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

时间:2022-10-17 10:56:48

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索

【摘 要】锻炼学生理解与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艺术性地运用教学语言,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的初衷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语言教学修养所决定。”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规范、优美、准确的教学用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接受语言知识,从而让语文教学焕发最美的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开端,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起着重要作用,也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水平。但是,小学语文的课堂缺乏语言活力,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所以必须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使得语文教学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宽广和有深度,这样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他们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就是能渗透到小学生的生活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些比较有内涵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透彻地掌握教材中的内容,使语言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转变,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涵,使教学效果更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

(一)科学性

教学的本质是科学的传播,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传达细腻准确、合乎科学的情意。教师要正确掌握词语的含义、语体及感彩等语言元素,并且能够深刻、准确地表达、分析与讲授语言知识。

(二)趣味性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而小学语文是一门有着一定趣味性的学科,这门学科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带来比较多的乐趣和神奇的体验。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语文教学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运用趣味性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比较多的知识。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善于用语言描绘环境和故事,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接受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化深奥的知识为简洁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防止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比如,教师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可以将古诗的一个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能够被带入这种教学气氛中,从而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三)生动性

教学语言生动、富有活力就是其具有生动性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同时结合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生动形象、可读性强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中要传递的艺术境界里,使学生完全体验形象生动的意境,不断地解决自身的疑惑进而理解文章,最后使形象思维得到延展。有人曾经指出,在讲授课文时,遇到经典的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打动人心的情节或富有感染力的事例时,教师要将人物、事件等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样就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事物易懂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四)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一定的高度就成了一种艺术,而口语的艺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用富有创造性的美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感知到语言不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的魅力,进而对美具有一定的鉴赏、感知和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很高的审美特性:教学时的声音要宏亮有力,语言通常流利,这是语音上的审美;要善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在运用词语和各种修辞上凸显具有形式上的艺术美;教学语言要传达出深刻具体的思想意义,这就是内容上的审美;针对语境上的审美,则要求巧妙运用语言,将学生引入情境,有很强的逻辑性;在结构上,要流畅通顺,衔接得恰到好处,语言节奏鲜明,结尾引人入胜;最后是体态语的审美,教师要善用表情和形态,这也是一种教学语言。

(五)规范性

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日常口语教学中必须规范运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教学语言,做学生的楷模,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否则会导致教学成效低下、阻碍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总之,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规范性,不然即使教师有超高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徒劳。此外,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还必须满足发音清晰、声音宏亮、语调自然、语句流畅等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以典范性、科学性、可接纳性和生动性指导教学语言的选取,相信长此以往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下一篇:浅议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