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时间:2022-10-17 09:31:30

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摘 要】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本文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的一种趋势。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其核心内容是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技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1 能源消耗持续快速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1.2 碳排放总量突出

伴随着经济起飞、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近年的碳排放量有所增加。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3 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从1999年进入重化工时期,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量以及固废产生量也进入迅速增长阶段,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2%、8.5%和17%。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沙漠碰头”等现象。日趋加剧的环境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1.4 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作为“全球第一大能耗国”,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为33%,即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消耗的3-4倍,能耗产出率低下。我国能源产出率不仅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另据有关方面作出的比较分析,我国钢材、木材、水泥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

2.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其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而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目前我国能源与物质的消耗情况,如果仅就我国自身纵向进行对比,每万元国民收入消耗的能源以及每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平均消耗的钢材、木材、水泥量呈不断下降趋势,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在能耗与物耗上的差距是很大的。

2.2 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在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则稳步上升,目前第二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电力产业、钢铁产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等,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资金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重工业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2.3 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煤炭发电行业,我国高碳的火力发电仍是主体地位,但煤电的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满足不了低碳发电要求。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

3.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在几十年的工业发展道路中,一直延续着“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就是由单纯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集约型增长方式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为此,需要重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需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

3.2 优化产业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改变以煤为主(下转第51页)(上接第49页)的能源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要重点培育和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由“高碳”转化为“低碳”。

3.3 加快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先进低碳能源技术正在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和技术竞争的前沿和重点,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在低碳经济的大潮中掌握了低碳技术,就相当于掌握了主动权。我国应加强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攻关,实现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以提高生态效率为目标的生态产品设计技术及资源利用整体优化集成技术,攻克石油、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低碳前沿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4 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

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倡导公众节能减排、绿色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国家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对于个人,增强居民环保意识,要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彻底改变诸如餐饮浪费等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的陋习;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参考文献:

[1]何建坤.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4).

[2]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5).

[3]杨振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J].商业经济,2010(10).

上一篇:瞬变电磁信号消噪方法研究 下一篇:小议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方法