之妄为的。而在附会上,顾氏则与唐氏不同,他要开阔得多了,他不仅仅能以李亦畲手抄郝和本中李氏后改的所谓的“太极拳不

知始自何人”之句为依据,而且还能不顾唐先生的无奈,便奋进激昂地大手笔一挥,在其1982年出版的《太极拳术》的第350页中说:“至于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革命(1911年)后的一种附会而已。皆杨氏后人所为。”大概顾先生性格如此,充分开怀而无拘,开玩笑是从来不分时间的,只是大手笔轻轻地一挥,一下子就把露禅、禹襄和李亦畲等人由清朝给挥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年间,亦所谓“开天辟地”。皆因唐、顾二位先生太想达到主观目的了,也就未免太过执着,而根本不去顾及《陈氏家谱》和《陈氏家乘》所载的陈王廷旁注“陈氏拳手、精太极拳”的事实,便随意臆断“造拳”就是创造了太极拳。居然就把李(亦畲)大先生所谓的“不知始自何人”的太极拳,硬是歪歪扭扭,硬硬邦邦地摁在了陈家沟的陈王廷的头上(因陈沟之名非陈沟而名,乃是因杨露禅大极名震京城而得之其名,有前人之诗为证:豫南陈家拳还赖冀北杨家传)。为证其说,不惜错拉王庭为王廷与军事挂钩而拔高以贵其身,其荒谬不说,岂不大噱?!是谁在附会,至此皆已甚明。我们若根据陈沟的实际情况而推,当时有“蒋把式”人村而十三式有传(当然蒋把式未必传拳理,或没有文化根本就不懂拳理,抑或一知半解未可),陈王廷在自家炮捶的基础上,与外引的十三式及心意拳论进行融合嫁接,并在改造陈拳之后而立名为“太极拳”,尚合“造拳”之说而亦未可否。然而,唐、顾不仅立论无据,却否张三丰创太极拳(十三式)亦无实据,所述之据都不过主观臆妄推断而已,虽为一家之说,然无可为凭,诚不足信矣。

三、太极拳桂冠张三丰莫属

张三丰创拳铁证如山,其理由如下:

1、创拳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1)武当山是道家圣地,道家文化积淀丰厚。(2)张三丰精通儒释道,主张三教合一,是道教大家,一生求道不懈。

2、创拳实证

(1)史书记载:A、“三丰既精于少林,又复从翻之”。少林刚猛、快速,直线运动局部发力;武当阴柔,空灵、圆形运动,整体发力。B、“夜梦玄帝授拳,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人”。玄帝是真武神,荡妖除魔威力无边,贼当指元代金兵,此传说应是明朝就产生的。(2)从民俗上看,观鹤蛇相斗,龟蛇相搏悟出拳理的传说。(3)有明确的太极拳论。(4)有明确的历史源流。(5)门派崇奉:赵堡、杨式、李派、武式、吴式、松溪派。人们尊崇张三丰为祖师,把创造太极拳之桂冠让与三奉,并不仅仅因为张三丰为武当丹士、道教首领,更不因其会武术,首创内家拳,开武当派,而是因其胸怀博大,以道家理论为基础,旁通儒、释而集三家之说以为一,三丰之为乃道之大成。因为张三丰所倡乃是大道之论,太极拳理论亦是大道文化的结晶,更是传统文化渊源的再现。太极拳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部活的东方文化的哲学史。

当然,张三丰会不会拳,创没创拳,与十三式或太极拳有无实质的关系或联系,仍需史学家们做进一步考证、印证以正其实。如果我们客观地、历史地看待问题,即便是张三丰会拳,其当年曾创造过太极拳(十三式),然其所创之拳也绝对不会是今天的“太极拳”。因为,太极拳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而成熟的,太极拳的发展成熟也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不仅仅是太极拳,其它拳亦如是。现在民间尚有其它拳亦述源于张三丰,皆是出于同样道理。另外,我们还知道,古之拳不入正史,道家更有言道不言武,言祖不言师的规矩,古之武术皆是口传心授而真功密传,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把三丰所传之拳及功法不断完善、充实、提高在创新后仍记在三丰之原创之功上,亦合古训,更是炎黄后裔之美德。人们对张三丰的崇拜,实质上是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崇拜,而非迷信附会,犹如仓颉之造字,约定俗成。

太极拳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体征,底蕴深厚,非一时一事所能成构。然而,经载传承,张三丰早已成了太极拳人的偶像,不是随便能否就否的,也不是哪个人想搬就能搬倒的,更不是谁想随便拉出一个什么人来就能当太极拳的祖宗的。太极拳之祖非张三丰不能担,太极拳之桂冠非张三丰莫属。因张三丰之资历不仅具备传奇性特征,更具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还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三丰兼容大成而有大道论世,只有三丰才能撑起太极拳的脊梁,三丰就是太极拳的始祖!犹如“天下功夫出少林,内家功夫自武当”,但我们不能说没有少林、没有武当,天下就没有功夫。内家拳皆尊武当本是自愿非人之强为,武当福地能厚载,太极拳之桂冠无形乃重,加冕之人须德厚功深,胸阔境高,非一般人所能为。所以说,太极拳之桂冠非张三丰莫属,太极拳之祖惟三丰不愧!

张三丰不仅属于武当,亦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张三丰理应得受世人敬崇。

其实,在这里我们还是要感谢唐、顾二位,是他们的辛勤劳作为我们后人研究太极拳史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太极拳史料,因为有了这些史料我们才能看清历史,才能不重蹈覆辙,才使我们今天更能明辨是非而不再糊涂。在今天看来,太极拳创自于何人本不重要,也无所谓,争正宗练嘴功亦都没有,太极拳绝不会成为某些人成名或发财的工具。无论健身练武抑或文化传承,只有透悟太极拳的真谛、内涵才是最真实的和最有价值的,也只有让真正的太极拳功夫上身承传不丢不断,才是最有益的和最现实的。不若此,只为功利而为,即便太极拳是你的亲爸爸或老祖宗也不管用。因为太极拳不是玄虚的神话,功夫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练的,太极拳虽分门别派各具特色,但并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对错之别。太极本阴阳,易变在一理,其拳无定式,循环在往复,变化本无端,拳是动中静,外显圆柔体,内含刚阳气,在内不在外,刚柔必相济!太极拳不是神拳,依然须脚踏实地,离开实地的空中悬浮自然就会飘渺如烟而无依!

中和并非庸,顺随自然通,沉气能养生,静心躁自平,争名加夺利,害损圆和气;太极本无门,天下一家亲,无敌上善事,团结能胜天,名利身外物,抛开即神仙;太极同天地,易变不曾止,世界大同日,其拳亦然需,务实求真功,不辱老祖宗!拳拳在身手,拳拳要服膺,拳拳须养生,拳拳又健体,拳拳能交友,拳拳可应敌,拳拳更报国,拳拳不为虚,问心无自愧,拳可谓太极!

上一篇:根系西安 拳传泰国 下一篇:外用黑膏药三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