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与罂粟碱联合治疗脑栓塞临床分析

时间:2022-10-17 12:09:17

低分子肝素与罂粟碱联合治疗脑栓塞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观察罂粟碱联合抗凝治疗脑栓塞的效果。方法:对照组23例,采取常规抗凝、脱水等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静注罂粟碱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14例,无效7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69.6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罂粟碱注射液 抗凝 脑栓塞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2

资料与方法

2005年7月~2007年12月收治房颤致脑栓塞患者53例,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5岁,平均52岁。对照组病例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44~78岁,平均53岁。53例患者中冠心病者31例,其中10例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史者29例,糖尿病史者7例,有16例房颤史不详,其余26例房颤史为6个月~20年不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病情等方面应用X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栓塞的诊断标准。①突然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迅速达高峰;②有心源性栓子来源,经心脏查体、心电图证实为房颤;③脑栓塞经CT或MR证实;④身体其他脏器有栓塞证据。

临床表现:安静时发病16例,活动中发病31病,急骤发病35例,逐渐加重11例;其中意识障碍14例,抽搐9例,偏瘫40例,偏肓15例,失语20例,眩晕、共济失调2例。53例患者中30例做头颅CT扫描,其中8例24小时内即显示病灶,19例为24小时后复查CT显示病灶。18例为MRI检查显示病灶。44例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9例位于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其中有17例发病前1周内有加重过程,2例死亡。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肝素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注罂粟碱注射液30mg,每6小时1次,2日。

疗效评价:治疗前及治疗后3周进行疗效评价,按照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②显著进步:评分减少50%~89%;③进步:评分减少20%~49%;④无变化:评分减少19%以下。其中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及进步判定为有效,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以X±S表示,采用组间资料X2检验。

结 果

疗效观察:治疗组30例中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23例中,有效14例,无效7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69.96%,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情况:结果见表2。

讨 论

最常见的心源性栓子来源是慢性房颤所导致的附壁血栓形成,这种血栓容易脱落进入脑心管形成脑栓塞,神经功能损害迅速达到高峰,尤其以大脑中动脉(MCA)为多,栓塞后神经缺损症状严重,表现为偏瘫重、意识障碍深等。如较大动脉栓塞,尚可引起大面积脑梗死、严重脑水肿、梗死灶继发出血等,严重者危及生命而死亡。

我们将罂粟碱注射液联合抗凝用于脑栓塞的治疗,通过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分析,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纯抗凝冶疗组。分析原因可能是:肝素的抗凝作用,防止血栓的继发性扩散;罂粟碱抑制了继发的栓塞部位附近的脑血管痉挛;罂粟碱使脑血管扩张、血管阻力降低,栓子流向远端。

上一篇:高压氧综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8例疗效... 下一篇:高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6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