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10-17 09:50:07

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

食品分析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际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优化;改革

为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分析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思路,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为同行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课程内容优化

食品分析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食品检验能力,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检验和品质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1]。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与课程同步开设的课程还有《食品卫生检测》,双管齐下,以检测任务为载体,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全面掌握食品检测的基本技术,完成分析任务。又为后续《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课程提供了可持续学习的保障,最后与在校期间的综合实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及第3学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等后续环节的课程相衔接,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授食品检测技术,培养检测技能和职业能力,以适应不同检测岗位的要求[2]。本课程目标是初级、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技师,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全面跟踪国家职业标准;以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食品分析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项目化,随技能培养逐步增加理论知识;每个项目按实际工作完整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作”和“学习”完美融合。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要求系统化编排教学情境:基础能力(基础准备;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应用能力(感官检验;物理检测;食品一般成分的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矿物元素的检测;食品中有害物检测)、综合拓展能力(食品检验综合技能训练)。食品分析技术由简单到复杂,食品检验能力逐步提升。

二、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程在开设前,专业教师对食品行业相关岗位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衔接得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等要求。课程设计思路:“学习”和“工作”有机融合。岗位工作流程:承接项目方法查询确定方案实验准备分析检测检测报告报告审核意见反馈基于工作过程来把握实训教学流程:承接任务收集资料标准方法解读方案设计仪器、试剂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出具检测报告汇报交流教学过程: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承接任务,通过预习并导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背景知识的自学,进行方案设计,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个别辅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并把共性的部分用用多媒体、动画视频、教师示范等教学方式重点讲解技术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学生听后再对方案进行修改,教师对之进行个别指导,定稿后实施任务,学生对仪器、试剂的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出具检测报告,自评与互评,汇报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注重多种检测技术路线的选择,全方面培养职业素养——方案设计的开放性;倡导组间交流讨论学习获得开放性思维——学习的开放性。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本课程特点,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方式。过程性考核占30%,总结性考核分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最终以过程30%+期中30%+期末40%,形成总的考核成绩。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位,并以量化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注重对学生项目完成质量、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进行评定。总结性考核,并以试题库的方式,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组成员积极倡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技术、视频录像、网络课程平台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将食品检验国家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中;实训教学流程对应企业工作流程,体现工作与学习的深度融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解读国家标准的研究性学习;建立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效果非常显著:食品检验工的合格率100%,学生代表表参加技能大赛也取得优异的成绩,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作者:陈云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

参考文献:

[1]王永华.食品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

[2]钱建亚.《食品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4.

上一篇:建筑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