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侧记(下)

时间:2022-10-17 12:35:08

牛津大学侧记(下)

来牛津访学已经有些时日了,觉得应该写些文字来总结自己的感悟。动笔之前浏览了许多网页,也拜读了不少文章,看到的大多是赞美辞,或追思历史传统,或敬仰深奥学术,诸如贵族气息、思想光芒、知识荣耀等词汇一再重复,感觉似乎是歌颂一位必须顶礼膜拜的耄耋老者,让人颇想敬而远之。其实,介绍文章大可不必这样严肃。笔者更倾向于选择轻松幽默的方式,通过闲谈七个关键词,来展示稍显世俗,却也更加真实的牛津大学。在这八百多年的岁月长河里,流淌的不仅是神圣学术,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和恩怨情仇。事先需要声明的是,笔者并非专攻牛津校史的专家,对英国高雅文化的了解也不够透彻,只是以世俗过客的视角来记述。如有读者觉得不妥,敬请绕开此文。

五、别具一格的考试

牛津大学素以“刁钻古怪”的入学面试题目闻名,譬如:你够酷吗?草莓为什么是红色的?此刻牛津大学上空有几架飞机在飞?若有3个漂亮裸女站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个?你的选择与经济学有关吗?(哲学政经系考题,俗称PPE)。考官承认,没有学生能在几分钟之内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当然考官也不指望他们能做到。这些题目意在测试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和导师讨论问题的技巧。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场面试是,学生被要求现场做一件令考官惊诧的事情,这位考生于是突然摸出打火机,点燃了考官正随手翻阅的报纸……

如果说上述考题还能让学生应付,但有些富于个性的面试考官则让人大跌眼镜。譬如,有考生进入面试房间后,看到一位邋遢的哲学教授,没有穿鞋,袜子上还有很多破洞,大脚趾在外,空气中弥漫着特殊气味。碰到这种尴尬场面,考生最好强作镇定,不要流露出任何不满或错愕的表情。幸运的是,这类场景并不常见。绝大多数考官非常和蔼,甚至会邀请考生边喝咖啡边作答。

为满足考生的需求,传授面试秘诀的培训公司便应运而生了,譬如大名鼎鼎的Oxbridge Applications,他们已经找到从申请过程每个阶段挣钱的方法。在2011年,最昂贵的单项服务为3800英镑,包括聘请一位曾担任过考官的教师提供私人咨询。如果学生拿到了录取通知,还要再支付2000英镑的“成功费”。由此看来,步入名校殿堂的道路有时也少不了金钱来奠基。

为挤进一流学府,莘莘学子无不绞尽脑汁,但即便有幸被录取,入学后的考试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依然让学生大伤脑筋。牛津大学有专门的考试机构(Examination School),为了显示严肃性,所有进入这里的考生必须郑重装扮:四方帽、白衬衫、黑袍(本科生的类似小马甲,研究生的长过膝盖)、黑皮鞋、黑袜子。此外,考试头几天,胸前要戴白色康乃馨襟花,考试中段戴粉红色,尾段则戴红色。等熬过这一系列折腾,考试的最后一日异常热闹,一些学生聚在考场外,用鲜花和欢呼来迎接出来的考生。有些时候由于学生宣泄得太过火,往往要出动保安来维持秩序。

六、疯狂的学生时代

牛津的酒吧和夜生活一直非常丰富。学生如果不严格自律,很容易将光阴耽搁在寻欢作乐中。近年来,学生的疯狂行为频频被媒体曝光,引来舆论的广泛批评。这一切可以从五朔节的跳河行为说起。

每年的5月1日是英国传统的五朔节,主题是庆祝春天的来临。不知何时起,在这一天早晨,经过一夜喝酒狂欢的学生,纷纷从高约8米的莫德林桥上跳入查韦尔河(泰晤士河在牛津的别称),以此来宣泄青春。2005年,由于干旱,河水深度不足一米。尽管当地警方在桥上安设路障,试图阻止学生,但仍有一百多名醉醺醺的学生无视警告,爬过障碍物,尖叫着跳下河去。谁也未曾料到,河底有一些废弃的自行车等杂物,因水浅而杀伤力巨大。结果40人相继摔伤,十几名重伤者被送往医院急救。此次公费医疗共花去纳税人50000英镑。很多女生本来想争夺“五朔节王后”花冠,结果却身缠绷带,躺在了病床之上。整场闹剧以灾难收场。随后,每年的五朔节早晨该桥会被例行封闭。笔者特意于今年5月1日早晨冒雨前去确认,果然看到近百名警察严阵以待。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他们要从凌晨3点半坚守岗位到上午9点,还要忍受不少酒醉学生的辱骂,着实让人同情。

