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时间:2022-10-17 11:13:33

浅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摘要】 文章运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了2010年世界及我国国际直接投资(FDI)概况,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以及国际直接投资(FDI)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走出去 国际化战略

一、2010年世界国际直接投资(FDI)概况

2010年全球FDI1.24万亿美元,但仍然比危机前的均值低15%,与已恢复至危机前水平的全球工业产值和贸易形成了鲜明对比。据联合国贸易及发展会议(UNCTAD)估计,全球FDI将于2011年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上升至1.4—1.6万亿美元,并于2013年接近2007年时的最高值。

2010年,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带来约16 万亿美元的增值,约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的产值约占全球GDP 的10%以上和世界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

近期FDI投资政策趋势为: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促进仍然是近期投资政策的主导内容,但投资保护主义的风险有所增加。

二、我国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概况

UNCTAD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中国在“世界最具吸引力投资国”中位居榜首,其次是美国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波兰分别位列第四至第六。数据显示,中国是去年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最多的国家,在全球排名中仅次于美国。

根据国际投资理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一国的资本投资越多,其未来发展前景越光明。根据此观点,外来直接投资可以看作资本投资的重要领域和未来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因素。我国对内的国际直接投资占总投资的10%,对内国际直接投资在过去的30年中成为我国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也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30 多年,我国在“引进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17 年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首位。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出口额和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发达国家的强国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强国,不仅要成为吸引外资的大国,同时也应成为对外投资的大国,是否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入世10 年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UNCTAD WIR 2011显示,2010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为688.1 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19.3%。2010年全球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32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六,超过了英国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一些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在未来10年,中国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来源国。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投资流量再创新高。

第二,投资存量突破3000亿美元,对大洋洲、欧洲存量增幅最大。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下称存量)达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亚洲、拉丁美洲是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分别为2281.4亿美元(占总存量的71.9%)和438.8亿美元(占13.8%),大洋洲、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其中,在大洋洲的直接投资存量为86.1亿美元,是2005年末的13.2倍。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9.4%,较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存量所占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降至66.2%。

第三,投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行业多元而聚集度较高。至2010年末,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90%和85%。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绝大部分投资流向商务服务、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和制造六大行业,上述行业累计投资存量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第四,并购比重超四成,再投资比重上升。2010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4.7%,占流量总额的43.2%。并购领域涉及采矿、制造、电力生产和供应、专业技术服务和金融等行业。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当期利润再投资24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8.9%,所占流量比重由上年的28.5%上升到34.9%。

第五,对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增幅较大,对欧投资流量翻番。2010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为5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对东盟44.05亿美元,同比增长63.2%;对美国13.0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对俄罗斯5.68亿美元,同比增长63%;对日本3.38亿美元,同比增长302%。

第六,地方对外投资持续活跃,西部地区增幅最大。2010年,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77.5亿美元,同比增长84.8%,为2005年的8.6倍,创下连续8年保持快速增长的记录。浙江、辽宁、山东名列地方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位。2010年,西部地区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增幅高达107.1%,中部地区14.6亿美元,同比下降7.6%,其他地区1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4%。

第七,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七成来自中央企业和单位。

四、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根据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第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国企业要打开更大的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第二,应对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环境。

第三,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减轻中国外汇顺差过大,资源消耗过大的压力。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产业重组的良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并购资产、知识产权、营销渠道的机会增多,投资成本降低,交易条件改善。境外开发资源、建设大型项目的准入条件相对降低,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范围扩大。

五、我国国际直接投资(FDI)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第一,现在有些企业把走出去当做一种时髦,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为了追求一种感觉而走出去,这样的走出去是不成熟的。判断一个企业走出去做投资、做并购,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些走出去后给股东带来的利益、带来的投资回报是高还是低。这应该是最核心、最主要的标准,而不是说根据哪个企业是不是走出去了、到哪个国家,特别是到美国买了什么企业、买了什么资产。更要防止以个人名声的提升作为走出去追求的目标,做到在成本、收益非常合算的前提下走出去,而不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能把走出去作为政绩工程,不能以贴标签的方式达到走出去的效果。

