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教学中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

时间:2022-10-17 10:56:21

论音乐教学中教师肢体语言的运用

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原本的音乐决不单单是音乐,而是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音乐之所以蕴含无尽魅力,正是因为它不只是单纯意义上动听的声音,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如果让他们加入适量的动作、舞蹈等肢体语言将会增强其对音乐的感受力,同样作为传播音乐的使者——音乐教师如果能将肢体语言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将会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所谓肢体语言就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它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肢体的活动来塑造形象,借以抒发感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主要包括眼势、面部表情、头部动作、手势、体势等等。笔者针对音乐教学中教师肢体语言运用的意义及方式谈点看法:

一、音乐教师艺术化的肢体语言能构建美的典范,赋予学生美的享受,培养其审美鉴赏力。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学较之于其它学科教学的不同就在于音乐课不止是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强调“美”的感受与传播。因此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更应该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播者,他的仪表、仪态、一举一动无不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成了学生模仿的对象。可见,音乐教师除了要注意自己的服饰、装束之外,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音乐教师在课堂上的动作举止端庄、稳重,表情姿态亲切、自然、潇洒,手势准确、自如,既能充分展现教师的审美修养,又能给学生以优美感和高雅感。学生是非常善于模仿与学习的,教师优雅、得体的肢体语言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效仿,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审美鉴赏力将会逐渐得到提高。

二、音乐教师通过运用肢体语言塑造直观音乐形象以启迪模糊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人体形态无声语言具有直观形象和意寓宽阔的特点。教学中师生形体语言交流主要是以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通过视觉来感知的,能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形象,把不具形象的语言变成可感的态势,具有极强的直观功能。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不仅能将语言化为可感态势,而且还能抓住音乐中某个特质塑造直观的音乐形象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记忆力与想像力,并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音乐的创造性思维。当然,因为音乐无法确切描绘任何事物,音乐形象也很少有精确模拟的可能,音乐比其他艺术更为抽象。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这样一点:音乐是抽象的,欣赏音乐需要一种模糊思维,而形象思维具有明显的模糊思维的特征,可见形象思维和模糊思维并不是相悖的。形象思维往往能激活模糊思维,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用肢体语言塑造的直观音乐形象就像一个神奇的“按钮”,通过它的传导与激活效应能将形象思维引入到抽象思维,将浅层次的思维导向高层次的思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模糊思维往往可以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受到启发,燃起思维的火花。如教师描绘音乐形象化的一个造型,认真聆听音乐的一个神态,陶醉于音乐情绪的一个表情,或不经意间受音乐感染的一个动作都能使学生受到启发,与之产生“共振”效应,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尽情挥发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三、音乐教师肢体语言的暗示、启发、鼓励与评价,能使师生在音乐互动中形成默契与融洽。

“人体语言学”中曾提及:人的情绪的机体表现,特别是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和身姿的变化都具有信号作用,非常容易被他人感知,是人们观察和了解情感体验的内心依据。据国外人体语言学家证实:在一条信息传递的全过程中,一半以上的信息是靠无声行为传递的,可见,肢体语言具有重要的交流功能。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对发挥交流功能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教师“立正”有警示学生的效果,两脚开立显示出权威感,两手心向上相握显示出平和之感,如果叉开双脚用手指点学生则会使学生产生受谴责、受批评的消极感受。可见,要想使师生关系默契,有利于教师的组织管理与教学,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则必须合理有效地利用肢体语言,有效地开发肢体语言的暗示、启发、鼓励与评价功能。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它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教育相比有着其独到之处,那就是整个音乐课堂就是一部感性的艺术作品,其中的各个环节就是艺术作品的每一个元素。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暗示、启发、鼓励与评价作为一个个基本元素贯穿于音乐课堂这部艺术作品的始终,它是使这部艺术作品熠熠生辉的一个个小亮点。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除了要用温和、善解人意的目光给学生以暗示,用专注、期待的眼神以启发,用热忱、甜美的微笑以鼓励,用充满欣赏与赞许的神态以评价之外,教师还可大胆地用肢体语言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甚至可用夸张的、带有感性的表情与动作与学生进行暗示、启发、鼓励与评价等无声的交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感情丰沛、善于表现,内心世界的思想都能真诚地溢于言表的、活生生的表演家与艺术家。

如果音乐教师懂得肢体语言的重要,并能艺术化地将它运用好,那么音乐教学中教师将不再只会用理性化的分数去衡量学生的好与差,他们也不会再只听到学生模式化的“对”与“错”,“是”或“不是”的回答了。学生们对教师肢体语言的反馈将更加大胆、丰富,更加富有感性色彩,学生们的性格也将变得更加外向、勇敢、与开朗。

四、音乐教师富于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音乐激情,使学生成为音乐中的性情中人。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因此情感训练应该是音乐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常常是以情感是否介入为标准。正如美国音乐家穆塞尔曾说:“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有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从表情开始。”在音乐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对学生的情绪有着很大影响,起到了一定的感化作用。

那么音乐教师又怎样才能通过肢体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音乐激情呢?笔者认为音乐兴趣是营造音乐激情的前提,音乐兴趣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首先,音乐教师应该用肢体语言给学生以鼓励与肯定,以确立学生对音乐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音乐学习兴趣的基础。其次,音乐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印象应该是一个善于运用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的艺术家。教师在教学或带领学生聆听音乐时可采用一些形象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激情,如传授知识时富于感染力的动作,聆听不同性格色彩的音乐时表现出的不同表情,以及用形象化的造型模拟音乐的形态等。这种方式看似是外在的,脱离音乐本位的,其实只要老师把握好一定的“度”,对学生音乐情感与表现力的培养会有很好的效果。

音乐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充满激情,教师首先要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出一定的音乐感受,如听到让人高兴、愉悦的音乐时面带微笑,听到伤感的音乐时面带愁容,听到舒缓悠扬的音乐时可以轻轻摇摆,听到节奏感强、充满动感的音乐时则可以手舞足蹈。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进行“与音乐对话”的尝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像老师一样用肢体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其次,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还可以学学指挥家,运用肢体语言的特有风采去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如教师在指挥学生歌唱时,其潇洒投入的肢体动作一定会唤起学生的激情与共鸣。教师还可带领学生一起在聆听音乐时进行划拍指挥,学生的注意力一定会更加集中,感情一定会更加投入,音乐激情自然而然就会迸发出来。

教师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创造音乐激情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引导学生将外在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转为内在的感受与体验,由“形”的表达转化为“心”的感受,即排除矫揉造作的形态模拟,用发自内心的肢体语言去与音乐做交流,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中的性情中人,他们才会从音乐课堂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基金项目】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科研课题(11YJ11),(10YJ16);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课题(11B026);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教研教改课题(10JY13)。

上一篇:Andhra Pradesh 下一篇: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