众所周知,历史上曾有不少富家子弟来到牛津,以酗酒、眠花卧柳等方式充实着自己的学纲。近年来,低俗荒唐的学生行为似乎有卷土重来之势。2010年10月,女子曲棍球队举行名为“婴儿与年轻母亲”的入会仪式,新丁被迫穿着尿布满地打滚,并忍受被人用奶瓶灌酒、舐吃食物等折磨。扮演坏妈妈的师姐则站在旁边,一边吸烟,一边破口大骂。2011年1月,据BBC报道,为了获得价值2000英镑的免费旅游机会,上百名来自牛津、剑桥的学生在法国的滑雪胜地不仅上演“冰上脱衣秀”,还吃带有尿液的雪。上述相关照片被传到网上后,天之骄子的尊严丧失殆尽,英国社会为之哗然,纷纷指责学生的品行堕落。

有损学校名誉的事情从不间断,让人不得不思考背后的深层原因。笔者以为,除了学生本身的道德素养外,也和大学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每个人初到牛津,远观之时都会赞叹这片如梦似幻的尖塔,但走近之后,便会发出最为普遍的怨言:交通太差!噪音太强!恰如20世纪著名诗人W·H·奥登的原话:“牛津城纯粹是个地狱。它跟纽约相比,要拥挤5倍,交通噪音要高6倍。”等到进入学院内部,就像进了中世纪的修道院,在引发思古情怀的同时,也给人一种荒芜沧桑的感觉。耐不住寂寞的年轻人很容易做些出格的事情来寻找乐子。几个月来,笔者穿行于校园之中,看到无数的自行车被偷走车轮或车座。牛津《新生手册》对此也毫不避讳,声称如果一辆新车不被偷是极不正常的。更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吃完晚饭出门,撞见几个醉醺醺的学生对着自行车小解,完事后还对着路人大呼小叫,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最让人无语的是,那些遭到玷污的自行车是我们的。

七、与“孔方兄”的爱恨情仇

笔者看到不少文章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1996年,富商赛义德(Wafic Said)打算向牛津大学捐赠1400万英镑,用来创办商学院,这对于经费不足的牛津大学来说无疑颇具诱惑,但学校管理委员会却以259票对214票做出了拒收决定。理由是牛津大学一向主张治学为社会服务,甚至为此在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开设商业课程,因为这是充满铜臭的谋利学问。刚读到这则故事时,我也为牛津人的书生意气而击节赞叹。然而,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惊讶地发现此类文章似乎都忽略了后续事实。当年岁末,以“赛义德”命名的商学院(Said Business School)还是成立了,一座现代化大楼在牛津中心区拔地而起。回顾当时的轩然大波,商学院官方网页在“历史介绍”栏目中也是闪烁其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座2001年才全面招生的商学院很快就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似乎正应验了“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古话。面对牛津人对“孔方兄”欲拒还迎的暧昧态度,赛义德倒也并不计较,迄今已累计捐助7000万英镑。

实事求是地说,牛津“不差钱”的历史早已过去。书生式的清高与迂腐逐渐将大学带入窘境。据学校财务部门2001年的统计结果,教育经费连续多年赤字,缺口高达2330万英镑。虽然有些学院比较富有,但更多的则是捉襟见肘、艰难度日。2008年,因为经济问题,Green学院与Templeton学院合二为一;2009年,Pembroke学院濒临破产……而这些状况似乎是许多牛津人不愿承认的。

更糟糕的是,虽然一些有识之士决心改革,但却招致传统势力的广泛批评和阻挠。2010年1月,校长彭定康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从个人的角度,他希望取消英国本土学生学费最高限额的政策。很快,校报便在网站头条批评彭定康的想法“非常荒谬”,继而在纸质刊物发表讽刺漫画:左侧校务长佝偻着身体向彭定康询问如何筹措经费,右侧彭定康大呼“学费、学费”,不仅面目可憎。胸前还用铁链挂着写有“彭定康”的木板。改革的僵局到底何时破冰,我们不得而知,但危机似乎越来越紧迫了。据BBC报道,在2012年3月,由于经费紧张,人文学院近百个教授职位面临裁员窘境,特别是古典语言文学等传统学科,除非有9000万英镑的捐款到位,否则岌岌可危。

总之,作为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牛津大学一直是令全球人瞩目的高等学府。在牛津的学于中,已经出现了至少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0位外国首脑,6位国王,英国历史上的41位首相有30位毕业于此。但学校的现实窘境却令人沮丧。由于国家资源的相对衰落,墨守成规所带来的严重弊端,如今的牛津很像是衰落的贵族,正艰难跟进时代的步伐。不过,笔者相信,只要牛津大学秉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为传统积习所累,锐意改革,定会有光辉的未来。

上一篇:城市SUV好选择 下一篇:斯诺克与绅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