第二,中国企业境外投资主要有股权式和契约式两种,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了解当地市场的准入条件、目标国的法律监管环境、投资项目的法律设计结构和潜在风险均非常重要。对于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讲,应该有许多知识上与战略战术上的准备,而这方面的研究又恰恰是目前极为不足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只是蹒跚学步,其国际化运作能力及相关经验上的缺失也是有目共睹,中国企业在进一步熟悉国际操作惯例、增强自身的对话能力等方面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企业真要走出去,人才的储备、教育储备,以及央企的人事管理体制都还有很大改进的余地。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为了适应企业的国际化和走出去的新现实,必须要做很多调整。如果教育没有办法跟上来,势必会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事实上,海外人才已经有一个很强的资源库。怎么利用好这一资源库?一是让他们回到中国,以海归的形式进入中国企业,充实企业的战略发展和对外投资部;二是以“海鸥”的形式,利用海外的人才储备,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本土化进程中、并购进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两方面都能有效地利用海外的人才储备。

第三,近年来,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是以劳动要素形成的相对优势参与国际合作,在现代产业链中,我国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部分企业主要依靠低端制造,高污染来增加产能,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发达国家贸易增加,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将难以为继。其次,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经历国际市场严酷的竞争考验,许多企业主要依靠开发和经营垄断型资源竞争,其中部分企业还主要靠政府支持在国际上竞争,还未成为真正意义的市场竞争者。再次,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技术平台服务。最后,市场开拓能力相对薄弱。而就这些问题,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加强企业创新建设,培育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因素向企业集聚,加大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在企业的建设力度。像国家重点实验室原来在高校,最近科技部专门发文,除了在高校还要在企业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就是把企业的创新主体向企业聚集。二是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形成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型,形成紧密结合的创新联盟。三是建立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机制。四是扩大国际市场合作,提升科技开创和合作水平,支持有实力企业到发达国家开展投资合作。五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环境,积极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创业板的作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加大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

此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还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形成国际化的运营能力,人才是不能忽略的关键要素之一,一定要更好地利用管理人员本土化,才能真正诞生国际化的中国企业。

第四,过度强调民族品牌是一个误区。人们一讲企业国际化,大家就想到走出去,把民族品牌发扬光大,这需要正确对待。其实,企业的知识产权、技术和市场等资源非常重要。试想,中国产品要走出去占领海外市场,那就是占据了一个重点,据此就可以去收购别人的品牌。现在谷歌把摩托罗拉的手机给买下来了,谷歌买的不是摩托罗拉这个品牌,买的是摩托罗拉手机在过去二十多年来沉淀下来的数以十万计的知识产权,还有技术和市场,这也是中国企业应该做的事情。

第五,中国公司在海外收购的过程当中,没有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就不停地交学费。中国企业每年增长都有一个指标,如果不努力发展这个指标就完不成,为了完成这个指标,表明业绩,那就进行上市。事实上,对于一个项目如果没有很好的认识,在海外兼并收购当中,会带来一些问题,面临诸多风险。很多公司都是先看看再说,把最便宜的项目拿下,以后再做其他的项目。因此,中国公司在海外收购的过程当中,没有能够吸取经验教训,所以就不停地交学费。对此,我们不妨汲取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德国有关部门会定期组织有着成功“走出去”经验的企业走访全国各地,推介自身的成功经验,以此帮助更多的企业更好地走出国门。

第六,企业需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投资环境,做好相关调研工作。而缺少调研,正是不少国有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海外,企业可更多借助投资中介机构的职能,以有效地获取更为准确、对称的信息。但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相对规范的第三方服务体系,相关企业似乎也更愿意绕开中介,“单打独斗”。

【参考文献】

[1] UNCTAD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Z].2012.

[2] 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Z].2011.

上一篇:水立方后带出人才军团 下一篇:城镇化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